教学生学:小学中高段劳动构建生本课堂的路径——以浙教版《劳动》“传统手工制作”任务群为例

时间:2023-11-21 13:15:07 来源:网友投稿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联兴小学 傅条芬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劳动课程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重视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此,本文以“传统手工制作”任务群为例,在小学中高段开展“以生为本”的课堂探究,让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在自主设计中制作、在错误中探索、在评价中创新,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开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进课堂,才能有目的地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一)在探寻原理中质疑

“传统手工制作”任务群中有很多教学内容运用了某些科学原理,要求学生了解其特点及发展历史,这就需要学生预习,通过查询资料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明白其中蕴含的原理。在探寻原理的预习过程中会衍生出更多关于这个原理在制作中是如何体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制作竹蜻蜓》一课时,教师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回家查找竹蜻蜓的相关知识并思考制作原理。在预习中,学生了解到竹蜻蜓是靠桨叶在空气中旋转,将转动功率转化为推进力的装置(直升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知道了竹蜻蜓飞起来的科学原理,学生明白叶片的截面形状是关键,所以制作时更多地去关注叶片的流线型裁剪:上表面略凸、下表面平整的平凸形状。叶片就像机翼,产生了升力,竹蜻蜓就飞起来了。

(二)在选择材料时质疑

所谓材料,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组分和性能以及具有一定用途的物质。材料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质疑。在劳动教学中,材料选择也是必修内容。在准备材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教材选用这种材料的意图,除了教材罗列的材料以外,还可以准备怎样的材料等。学生只有知“材”善用,才能发挥材料的最大效能。

例如,在教学《缝香袋》一课时,教师提前一周布置预习任务:教材为什么让我们准备透气性好的漂亮布料,这样选材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选择透气性好的布料,更容易让里面的香味散发出来。原来适宜的材料才能制作一个实用的香袋,于是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香袋学会了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的学生受到启发,还准备了其他辅助材料,如一些流苏、挂绳等,用来装饰香袋,这样制作出来的香袋作品更赏心悦目。

(三)在研究方法时质疑

劳动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型课程。学生通过事先预习,可以提前对制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在制作过程中哪些是重难点、哪些需要引起注意、哪些需要老师点拨,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质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古风折扇制作》时,教师让学生提前尝试制作古风折扇,了解制作步骤中的难点,并思考解决方法。通过预习,学生都觉得最难的是如何将扇骨固定。针对这一预习反馈,教师根据扇骨的材料特点和钻孔要求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锥子:锥头呈扁平三角形,适合在竹木材料上钻孔。为防止扇骨出现裂痕,可以采用正反面交替钻孔的方式,并针对学生的质疑事先录制了一个扇骨固定的微视频。了解了这些技能,固定扇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课堂效率极大提高。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在“传统手工制作”任务群中,要求学生根据劳动需要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传统工艺作品,初步形成追求创新的劳动精神。

(一)小组讨论,明确设计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劳动课堂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由学生选出小组长。组长根据预习作业,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组员可以将预习作业中的疑问提出来,尝试解决,从而对作品设计的构想以及在设计中要注意的事项有进一步理解,为最终确定本组的设计目标奠定基础。

例如,在《布袋的设计》教学中,通过学习单,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布袋有着不同的材质和功能,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身边现有废弃的布料,根据布袋的用途不同、材质不同等特点设计合适的造型。这样,在小组讨论时就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收纳袋,学生提出制作多层布袋、单双肩布袋、折叠式布袋……

(二)尝试设计,汲取众人之长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技术水平以及综合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胆地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依据教材介绍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本组的设计目标一起尝试设计,力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作品的方案设计,这个方案可以是整体结构图,也可以是流程图。尝试设计这一过程是开放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办法。

例如,在《布袋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分组设计布袋,并绘制设计草图。完成设计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班级两个层面进行交流,让学生明白看起来很平常的小布袋,不仅要根据它的用途来设计造型,还要选择合适的布料、缝线和针法,才能使布袋美观又实用。学生展示各自的设计草图,比较各自设计的布袋的优劣,进而找到亮点、发现问题。学生在听取同伴的意见、学习他人的优点后,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为下一步制作打下基础。

(三)应用设计,在制作中完善

学生的设计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看完成的作品质量如何。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制作的前提,能够确保制作顺利进行。在制作中,学生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边做边与方案进行对比和修改,不断完善设计时没有想到的方面。这样,学生不但参与了设计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且体验到了制作作品的乐趣。

例如,在《平结手链创意多》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基础的平结编制方法后,便依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展开个性制作。有的小组尝试将平结连续编结,利用多股绳线的穿插变化,产生了网状的立体效果;
有的小组则尝试先编一个基本的平结,在编第二个平结时将结的左右两端轻轻拉出形成变化,以此类推;
还有的小组尝试通过串珠的装饰和线绳颜色的搭配,将手链编织得更有创意。学生一边编绳一边对照着设计在不断修改和完善,最终呈现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钱学森说过:“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的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因此错误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具有“台阶”的作用,而教师是指引学生迈上“台阶”的引路人,让错误在艺术的处理中彰显价值,更体现了生本课堂的核心价值观。

(一)呈现“错误”,使学习更具挑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这种特性,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应立刻给予否定,而是要了解学生的错误过程,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看来这个步骤很有挑战性呀,该怎么解决好呢?”教师将出错的步骤放大到“有挑战性”的程度,引发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使出错步骤成为新的探究起点。

例如,在《小网兜,我来编》的学习中,学生尝试编织了网兜的第一排单结后,编织第二排单结时,问题出现了:有的单结编织错乱,有的结与结之间距离不均匀,有的根本没有形成“网”状。教师见状,没有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大家暂停,用希沃拍照呈现学生的“错误”,引导大家讨论,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不仅了解了单结编织技术要求,还发现了一些编织小诀窍。

(二)讨论“错误”,使思维更活跃

如果学生能够在错误中得到新的启迪,那么所犯的错误才是有价值的。学生的思维在出错和改错的曲折过程中可以变得更活跃,这也是出错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当学生在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出错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其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劳动技能。

例如,在《古风折扇的制作》学习中,“扇骨打孔”是一项大工程。学生在课堂上测量好定点,选择锥子打孔,其间一个学生由于用力过猛,木棍出现裂痕,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钻孔”。学生积极地反馈了自己的想法:先对木棍正面进行打孔,再调整木棍,反面打孔,这样打孔就容易多了。其他学生非常认真地倾听了同伴传授的窍门,并进行尝试,果然既安全又快捷。

(三)改正“错误”,使知识更清晰

教师有效挖掘错误中蕴含的有利因素,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使知识本质更清晰。学生对已经形成的认知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深入思考,改正错误认知,推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牢固。

例如,在《制作竹蜻蜓》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在打磨两片旋翼时,一边翅膀凹进去了,两边磨得不对称,导致飞行时不稳定。针对这个共性错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竹蜻蜓两片翅膀的倾斜面、厚度、长度基本保持平衡。有的学生提议划线做记号,有的学生提出正反两面交替着打磨,教师让优秀学生分享经验,并用视频展示。学生明确了打磨要领后再次尝试,呈现出来的作品更完美了,竹蜻蜓飞行也平稳多了。

评价可以体现学生劳动实践特征的学习的真实发生,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潜能。“教学生学”理念下的劳动课堂评价灵活、生动,不再局限于对作品的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创新劳动等劳动品质。

(一)寻找闪光点,提高兴趣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要目标的今天,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简单地传授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闪光点的捕捉和挖掘。“说说自己作品的得意之处,你是怎样构思的?”使学生自我肯定,体验成功的乐趣。“说说同学的作品有什么独到之处?”使学生从中汲取他人的优点,丰富自己,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潜能的目的。

例如,在《平结手链创意多》的展示评价中,有一个小组的作品特别出彩,得到的点赞数最多。当问到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件作品时,他们都关注到作品非常美观,让大家眼前一亮。原来这个小组将以前做的陶珠串入了手链中,还搭配了不同的线绳颜色,加入了四叶草、星星等装饰物,给小手链增添了新意。发现了这一闪光点,学生顿时明白通过串珠的装饰和线绳颜色的搭配,可以将手链编织得更有创意。

(二)寻思改进处,完善方法

他人的评价只有通过自己的反思,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智慧。通过展示、对比、学习,学生如果能将他人的评价与自我反思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分析水平,从而发现自己的作品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例如,在《布袋制作》的展示评价中,有个学生在双肩布袋口设计了抽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了抽绳设计,能更好地保护布袋里物品的安全,这一妙招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缝香囊》抽绳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思维得到了提升。

(三)寻觅新颖点,集众所长

学生间交流提出的设计思路、制作流程和创意,都能构成对其他学生的信息刺激,并且有知识互补和互相诱发激励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他人启发下广开思路,学习其他视角的观点和方法,将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进行综合,取长补短,在二次创作中做出更完美的作品。

例如,在《古风折扇的制作》一课教学中,学生展示了丰富的扇骨材料,有的收集了废弃的棒冰棍,有的裁剪了的厚卡纸,还有的用了废弃文件夹裁好的塑料条。材料丰富多彩,让其他学生眼前一亮,为其准备材料指明了方向,当下次准备材料遇到问题时,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想办法解决,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在劳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生学”,眼中有学生,关注学情,顺应学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激励、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富有创意的课堂和有趣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劳动感受。

猜你喜欢布袋错误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在错误中成长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2期)2022-03-30布袋和尚宝藏(2022年10期)2022-03-06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沙布袋民俗研究(2017年2期)2017-03-22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站不起来的布袋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15年10期)2015-09-10不犯同样错误人生十六七(2015年29期)2015-02-28布袋山手记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推荐访问:劳动 为例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