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3-09-29 11:20:1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突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发展的目标。基于此,文章以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为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第一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为切入口,对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互动;
课堂设计;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陈丽娟(1975—),女,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赖店中心小学。

导学互动模式能够将导学与互动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小学数学互动课堂。

一、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导纲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数学学科,其内容相对抽象,许多学生认为其枯燥无趣,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应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好奇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索,并获得成就感。

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构建问题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的乐趣,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1]。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第一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为例,笔者根据导学互动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策略。

第一,构建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次呈现三张原图片与三张放大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并说出原图和放大后的图片的不同之处。有的学生发现,有些图片放大后变形了,和之前的图片内容并不相同。在学生的发言中,笔者顺势引出了本课主题—比例。

第二,根据导纲,展开教学。该节内容的学习重难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以及“掌握一个比例的多种组成形式”。笔者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1)联系原有知识,说一说比例和什么知识有联系?你能说一说比例的含义吗?(2)你知道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吗?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导纲中还包含简单的练习,要求学生自我检测是否达到教学要求。

第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笔者引导学生对未解决的问题或未理解的知识进行标记,作为后续探究学习的重点。例如,有的学生对于如何探究、理解比例的意义存在疑惑,笔者则引导学生标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后续教学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以确保解决学习问题。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笔者从问题启发开始,利用导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讓学生初步探究新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的导学是十分必要的。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尽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能够理解的生活现象建立联系,利用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欲,为后续的合作探究做准备。

二、组织互动合作,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

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导学的作用,使学生向既定的学习目标不断努力、探索、学习,这是课堂的主线。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针对教学重难点展开交流的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融合导学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以及精讲指导等活动,让学生高效完成课堂探究任务[2]。

小组讨论这一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一个小组内的学生需要共同完成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参与推导、分析、总结等多项活动,因此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起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更加方便,也能改善原本部分学生不敢与教师沟通、向教师询问等问题,最终提升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推动学生探究学习。第一,理清学习思路。学生要在自学导纲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长或记录员则要做好记录,将其作为课堂讨论的依据。笔者适时介入小组讨论,在监督、调控课堂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同时,笔者利用课件出示了两组图形,并要求各组学生先求出每个图形长和宽的比值,在小组内部讨论自己的发现,再汇报结果。通过探究比值问题,笔者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将两个数的比值与长方形的直观图结合起来,从而发现“变与不变”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挖掘比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初步的铺垫。接下来,笔者根据学生的分组学习结果给出了几组比例:18∶12=15∶10,18∶12=6∶4,15∶10=6∶4,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说一说符合什么条件的比才是比例。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对比例与比的区别和联系的认识存在困难,笔者及时点拨,根据具体的题目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在这一环节中,笔者通过习题引导学生揭示比例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任务,初步理解了比例的意义,理清了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展开师生互动。在各小组发言后,针对学生理解不充分、运用不到位的地方,笔者给予帮助和点拨,促使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下学习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例的意义,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观察教材中给出的三面国旗的尺寸,说一说它们的长与宽的比是不是也能组成比例。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比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比例的意义产生了疑惑,对此,笔者结合习题点拨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数学概念,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

第三,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对学习中的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进行精讲,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与知识体系的建构。笔者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设计了如下题目:如果国旗尺寸是按比例缩放的,那是不是国旗尺寸中任意两个数据组成的比都能组成比例呢?笔者引导学生调整之前计算的国旗的长和宽,让学生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不相等,不能组成比例。之后,笔者在学生计算的基础上追问:“这两个比的比值为什么不相等?”学生在互动讨论中认识到:只有相对应的量之间的比值相等,才能组成比例。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笔者针对比例的意义展开精讲,让学生结合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来深入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引导和精讲,学生能够在观察到比例概念的显性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的同时,发现其隐性特征,理解比例意义的内涵和外延,从而突破学习重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将导学与互动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合作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机会,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建构,提升学习成就感;
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穿插引导,点拨学生突破学习难点,深入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3]。

三、进行导学归纳,引导学生在总结中内化知识

通过以上环节的导学与互动,学生已经对所学知识形成了基本的认知,但要将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还应循循善诱,促使学生归纳和整合知识,完成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节课时,笔者在完成了重点知识的讲解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所学知识。首先,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组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对比放大前与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宽,促使学生发现“变与不变”的规律,为学生挖掘比例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初步的铺垫。

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归纳概念,在板书上写出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并给出一组比例关系:18∶12=15∶10,18∶12=6∶4,15∶10=6∶4。然后,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几组比例,并讨论:符合什么条件的比才是比例?

学生对比这幾组比例关系,结合之前的计算,对比例的特点做出进一步的归纳,其中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比例要符合“两个比”和“一个等式”,且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比例与比的区别和联系是,比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比例是由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成的;
两数相除叫作两个数的比,而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比由两个数组成,而比例由四个数组成。笔者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外延,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的过程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并找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更加完整的比例概念。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互动参与依然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教师适时、得当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结合经验,为学生搭建抽象知识的框架,并构建思考的情境,帮助学生自我梳理、总结凌乱的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进行适当的鼓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渗透树状图等多种总结归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设计练习环节,助力学生复习巩固课堂知识

反馈练习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作答,完成自我检测和评价,从而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要及时反馈指导,重点讲解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补充重要知识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4]。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中,笔者在训练反馈环节进行了如下设计:(1)课件出示教科书中该节内容“做一做”的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的题目相对简单,学生完成题目后,笔者适时引导学生分析解题的依据,巩固学生对比例意义的认知,让学生牢记“组成比例的答案不唯一”这一特点。(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中“练习八”的习题。学生根据表格呈现的相对应的量计算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值,并判断比例关系;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每一组比例的四个数确定其是否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并通过两两配对,计算比值,再比较并判断。在解答这道习题时,笔者注意点拨,让学生发现比例的组成是多样化的,并以一组比例为例,让学生尝试写出更多的比例。此外,笔者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是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练习,紧紧围绕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进行由浅入深的探究,明确组成比例的条件和标准。

结语

综上,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教师应针对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优化互动导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井芝.探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导学互动教学模式[J].学苑教育,2022(13):22-23,26.

[2]王继军,姚菊艳.解析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导学互动教学模式[J].智力,2021(14):105-106.

[3]张国龙.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探析[J].智力,2021(9):113-114.

[4]郑秀琴.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14):55.

猜你喜欢课堂设计导学互动小学数学“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12期)2016-12-30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博览群书·教育(2016年9期)2016-12-12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0期)2016-12-05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19期)2016-11-2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6年9期)2016-10-20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互动 探究 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