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基本路径

时间:2023-09-24 17:35:07 来源:网友投稿

蔡伟 温小栋 邵璟璟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如何落实理念、具体实施成为时代问题。以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为突破口,提出沉浸式课程思政体系,梳理其教育功能、哲学逻辑和社会需求的理论基础,从高度、深度、广度三个层面分析其根本要义,设计“全师资、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思路,提出“课堂联通、环节贯通、环节融通”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土建类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3-217-03

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又红又专的土建类人才,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大格局视野、大知识储备、大情怀胸襟”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时代使命。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是从“理想信念、学科知识、职业素养”三个纬度出发,挖掘重大城建工程蕴含的家国情怀、大国工匠、劳模精神等思政素材,有机融入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沉浸式体验,实现价值观、专业知识和职业兴趣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土建类一流工程应用型人才。本文在梳理沉浸式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根本要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师资、全过程、全方位”的沉浸式课程思政思路和“课堂联通、环节贯通、环节融通”的沉浸式课程思政途径,为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操提供参考。

一、沉浸式课程思政体系之基

1.教育功能。教育的本质是教师与教育对象之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交互活动,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实践活动,价值功能、作用任务都决定了育人是其最终目标。现有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下,地方高校土建类专业学生以工程应用型知识为特色,依次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扩展型课程,课程阶段除了学习带有专业烙印的显性知识、学科属性的工程能力,还需要学习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精神、价值观等隐性知识,最终目标是实现包括思想品德在内的全面发展。从教育学视域看,沉浸式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保证学生掌握土建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般浸润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是沉浸式课程思政的内在理论根基。

2.哲學逻辑。大学课程作为专业知识的载体,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的总结与反思[1]。无论是通识课程、思政课程抑或是专业课程,无不承载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逻辑和认知逻辑。从哲学视角看,大学课程包含着学科功能、专业知识和思想意蕴,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引领的统一。现有高等教育课程格局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并未真正做到贯通育人,土建类专业教师重技术传授、轻价值引领,对课程统一性的逻辑关注不够,造成教书与育人的人为割裂。沉浸式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在传授建筑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重大城建工程,无痕植入土建人的爱岗敬业、大国工匠、无私奉献等思政元素,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知,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因此,土建类课程工具理性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是沉浸式课程思政的哲学行动逻辑。

3.社会需求。土建类专业分工相对“窄化”,与人文学科存在天然“鸿沟”,单独的土建知识难以应对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社会和建筑行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内部专业交叉、外部学科互补,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政治认知,开阔人文视野,建立文化自信。课程思政是联系土建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桥梁,将体现城建工程的思政元素覆盖课程各环节、全过程,让抽象的思政理论走向“行走的建造实践”,让枯燥的课程思政更“接地气”“冒热气”。沉浸式课程思政是实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耳濡目染土建行业真实需求,进而“返璞归真”,坚持建筑文化自信,将因地制宜、符合居民习惯的低碳理念融入建筑的设计、营造和运维。因此,满足经济社会和城建行业的需求是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外在驱动力。

二、沉浸式课程思政体系之本

1.高度上,沉浸式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战略举措。应用型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品德、智力和体质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育教学的目标聚焦,取决于所有育人要素的共同努力,取决于各门课程的协同配合。沉浸式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将立德树人要求覆盖专业课程,尤其是将重大城建工程元素引入“三课堂”。在传授土建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突出城建各条战线彰显的大国工匠、家国情怀、劳模精神等内生元素,引起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点亮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引领学生成为政治信念坚定、技术过硬的未来城市建设骨干力量。通过沉浸式课程思政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

2.深度上,沉浸式课程思政是构建“两个体系”的内在要求。当前,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仍存在分离现象,如何把思政工作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贯通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沉浸式课程思政范式是以人才增值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在坚持土建行业特征基础上,通过内容设计、教学引导和行为塑造手段,把思政体系贯通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队伍、教学过程及管理制度等全环节,同时体现各门课程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深度挖掘与利用各具特色的专业课程育人资源,与思政课程相互映衬、相互支撑。沉浸式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思路体现了打通“两个体系”的可能与价值。

3.广度上,沉浸式课程思政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路径。当前,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和多元文化碰撞,加之学生对网络的黏性增加,使得高校育人环境变得愈发多维、开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三全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全体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各个环节都有育人价值。通过国家、省市、学校、院系、专业和课程等层层形成共识、激发动力,通过校内与校外、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第一课堂与其他课堂、各专业课程间等协同配合、互相支持,构建共生、共轭、共振的沉浸式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学科、专业、课程、教师等多位一体的思政素质修炼的“大熔炉”。通过沉浸式课程思政,以价值引领各门课程育人的有机融合,奏响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的最强音。

三、沉浸式课程思政体系之路

1.全师资强化育人职责。全师资育人是沉浸式课程思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形成领导干部、一线教师、实验员、辅导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等育人主体凝聚合力、协同配合的育人格局。所在高校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顶层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办法,领导干部定期参加研讨沙龙、随堂听课和阶段总结,监督课程思政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建交学院和职能部门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学工、后勤等分项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一线教师突破认识误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开展沉浸式课程思政的系统化培训、制度化研讨,强化育人意识和育人职责,从“要我育人”稳步向“我要育人”转变,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切实增强沉浸式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效。

2.全过程深化育人方式。全过程育人是沉浸式课程思政体系的核心内容,将课程思政覆盖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全过程。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推进学情分析、思政资源、思政设计、课堂实施、思政效果评价等过程建设,把思政理念和思政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落细、落实,细化到培养目标设计、大纲修订、教材选用、教案构思、课件制作之中,贯穿于课前准备、课中授课、课内实验、课后作业、课终考核等各环节。通过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加强整合各过程之间的联系,沉浸式培养学生的建筑行业认同感、工程质量责任感、报效国家使命感,确保沉浸式课程思政教学取得明显成效。

3.全方位优化育人资源。全方位育人是沉浸式课程思政体系的关键内容,将课程思政从第一课堂延伸进入第二、第三课堂。优化课外资源,打造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实验示范教学中心和鲁班工坊,以社会实践为抓手,以学科竞赛为平台,以双创活动为载体,实现课内与课外思政资源的深度融合,培养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工程素养。优化校外资源,合作成立课程思政实践基地,把课堂搬到建筑设计院和工程现场,组织学生走进跨海大桥、乡村民居、装配式建筑工厂和设备生产车间,开展体验式建筑实践、工程检测志愿服务,实现校内与校外思政资源的有机融合。优化网络资源,建设思政引领的线上一流课程和精品公开课程,打造微课、微信、微博支持的“建交青年”思政教育阵地,以“互联网+课程思政”重塑课程生态,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政资源的高效融合。通过优化“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开放有效、系统协调的育人资源,实现多空间“共思政”、各时段“同育人”。

四、沉浸式课程思政体系之径

1.课堂联通。坚持过程导向,探索专业课堂、开放课堂和社会课堂“三联通”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筑牢“专业课堂”主阵地,结合重大城建案例,深入挖掘土建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结构工程的“火神山速度”、桥梁工程的“中国桥梁、大国名片”、建筑设计的“天人合一”、混凝土材料的“建筑文化传承”等,让学生在复杂超高层建筑、超级桥梁以及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红色场景中坚定理想信念,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拓展“开放课堂”辅阵地,立足宁波红色沃土,充分挖掘河姆渡遗址、浙东抗日根据地、宁波灵桥和校史馆等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根据资源特点制定不同的思政教育主题,以文明修身、现场讲解、志愿服务、文化展演等活动,展现当代土建青年的责任担当,彰显“知行合一”校训下思政育人的实效。打造“社会课堂”新阵地,开展专业体验与实战锻炼,学生在现场一线学习无怨无悔的城建担当,培养专业认知、职业兴趣和工匠精神,实现红色理念入脑入心,接好伟大复兴的城建接力棒。

2.环节贯通。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间、校内与校外环节“三贯通”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贯通,成立大土木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构建学校、院系和课程三级联动机制,实施土建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每周集体备课、每月专题式研讨“大思政”育人计划,强化导向有机结合、过程深度融合、效用相互配合,确保土建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与执业能力同步发展。注重專业课程间的贯通,打破既有课程体系的藩篱,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为引领,共建共享土建特色思政案例库,各门课程的思政设计、思政手段和思政考核相贯通,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家国情怀。注重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贯通,联合宁波建工、宁波建设和宁波市政等龙头企业、宁波岩土工程学会和宁波工程检测协会等行业协会以及校友会等校外资源,共建校外思政实践基地,组建专兼结合的混合式思政团队,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地、走向社会,在多彩的各类实践中亲身体验“无奋斗不青春”“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实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融合共进、衔接互动”,激发学生在城建领域挥洒青春,激励成为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3.目标融通。坚持目标导向,探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教案“三融通”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描绘人才培养“标准像”,根据国家要求、学校定位和土建学科特点,落实新一代现场工程师“勤、勇、合、创、智、通”培养标准[2],制订思政目标引领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大纲“说明书”,所有教学大纲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目标,细化“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思政要求,构建思政内容与毕业要求、章节内容之间的“交互矩阵”,共同支撑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制定课堂教学“施工图”,教学日历把握思政要求,教案体现思政设计,采取目标细化分解、知识模块重组、案例广度延伸、内容深度解读、教学方法优化,讲好专业发展史、国家设计大师成长路、伟大复兴土建人,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践行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实现课程思政的“入耳入脑入术入心入行”。

五、结语

土建类专业课程思政对地方高校而言,需要全师资、全过程、全环节的支持。只有不断挖掘重大工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土建类专业课本、课堂、课件,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道德素养,才能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实现培养高素质的土建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联通、贯通、融通”的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2021年浙江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2022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沉浸式土建类课程思政模式的建构与实践》(项目编号:KT2022129)和2022年度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一流本科专业的虚拟生态系统建构与现实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YZD0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兴福,刘继强.高职土建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2] 吕忠达,蔡伟,蔡可键,等.面向“2035”的建筑与交通工程领域新一代现场工程师培养.西部素质教育,2019,5(12):180-181.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

[作者简介:蔡伟,宁波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建筑教育;
温小栋,宁波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邵璟璟,宁波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建筑教育。]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基本路径应用型人才课程思政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3期)2017-04-05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年1期)2017-03-30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人民论坛(2017年3期)2017-02-20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推荐访问:专业课程 路径 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