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技能

时间:2023-09-24 17:05: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实现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也强调学生创新才能与技能的发展。在这一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体系的要求。如何实现数学课堂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创新与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广大数学教师需要着重讨论的课题。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改善数学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创新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4-0046-03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构建了“以生为本”的新型课堂关系,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发展学生创造才能,由此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基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教学理念功利化、教学手段单一等,导致学生接受知识效果不佳,创新技能也难以形成。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与学展开深入反思,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最终全面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实施“科教兴国”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从国家教育目标要求的层面看,《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注重“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发现新事物”,帮助學生摆脱固有的思维方式,站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1]。从数学课程的角度来看,数学本身的逻辑性和探究性较强,数学学习本身需要较强的创新技能去支撑。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能够让学生站在新角度、新层次去探析数学知识,从而更加灵活地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学会放慢脚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避免简单、直白的知识灌输,重视开放性学习环境的打造,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展示和创造的机会。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不论在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当前教学中,出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依旧较为功利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授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成绩,未将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只会“读死书”,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师课堂组织形式单一

在新课程改革倡导下,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运用,为广大数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渠道与方向。然而,部分教师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不善采用这些先进的教学策略,仍在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缺乏对情境教学、任务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形式较为固化、单一,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生缺乏质疑空间

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质疑都是发展学生创新技能的有效路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数学教师不注重和学生互动,问题设计也没有注重梯度和逻辑,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深度思考能力,更无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也有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课堂上不敢、不愿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受制于教师的思维,既不积极回答问题,也不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地提出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2]。

三、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想实现对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教师首先需要改革与创新教育观念,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状态转变为“学生主体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3]。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第二节“圆的表面积”为例,为了更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圆柱的表面积,引导学生推导圆柱表面积公式,教师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并设计问题:“圆柱体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那么它是怎样制作的呢?我们每人手中的这张长方形纸能围成圆柱吗?”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让他们尝试着做一下。然后,教师再在讲台上把长方形纸围成圆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一张长方形纸围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没有底的圆柱,而圆柱的表面积也就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在教师的间接引导下,学生迅速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也就是长方形纸片的面积加上上下两个底的圆形面积。这一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直接给出结果的形式,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动手、思考和推导的过程,学生既能够实现知识的获取,也能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应用,为小学数学课程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提供了新的渠道。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展示多种视频、图片、音频,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借助Flash功能,为学生设计出多种动画,让学生利用鼠标点击,进行图像设计与操作等,真正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创新技能。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利用“3D画图”软件或“几何画板”进行图案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才能,也可以用鼠标拖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等进行拼接、组合为一个全新的、富有创造力的图案。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组合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翻转课堂,让学生基于微课、网络视频展开自主学习,生成智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第二节“圆的面积”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圆的性质、圆的周长,为圆的面积探究奠基。然后,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设计数学问题:“同学们结合之前的推理办法,想想圆的面积如何推算?”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紧接着,教师展示微课,组织学生展开深度探究,让学生跟随微课的步骤进行拼接操作,将一个圆沿着半径进行裁剪、拼接。学生剪拼后发现,圆的面积近似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基于微课进行翻转课堂建设,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学习、动手的空间,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帮助学生深度掌握知识点的原理,使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最后,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延伸数学课堂。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知识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较为单一。信息技术能链接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可借助这一功能,对一些知识点、解题方法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思维层面更加广阔。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解答题为例,有一些题可以用很多方法来解答,如果按常规的方法解答就会感觉难度大,而换个思维方式就会非常简单。教师可以通过一道题的多种解答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思路和方法的重要性,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如运用未知数进行解答,通过对不同解题方法的探究,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设计课堂任务,实现创新开放教学

《课程标准》对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明确指示,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应脱离教师主导,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开放性、自由化学习环境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主题,设计多样性问题或多元化课堂任务,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自主讨论的形式完成。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有阳光的操场,设计一个综合探究性问题:“如何通过已知长度的木棍实现国旗杆高度的测量?”问题提出后,各个小组展开讨论,每位成员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有的小组利用“比例”的知识进行测量,也有小组从“三角形”的角度入手分析。每个小组都积极探索出了多种方法和策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开发。

(四)重视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思维训练与认知引导的过程。变式训练是发展学生敏捷、灵活、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学生能够在变式训练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级及不同高度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思考和探究中,学生能产生更为深层次的理解,突破原有认知,有效达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课堂上,教师可给出一道例题:“当前有一批工厂零件,由甲方单独做完需要12小时,由乙方单独做完需要10小时,而丙方单独做时间最长,需要15个小时。三人合作进行加工,那么需要几个小时能够完成?”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题干中的条件、情节进行扩展、收缩,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如可以提出问题:“甲方单独加工零件,每小时能够完成几分之几?乙和丙呢?”“如果甲方先单独做4个小时,剩下的由乙方和丙方合作,那么还需要做几个小时?”这样对相同题目进行拓展,既能够帮助学生深度研究问题的结构,也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路,形成创新思维。

(五)以问题驱动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课程中,教师普遍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仅难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还会严重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质疑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要走出固化的教学和引导方法,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以问激趣”“以问激问”,通过启发性、技巧性提问,及有方向、有方法的鼓励,驱动学生质疑、提问、批判,在批评和质疑中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目的。

(六)构建趣味课堂情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式教学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在情境中,学生进行人物还原,生活场景还原,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参与课堂,从不同身份和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学习,在分析、探究及思考中有效达到增强创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超市运营的趣味情境活动。如某超市由于在经营过程中未找准经营策略,导致亏损严重。当前,矿泉水和可乐是两大主要出售产品,为提高生产份额,保障超市的效益,现“经理”召集“员工”进行营销方案的讨论。在场景中,不同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老板”“经理”和“员工”

“顾客”等。为提高销售额,不同“员工”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其中一位“员工”站出来说:我们可以买一送一,以量取胜。“经理”这时立刻进行反对:本身销售量就不多,这样的话还是很可能会造成亏损。另一位“員工”又说可以进行打折处理,并进行捆绑销售,如买一瓶可乐送一瓶小饮料等。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提问:“我们身为顾客,会觉得哪种方案对我们最有利呢?而哪种方案又最适合超市呢?”讲台下所有的“顾客”分别就这几种方案进行计算,通过计算的结果选择最佳的购买方案。构建这类充满趣味性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提升,让其纷纷参与讨论过程,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点或者主题创设不同的场景,这些场景可以源于生活,也可以源于教材。在不同的场景中,学生分别以不同身份融入角色,能动性会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实现最优。

结  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当代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技能已成为重中之重。教师要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的变化,找准教学目标的定位,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放在关键位置,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给予学生更多创新的空间,构建多元化的数学教学体系。这既能保障学生有效汲取数学知识,也能在无形中促使学生创新技能的形成,保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真正有所成长和提升。

[参考文献]

黄英梅.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分析[J].新课程(综合版),2019(7):98.

张家.对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可实践性建议的分析[J].家长,2019(20):126-127.

赵翔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与统一[J].家长,2020(19):114-115.

作者简介:耿亮(1979.2-),男,江苏南京人,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燕子矶新城学校小学部,副校长,一级教师,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南京市优秀家庭教育工作者,南京市栖霞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栖霞区师德先进工作者,南京市栖霞区教学先进个人。

猜你喜欢教学方法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25期)2019-09-08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36期)2015-03-11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改进 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