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5篇

时间:2022-05-20 15: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5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篇1

  ***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将“中华文化”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必将为中华民族取信天下、结交天下、卓立天下铺垫更宽阔的道路。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宽广视野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国内外公开场合积极倡导弘扬中华文化,具有深广的战略视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更是突出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强大。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界强国之一。然而,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代中华子孙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证明,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理想追求。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发时代之先声,为人民、为国家增强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人民二十一世纪团结奋斗的伟大目标,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弘扬会继续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助力伟大目标的实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之路,而其文化的重要根基还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提升和凝练的时代精华。文化是民族国家发展的灵魂驱动,现代史上出现的世界综合性强国也是文化发达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少不了民族文化的支撑作用,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是民族国家发展之必然。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可以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对接起来,促进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中华民族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格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当代价值追求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古人之智慧,开自己之生面,在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崛起离不开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是国家走向世界、加快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必备条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硬实力方面,中国发展迅速,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家软实力方面,我国是有着文化资源优势的,要运用好这一优势,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世界动荡、调整与变革时期,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进一步放大。中华文明崇尚“以和邦国”、“四海之内皆兄弟”、“远亲不如近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和谐思想;推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和节操。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爱好和平与正义的追求,是我们对外处理双边、多边关系得以运用的思想,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的文化依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发展需要汲取中华文化的璀璨精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彰显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外交思想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价值追求,求同存异、讲信修睦的和谐心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同舟共济、独木不成林的合作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人格品行,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了文化基石。***外交思想融入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些中华文明之精髓在***外交思想的实践中均得到创新性运用,其全球观、义利观、发展观、安全观、生态观、秩序观等外交理念,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璀璨精华在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中的传承和弘扬,由此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体系。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任务更显突出。不仅要让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要向世界传导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以及中国外交新思想、新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携手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塑造国家形象、开创外交新局面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优秀的中华文化绽放其历史沉淀而来的思想精华,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优势,也会对当今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重要的精神贡献。******提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引导国际舆论、打开外交新局面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方面,我国自身就有宝贵经验的积累。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叶,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向各国派出上百个代表团。他们以文化交流为平台,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团结了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通过国际文化传播,潜移默化地推广国家政策理念和民族意志,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扩大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可以创新人文交流方式,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向世界传导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声音,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理想的国际环境。整合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是提升国家凝聚力和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全世界的炎黄子孙,虽然不在一个地域生活,可能社会制度不同,语言、生活习惯会有差异,但是共同享有的民族文化是很难割舍和割断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道德规范对海内外同胞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是联结海内外同胞的心灵纽带,也是经过漫长岁月之后,依然相通相连的情感纽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外宣大格局,就要吸纳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充分整合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在多次讲话中谈到港澳台同胞,认为他们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陆、港澳台可以携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促进心灵契合。当我们在文化传承上走到一起时,中国的软实力自然会更加强大。海外华人华侨具有勤奋开拓精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他们作为中国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是支持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交往的重要桥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海内外同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永续辉煌的重要举措。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家喻户晓的唐玄奘以传播和研究佛教文化为己任,西行取经,历尽艰险,其佛教文化之旅流芳百世;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为传播大唐文化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深受日本人民的爱戴。外来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过程,与儒家、道家相互碰撞、相互借鉴融合,形成儒释道三教的并存合流,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中充分显现。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的影响力跨越时空,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足迹。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近现代历史上,西方国家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西方文明在激烈碰撞中加快了相互影响的过程。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多种文化元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世界文明共存的多元格局,世界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一个追求进步的民族,只有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不同文明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过去,中华文化以包容的姿态吸收外来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心胸;今天,中华文化将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在中外交流互鉴中不断开拓创新。

  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处理好两组关系

  在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把握好对内、对外两组关系,让文化传播之路走得更顺、行得更远。对内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文化具有民族属性,是特定民族的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文化认同反映的是一种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只有增强全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打造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铸牢国家稳固之魂。******把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提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利益。对外处理好加大文化开放力度与文化安全的关系。践行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涵盖的领域不仅有传统安全领域,更包括了非传统安全比如文化安全等诸多领域。要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传播好中国的声音,必须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开放,在文化交流中实现政治外交、军事外交等传统外交方式所达不到独特效果。但是,在当前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国家安全风险加大,文化交流不能忘记文化安全。交流一定是双向的,在彼此受益的同时,也会遇到某些国家以其自身的逻辑向外强势传播价值观的问题。长期以来,文化传播是西方国家力图塑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先行成为历史上强国瓦解其他国家意志、实现其战略意图的重要策略。西方文化传播时间长、力度大,话语权较强。在我国加大文化开放的力度时,文化安全必然要提上议事日程。面对西方较强的文化传播能力,我们需要预测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制定有效应对措施,维护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篇2

  ******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将“中华文化”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必将为中华民族取信天下、结交天下、卓立天下铺垫更宽阔的道路。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宽广视野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国内外公开场合积极倡导弘扬中华文化,具有深广的战略视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更是突出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强大。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世界强国之一。然而,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代中华子孙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历史证明,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理想追求。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发时代之先声,为人民、为国家增强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人民二十一世纪团结奋斗的伟大目标,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弘扬会继续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助力伟大目标的实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之路,而其文化的重要根基还是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到提升和凝练的时代精华。文化是民族国家发展的灵魂驱动,现代史上出现的世界综合性强国也是文化发达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少不了民族文化的支撑作用,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是民族国家发展之必然。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可以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对接起来,促进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中华民族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格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当代价值追求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古人之智慧,开自己之生面,在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崛起离不开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是国家走向世界、加快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必备条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硬实力方面,中国发展迅速,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国家软实力方面,我国是有着文化资源优势的,要运用好这一优势,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世界动荡、调整与变革时期,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进一步放大。中华文明崇尚“以和邦国”、“四海之内皆兄弟”、“远亲不如近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和谐思想;推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和节操。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爱好和平与正义的追求,是我们对外处理双边、多边关系得以运用的思想,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的文化依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发展需要汲取中华文化的璀璨精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彰显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外交思想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价值追求,求同存异、讲信修睦的和谐心态,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同舟共济、独木不成林的合作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人格品行,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了文化基石。***外交思想融入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些中华文明之精髓在***外交思想的实践中均得到创新性运用,其全球观、义利观、发展观、安全观、生态观、秩序观等外交理念,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璀璨精华在新时代我国外交工作中的传承和弘扬,由此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体系。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时,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任务更显突出。不仅要让世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更要向世界传导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以及中国外交新思想、新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携手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塑造国家形象、开创外交新局面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优秀的中华文化绽放其历史沉淀而来的思想精华,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优势,也会对当今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重要的精神贡献。******提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引导国际舆论、打开外交新局面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方面,我国自身就有宝贵经验的积累。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叶,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向各国派出上百个代表团。他们以文化交流为平台,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团结了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通过国际文化传播,潜移默化地推广国家政策理念和民族意志,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扩大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可以创新人文交流方式,进一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向世界传导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声音,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理想的国际环境。整合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是提升国家凝聚力和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全世界的炎黄子孙,虽然不在一个地域生活,可能社会制度不同,语言、生活习惯会有差异,但是共同享有的民族文化是很难割舍和割断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道德规范对海内外同胞都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是联结海内外同胞的心灵纽带,也是经过漫长岁月之后,依然相通相连的情感纽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外宣大格局,就要吸纳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充分整合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在多次讲话中谈到港澳台同胞,认为他们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陆、港澳台可以携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促进心灵契合。当我们在文化传承上走到一起时,中国的软实力自然会更加强大。海外华人华侨具有勤奋开拓精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他们作为中国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是支持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源,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交往的重要桥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海内外同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永续辉煌的重要举措。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家喻户晓的唐玄奘以传播和研究佛教文化为己任,西行取经,历尽艰险,其佛教文化之旅流芳百世;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为传播大唐文化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深受日本人民的爱戴。外来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过程,与儒家、道家相互碰撞、相互借鉴融合,形成儒释道三教的并存合流,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中充分显现。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的影响力跨越时空,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足迹。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近现代历史上,西方国家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西方文明在激烈碰撞中加快了相互影响的过程。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多种文化元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世界文明共存的多元格局,世界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一个追求进步的民族,只有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不同文明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过去,中华文化以包容的姿态吸收外来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心胸;今天,中华文化将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在中外交流互鉴中不断开拓创新。

  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处理好两组关系

  在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把握好对内、对外两组关系,让文化传播之路走得更顺、行得更远。对内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文化具有民族属性,是特定民族的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文化认同反映的是一种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只有增强全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打造荣辱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铸牢国家稳固之魂。******把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提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利益。对外处理好加大文化开放力度与文化安全的关系。践行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涵盖的领域不仅有传统安全领域,更包括了非传统安全比如文化安全等诸多领域。要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传播好中国的声音,必须扩大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开放,在文化交流中实现政治外交、军事外交等传统外交方式所达不到独特效果。但是,在当前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国家安全风险加大,文化交流不能忘记文化安全。交流一定是双向的,在彼此受益的同时,也会遇到某些国家以其自身的逻辑向外强势传播价值观的问题。长期以来,文化传播是西方国家力图塑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先行成为历史上强国瓦解其他国家意志、实现其战略意图的重要策略。西方文化传播时间长、力度大,话语权较强。在我国加大文化开放的力度时,文化安全必然要提上议事日程。面对西方较强的文化传播能力,我们需要预测到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制定有效应对措施,维护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篇3

  3月29日上午,泰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新当选的泰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桂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泰安文化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国泰民安”。“国泰”是国与家的概括,是家国情怀;“民安”是平民平安文化,是百姓对幸福、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其本质上是“国求安泰,民求幸福”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天下情怀。

  据了解,3月8日至17日,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和泰安市政府联合编制的《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公示。规划提出“济泰共建大省会,打造成为山东省会城市群的先行发展区”。为保护和利用好中华文化枢轴,规划提出“扩容京沪轴线,产业与文化‘双廊分立’,**工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矛盾;围绕文化枢轴,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文化预留区和功能调整区,协调、预留与济宁、济南的连接空间;建设泰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与曲阜共同形成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

  据介绍,泰安成立传统文化研究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二是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三是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四是要深入开展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五是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专题研学旅游线路,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篇4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园长面对老师,尤其女性,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身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员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只有员工心平气顺,工作才能有积极性,才能达到和谐共处,更好的工作。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篇5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断章取义、曲解传统思想是谬误产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员在阐述执政理念时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口号,认为控制民众舆论,堵住民众之口是重中之重,于是拒绝民众批评意见,粉饰工作失误。君不见,某些部门在此种方针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献策,信访局门口成批上访者被黑心执政者以“维稳”为由遣送回家。这句话本出自《国语》,原文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劝谏执政者要重视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评之声,否则后果严重,并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还重要”。愚昧的执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观点翻转,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隐有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小学生作文乃至不少报刊杂志中,这句话被用来赞颂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赞美教师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铺天盖地地频繁使用在学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观念:李商隐的这句诗只能被用来歌颂教师。殊不知原诗的意境与教师风马牛不相及,“春蚕”一句紧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含一语双关之意,丝与思谐音,表达着诗人对心上人的思念,而蜡炬的意象与人流泪相似,传递出诗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状态。因此,这一句的最正确用法是形容思念,与原诗最为贴切。中学生写牵挂亲人,怀念故土的文章时皆可借用此诗句,事实情况却是鲜有出现,可见以讹传讹地误解古语抑制了年轻作者的发挥。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优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们如果不假思索地乱用,无异于让古人的谬误与自己的歪理叠加,错上加错。儒家思想中有“三纲五常”,其中“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属于中华传统优良品质,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相比之下,“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由于时代的局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则显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一心要凌驾于妻子之上,自恃为一家之主,处处专制独裁,美其名曰遵循中华传统的纲常之道,结果往往是导致妻子不堪重负,情感破裂。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一文中说:“一个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敬畏去纪念去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这句话煞尾:“一个没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怜的民族;而一个有了悠久文化却不知用正确的方法去珍惜去传承去发扬的民族,也是一个没有活力的民族。”

推荐访问:中华 传统文化 小学生作文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小学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征文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小学生中华文化传承的作文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内容作文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生作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范文10篇 小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作文 青少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