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知识论文3篇

时间:2022-05-26 13:40:07 来源:网友投稿

航天科技知识论文3篇

航天科技知识论文篇1

  “我是神舟十三号,我已安全着陆,返回舱正立,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2003年“神五”落地时杨利伟“感觉良好”,2008年翟志刚首次完成出舱活动任务时“感觉良好”,而今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太空出差三人组”一句“感觉良好”,分外铿锵,再次让亿万中华儿女心潮澎湃,托举起了祖国和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这正是航天员们日复一日刻苦训练,挑战身体极限,和一代代航天人攻坚克难、要强前行的结果。广大党员应读懂“感觉良好”背后的“精神密码”,接续奋斗再出发,奔赴星辰大海,相信更加美好的未来可期,皆可“感觉良好”。

  读懂“感觉良好”背后汇聚的梦想与奋斗。航天不是一门容易的“功课”,但中国航天人也从来不惧挑战,越是艰险越向前。迈向太空的旅程,中国航天人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始终心怀一股坚韧不拔、永不止步的信念。梦想开花结果,从来离不开奋斗汗水的浇注。不管是杨利伟、聂海胜、景海鹏、刘洋等航天员以小家为轻、大国为重,千锤百炼的艰苦训练,经过重大考验、突破重重困难,冲锋在前的航天英雄;还是“黄伟芬”“张元保”等数十年埋头苦干,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铺就华美壮丽中国航天路的幕后英雄,他们都是以青春与奋斗为“基石”,努力追赶、并跑、领跑,让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用一生的坚守与奋斗铸就一个个“高光时刻”。从“嫦娥奔月”到“祝融驭火”,从“天和筑穹”到“墨子传信”,从“北斗联网”到“天舟穿梭”,浩瀚太空中出现了更多中国身影,留下了更多中国足迹。可见,路在脚下,朝着自己梦想方向前进,亦会创造一次次“感觉良好”。

  读懂“感觉良好”背后凝结的自信与自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航天自信自强的特质成就了自身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迈进,也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着强大激励,也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从“飞船时代”进入“空间站时代”,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也已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捍卫者,谁也不敢再对中国小觑。“太空出差三人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中国人的太空在轨“日常”也持续“上新”,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天宫课堂“美国分校”正式开课、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这些成绩背后,是一个日益强大的祖国,以航天人的创新自信、航天技术的创新突破,推动着飞天梦想不断扬帆远航,凝聚了无数人的梦想、奋斗和坚持。为此,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再立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新标杆新高度,成就新“感觉良好”。

  读懂“感觉良好”背后彰显的实力与成就。“摘星星的妈妈回来啦!”“点赞”“比心”,返回现场里,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航天员神态自若。今年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30年,而自2003年首次成功完成载人飞行任务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了7次载人飞行任务并获得巨大成功。从逗留太空数天到入驻空间站半年,再到“太空家园”更宽敞、更舒适,经历过“飞船时代”的航天员们想必感受尤深。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家”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飞船从与空间站分离到返回舱降落东风着陆场,用时仅9个多小时。同时,返回舱表面光滑明亮,完整度好,直立姿态落地,时间地点快速精准,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更加成熟,可靠度进一步提高彰显无疑,为中国航天再创辉煌写下了坚实的注脚。可以说,“感觉良好”的“招牌式回答”,不仅是航天员身体健康的真实感受,更是中国航天人雄厚的实力所在,彰显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感觉良好”。

  太空浩瀚,征程漫漫。中国航天人奋楫星海的脚步从未停滞。造宇苍穹,奔赴星辰大海,中国人长期驻留太空的梦想不再遥远,我们皆可“感觉良好”。我们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远不止是“星辰大海”。

航天科技知识论文篇2

  在中国,航天是一个奇迹。

  在中国,航天是人民的选择。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这是14亿中国人的第七个航天日。52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一壮举,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批复将每年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有助于纪念和表彰航天人为国家科技工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形成全社会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和对航天精神的学习,航天日不只是航天人的纪念日,而是14亿中国人的航天日。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从零开始,至今的66年里航天事从来都是建功立业的中国事,航天人从来都是刻苦争气的中国人,航天精神从来都是闪耀着最高最亮光芒的中国精神。

  中国的航天事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不久,面临着“一穷二白”、百业待兴、人才奇缺、举步维艰的局面,而此时,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开始将全球争夺的焦点由陆地转向了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要不要发展?能不能发展得起来?这在当时都是事关大国地位能不能稳定的重要体现,“落后就要挨打”的经历与伤痛,我们的先辈们不曾遗忘;“拼出一个新中国”的信心与勇气,我们的先辈们未曾忘却;“别人有的,我们创造条件也要有”的骨气与志气,我们的先辈们未敢磨灭。

  由此,不甘落人于后又敢于吃苦的第一代航天人为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一条“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崛起与腾飞之路。也的确,我们的先辈们、我们一代代接力奋斗的航天人们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走出了波澜壮阔、春华秋实的中国航天路。

  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探月、空间站工程”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积淀了集中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两弹一星”精神、凝结了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载人航天精神,孕育了新时代的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

  多么辉煌的事业背后就会有多么巨大的奉献!多么巨大的奉献背后就会有多么伟大的精神!这是用在中国航天事业上再为贴切不过的一句话。

  昨日航天,艰苦卓绝;今日航天,弥足珍贵。

  “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神舟十三”出差归来……站在当下的历史方位,感受着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勇立潮头,有幸作为一名航天人,置身其中,我更加为之动情。

  仰望星空,凝视着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的“万千星光,璀璨星河”,我曾想过,发展航天事业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追梦、逐梦、筑梦”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为我们带来了近几十年“和平稳定、繁荣昌盛、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为我们带来了今天的中国“手上有剑,却可以不主动用剑”的选择与底气,为我们带来了未来国家竞争中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要战略支撑;我还曾想过,如果当初我们的先辈不选择发展航天事业或者说晚几年发展航天事业,近一甲子的中国又会是怎样的光景?近代中国史上我们“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的场景会不会再一次出现?今天的中国是否还有实力在近三年的抗疫中践行“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今天的中国是否还有能力践行“胸怀大局、自信开放”的北京冬奥精神?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们久久为功。身为一名航天人,每天看着早已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身边人,看着他们的工作中的平凡与伟大、生活中的普通与不普通,我突然明白,无论是当初选择“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前辈们,还是现在甘愿“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同事们,选择航天、建设航天、捍卫航天都是我们一代代中华民族儿女们血脉中流淌的共同的基因与底色,这是守正、也是创新。

  在中国,航天是人民的选择。

  在中国,航天是一个奇迹。

  未来,让我们祝福更多中国奇迹在星河中闪耀。

航天科技知识论文篇3

  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过去一年,“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神舟”归来,中国航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火出圈”的骄人成绩。

  当代青年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要勇于探索未知、致力追求极致、奋力勇攀高峰,在“出圈”中,感悟伟大的“航天精神”。

  跳出看似安逸的“舒适圈”陷阱,勇于探索一切未知。

  很多时候,在某个岗位待久了,对某项工作熟悉后,我们就不愿再去改变突破。一个人在自己的“舒适圈”沉溺太久,就会变得安于现状,不愿再去尝试未知的东西。“舒适圈”其实并不舒适,而是滋养惰性的“温床”,是麻痹神经的“毒药”,是故步自封的“陷阱”。如果当初中国安于现状,没有“砸锅卖铁”举全国之力搞“两弹一星”,就很难有和平发展的机会,中国航天史上也就不会有一个划时代的篇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别让短暂的温存,磨平了你的意志,当代青年要敢于跳出看似安逸的“舒适圈”陷阱,勇于推陈出新探未知、多岗历练长才干,虽然过程充满痛苦,终将“破茧成蝶”,成长为可堪大用的栋梁之才。

  走出看似简单的“呼啦圈”误区,致力追求人生极致。

  有的人见别人呼啦圈玩得很“转”,就觉得特别简单,不就是随便扭扭腰嘛,自己稍加练习说不定比他玩得更“转”,结果练得满头大汗最终也转不了几圈。殊不知“术业有专攻”,你只不过是在用自己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已是成功。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用将近两年的时间,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把能用的劲儿都使出来,把能挤的时间都挤出来,全部投入到训练,最终入选“神十一”乘组。当代青年要走出看似简单的“呼啦圈”误区,不断修炼自己,要懂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一出手就是自己的最高水平,在最平凡的岗位,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辨出看似轻松的“朋友圈”假象,奋力勇攀最高山峰。

  经常在朋友圈中看见别人分享中国航天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新成就,“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神舟”归来,一个接一个的“成功”着实让人振奋,可能“成功”多了在旁人看来似乎中国航天取得成功是那般“轻而易举”。在航天员大队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真谛。”多少崎岖,一一走过,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经历后,才知中国航天的“成功”来之不易,数十轮的淘汰筛选才换来数个备选名额,数十万人的通力合作,才换来三人神舟归来,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才换来一次飞天机会。成功绝非偶然,当代青年要辨出看似轻松的“朋友圈”假象,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在“十年磨一剑”的平淡岁月中埋头苦干,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境界中舍身奉献,在“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极致追求中精益求精,在“振兴中华,强国有我”的远大理想中攻坚克难,誓要勇攀最高山峰,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成就。

推荐访问:航天 知识 论文 关于航天的科技论文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论文 航天技术的论文 航天知识小论文 航天航空技术论文 航天基础知识论文 关于航天的科技小论文 关于航天论文 航天科技文章 关于航天技术的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