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贯彻“立德树人”教学研究

时间:2023-11-30 18: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这一要求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供了明确方向。当前,全军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进课堂工作,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其中,“全方位”不仅指全部的课程,还指课程的全部环节。在课程中适当融入“思政元素”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政治性极强,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课程中,能够使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研究

一、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性

(一)有效应对新群体的新挑战

目前高校的本科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同“90后”的成长背景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新世纪的两个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两个十年,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出生于这个大背景下的年轻人在价值观、思想意识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都与上代人有着极大不同[1]。“00后”对传统道德的认同感较之“90后”少了许多,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拥有极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集体意识较弱,自控能力也不够强。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要想使这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服从意识和责任意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让他们做到信仰坚定、对党忠诚,就必须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色,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极为活跃,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面对随时出现的各种新思想、新价值观念,他们有更强的接受度。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少、思想不够成熟,导致其所形成的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负面的影响而发生偏差,有学生甚至受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的误导,产生错误的价值观[2]。因此,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社会主义史的学习,能够增强他们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真实面目”的能力,做到知史爱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为例,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之前,笔者做过专门调查,据调查结果统计,现阶段高校学生中非常熟悉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历史的学生只占极少数;
能够准确理解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以实际行动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中之重。

(三)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纲要这门课中无处不在的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感受教材中爱国人物及事件中传递出来的民族精神。在课堂上加入典型事例,用有血有肉的故事来讲述历史,会更加具有感染力,也更能使学生与历史产生共鳴。所以讲好历史“故事”在授课过程中十分重要,围绕授课主题,选用合适的人物和事例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通过历史人物的榜样性和历史事例的感染力来教育学生。要善于利用纲要这门课中有巨大教育意义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忠于祖国人民的情怀,把自己的人生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纲要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内容,有助于学生构建集体认同感,强化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从而使学生在对历史知识的陈述中形成道德认知,在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中形成道德情感,在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形成道德意志,在对历史规律的论证中形成道德行为,最终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3]。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政治性原则,就是要在课堂上旗帜鲜明讲政治,鞭辟入里讲道理,既要以清晰深刻的学理分析来教导学生,更要以彻底的价值导向说服学生。教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利用纲要教材中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来向学生传播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利用纲要教材中战争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内容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引导学生时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看待问题,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着眼现实、关注国家、关爱学生。

(二)适用性原则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遵循适用性原则:一是思政内容在融合的时候适合当前高校学生现状,它必须是学生能够有效接受的,也必须是对学生德育教育有积极影响的。务必保证实施过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二是它的形式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它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实施过程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比如笔者在实践课堂上就组织了“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主题演讲比赛,用演讲比赛的形式提升学生对历史责任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检验学生对近现代史知识和价值观入心入脑的程度。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与所学课程内容相关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生动形象的优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实施课程思政。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举办讲座,邀请先进模范,烈士家属及退伍老军人来校宣讲,了解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而舍身奋斗、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进而起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实践性原则

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上的融入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各学科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和规律。当今的青年学生不再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现实的世界早已为他们打开了许多扇窗。目前,纲要课仍然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学生绝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在教室中,有很多无法亲身经历和触摸到的内容,使他们无法对教材有一个更加深入直观的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辟第二课堂也就是实践课堂,组织学生去一些红色遗址遗迹进行实践研学。比如在讲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张人亚故居纪念馆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去了解那段历史,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党的珍贵书报文件秘密送回自己的老家宁波北仑,其中包括我们党的第一部党章以及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这些珍贵资料,对我们党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学习,在明理动情的基础上,深刻体会张人亚同志信仰坚定、对党忠诚、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策略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把思政元素渗透进教学的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教师要用心设计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感染性、创新性。

(一)导入环节

课前导入是课程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成败。在纲要教学开始前,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功能,可以设置一些能够引人深思的热点、史料,也可以通过典型事例对新课进行导入,这些事例一定要凸显思政元素,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比如,在讲到列强瓜分中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在大屏幕上播放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中祁发宝、陈红军等五位卫国英雄的图片,让熟知他们英雄事迹的学生讲述他们为了国家安全、领土完整而英勇斗争的故事。通过讲述这种感人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引出一百多年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大片国家领土被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的屈辱历史,从而引发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激发学生对接下来讲授内容的求知欲。

(二)讲授环节

在讲授环节,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在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将纲要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学生身边生动鲜活的案例或时政热点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1.结合时政热点问题融入。在讲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国内外的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展开,比如教师在课件中放两张对比图,一张是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在会议桌谈判的图片,清政府在谈判桌上唯唯诺诺,割地赔款。另一张是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时的图片,在战略对话中,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态度,中国代表杨洁篪霸气回应:美国没有资格对中国居高临下进行讲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通過用这种不同时代我国国际地位的鲜明对比,来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让学生从这种对比中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2.结合地方乡土资源融入。在讲授时还可以在内容中适当融入学校所在地——宁波地区的乡土资源,如将发生在宁波地区的抗日斗争融合进去。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共消灭日伪军3600多人,牵制了侵略浙江东部的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战。浙东游击纵队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前后共有1000多名战士为国捐躯,无数英雄血染疆场,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抗日史诗。宁波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挖掘教材中涉及到学校所在地区的爱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结合情景讨论融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设置讨论或辩论环节,可以用表现家国情怀主题的历史内容为素材,在多媒体上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把参与的学生进行分组,开展课堂讨论,甚至可以安排学生结合讨论内容来表演情景剧,让学生根据辩题或角色发表看法。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系统性总结,肯定正确合理的意见,指出错误观点,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引导,促使学生对家国情怀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

(三)小结及作业环节

教学进入尾声时,教师对讲授内容进行课堂小结,同时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思政教学的目标。要对每一节都有一个概括性总结,比如在总结第一章第二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时,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一系列屈辱历史,究其原因是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的。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同封建专制以及帝国主义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总结第四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时,让学生了解党成立之初面临的巨大考验,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党的事业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从而使学生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布置课后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或者自主探究的开放性作业,在课后作业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抛出问题。比如:针对中印边界冲突问题向学员普及麦克马洪线的由来及其出现的历史原因。借此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频频侵略我国边疆地区?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可以建立专门的近现代史纲要思政案例库,在授课中根据内容随时提取,加强价值塑造。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要突破传统授课局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教学[6]。可以利用纲要的实践课时来打造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课堂,如主题活动、专题讲座、演讲大赛、以及红色研学活动等。在所有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同时,必须端正自身的政治态度,以史明鉴,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度,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标落实落细。

四、结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想要更好的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充分挖掘课程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授课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解读和重构再造,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纲要课堂。在授课中运用多种手段,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合拍共鸣,进一步使历史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共融,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党史军史知识的育人作用,实现纲要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上的有机统一。在春风化雨无声中让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沈壮海,王晓霞.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齐立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3]李慧,刘向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立德树人路径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

[4]鲁涛,张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家国情怀”教学专题设计的探索[J].长沙大学学报,2019(7) .

[5]李晓梅,王鹤岩,刘阳.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4).

[6]葛阳阳. 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设计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1).

(作者简介:李学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学院文史教研室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立德树人教学研究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23期)2017-11-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1期)2017-01-05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4期)2016-02-27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11期)2014-02-28

推荐访问:树人 近现代史 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