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楸帆《人生算法》的创伤叙事与生命言说

时间:2023-11-20 11:45:08 来源:网友投稿

谭晓玉,李 维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人生算法》(《人生模拟》)是新生代科幻作家陈楸帆发表于《人民文学》2019年第5期的一篇科幻小说,作家在创作时努力践行“科幻是最大的现实主义”的理念,认为 “科幻最大的作用是提出那些传统文学所没有提出的问题,思考那些行走于坚实大地上之人视野无法企及之处的问题。”[1]小说《人生算法》采用螺旋结构,展现了一代农民寓言式的生活憧憬:主人公韩小华是一个辛劳了一辈子的老农民,通过哥哥韩大华设计出来的高科技“轮回机器”,在虚拟空间中对记忆里的“人生拐点”重新选择,实现对自己人生的重置。韩小华经历了三次不同的人生,前两次的人生实现了自己对生存和金钱的祈望,却都是以遗憾结尾,直到最后一次,思念多年的亡妻阿慧在虚拟世界中,因死亡的瞬间被无限拉长,让韩小华实现了人生的幸福与圆满。

《人生算法》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上,寻找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将历史书写融入到具像、抽象的科幻文学创作中,陈楸帆认为:“我们调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间歇的向过去驶去。”[2]这是一个作家对现实问题的积极探寻,是科幻历史主义、现实主义与未来主义的高度融通。

达科·苏恩文(Darko Suvin)认为,科幻小说创作应坚持“认知疏离”原则。其中“认知”是建立起故事与现实的关联,将生活中存在的客观真实与未来世界的“想象真实”结合,使读者对未来场景完成心理认同,获得沉浸式阅读感受。《人生算法》中故事时间是2030年,属于近未来阶段,作者不仅描写主人公韩小华过七十大寿收红色“利是”的风俗,同时在创作中加入潮汕方言“嘴尖舌仔利”、“青头仔”等特色元素,增补了读者心理上的现在和未来之间的鸿沟。文中韩小华的父亲在1967年因为“饿”自杀身亡,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历的灾荒事件,另一方面,“饿”是一种象征精神空虚的符号,映射了1967年的“*****”对人造成的精神伤害,回顾与审视历史场景,目的是为韩小华的梦想人生作出种种选择测度。“疏离”则是科幻小说惊奇感的源头,通过与现实环境不同的想象空间架构故事脉络并与现实间离开来,在小说《人生算法》中,老农民韩小华因为当年唯一能上大学的机会被双胞胎哥哥韩大华作弊夺去而一直怀恨在心,多年后成为科技公司老总的韩大华邀请韩小华体验“因陀罗系统”也可以称之为人生模拟系统:“我们会用算法改写你记忆中的某个节点,其实是你的量子态化身的记忆,神经链式反应会推演出你随后的所有记忆及认知的变化,就像你真的重新活了一遍一样……”[3]184小说中“因陀罗系统”的设定既挑战了读者在阅读文字过程中的线性时间体验,给人一种陌生感,同时使“人生重来”具有“悬置怀疑”的逻辑正义。

韩小华在算法的帮助下三次重走人生路,可是由于他对妻子阿慧的爱,致使前两次选择都导向了失败的结局,直到第三次模拟,韩小华心甘情愿的选择陪伴亡妻。陈楸帆给了故事一个欢快的结尾,韩大华赞扬韩小华对爱的忠诚,认为正是“爱的算法”战胜了“心智算法”,所以贫穷的韩小华过着比自己更充实的人生。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韩大华将算法命名为“因陀罗系统”,因陀罗又称帝释天,佛教二十诸天之一,相传帝释天不断七情六欲并护有三位夫人,因此,“因陀罗系统”在一个人身上只能启用三次且每次都导向爱的结局是否可以解读为韩大华的故意为之。韩小华以一个先知者的视角进行着人生重演,但是提前的预知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韩小华也在人生重演的过程中屡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受控:“一开始,他以为是真实世界残留的记忆在引导自己做出选择,就像是提前偷看到了试题答案的考生,可很快地,那些记忆变得模糊不清,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牵着他,在人生每个岔路口选择方向。他无法解释,只能接受。”[3]187故事以韩小华想要自杀开始,以韩小华想要继续活下去结束,最初视算法如大烟的韩小华开始整日沉溺于虚拟世界中。讽刺的是,韩小华是如何在萌生自杀念头的时候被哥哥及时知晓并及时奉上如量身定制般的“因陀罗系统”的?这一切的背后或许只是韩大华精心谋划的一个骗局,韩大华通过重走人生路的虚拟体验不但让韩小华满意于自己农民的命运,对哥哥抢走自己读大学机会一事不再耿耿于怀,并且对自己能力不足的观点深信不疑。自杀可以看作是韩小华对不公命运的最后一次抗争,而算法则剥夺了韩小华抗争的权利并让他沉溺于其中而不自知。与其说“爱的算法”战胜了“心智算法”,不如说是韩大华深谙弟弟的感性弱点,通过算法以爱之名完成了对韩小华的洗脑,清除了他人生中唯一的污点。

《人生算法》中的主人公韩小华也是一位创伤人物,他在自己七十岁寿诞当天想到了死。二十岁的时候与哥哥韩大华抽签决定人生路,韩小华输掉了那场赌约,从此他心里留下永远的伤疤。哥哥创办了技术型商业帝国,而韩小华当了一辈子农民,与飞速发展的外部世界逐渐脱节。他不敢走出村落,因为“他怕见多了便会琢磨,如果当年是他抽中那根签,人生将会是怎样一番境地”[3]176,他不敢触碰心里的伤疤,可越是逃避,越让他疯魔,于是,他决定在七十岁生日时结束自己已近黄昏的残生。小说开头指出韩小华决定轻生的原因在于输掉了影响他终生的赌约,但随着情节进一步发展,作者逐步揭露出韩小华丧失求生意志的真正原因,那便是妻子阿慧的逝世。这说明“创伤性事件在当时并没有被完全吸收和体验,而是被延迟并会反复纠缠那个经历过该事件的受创者”[4]。而妻子的去世是导致韩小华创伤心理的决定性事件,韩小华“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便已经是最好的安排,直到阿慧的去世,让他开始动摇,才会想要违背安排,去提前结束自己的人生”[3]181。这个未被解决的创伤性事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他淡忘,它会借助与之相关的形象、地点和事件不断重演,延宕在受创者日后的日常生活之中。

韩小华初次进入“轮回舱”,在这个融构真实和想象的异质空间中,经历了四年大学、毕业入国企、提拔到中层干部、成为第一批股民、大量置办房产、又将房产换成股权和虚拟货币等,这种人生际遇再现了80、90年代参加工作的那一批人的人生静态,纪实般的书写使虚拟空间与现实连接起来,使科幻想象更显现实感。但他回到过去重新进行选择,却无法摆脱旧有人生的眼光和恐慌,最终政策突变,韩小华破产跳楼。在心理学上,创伤具有复演性,即受伤的情绪在回归常态的过程中不断延宕,静态地潜伏于脑中,在记忆的激活中不断地复现。韩小华囿于现实中没能上大学的情感伤痛中,在虚拟的人生剧本中这种情感创伤始终伴随左右,最终走向悲哀的结局。同时清楚明了的历史与韩小华的行为形成张力,为第二次韩小华重新进入轮回舱埋下伏笔。陈楸帆将具有科学认知倾向、富于客观真实的社会矛盾存在作为作品叙事的出发点,以此展开人生诉求的模拟实验,在对主人公的幸福虚像与真实人生经历的比较中,彰显了自觉批判意识与价值引领取向。

韩小华第二次进入“轮回舱”,其人生经历展开了又一全新的历史脉络:计划生育、包干到户、广州淘金热等都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生活印记。叙事情节大多以各种社会事件作为时间标记,如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敲定了香港回归的倒计时;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1988年海南建省,1997年香港回归,2016年“长征七号”首飞成功,2017年大湾区构想完成等重要历史节点聚拢在一起,展示了陈楸帆高超的材料整合能力与化用现实为科幻叙事的写作技巧。小说运用散点透视串联故事情节,将人物置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崭新的精神进程和时代交响之中,让韩小华在虚构的“异托邦”世界中,屡屡碰壁,甚至害死了妻子,带着新的情感创伤回归现实,由此我们会问,命运真的能够被改变吗?算法也不能实现人生的圆满吗?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触及的是人类情感乃至存在的核心。

《人生算法》中,“算法”展现出工具理性与人文感性相结合时迸发出的治愈力量。在联系自杀服务商的时候,韩小华接到了侄女笑笑的电话,原来大数据时代自杀都会受到监测和干预。侄女与哥哥带韩小华去“神萨拉舱”,用算法改写他的记忆节点,并推演出他将会产生的记忆和认知变化,以此模拟他新的人生。韩小华躺入“神萨拉舱”,“因陀罗系统”在他的肉身和量子态化身间建立联系,从而使他的意识脱离肉体与量子态化身结合,于是韩小华在算法帮助下开始重走人生路。可是去身化的韩小华并未在虚拟世界中如鱼得水,他与人类社会割舍不断的血脉无法轻易融入算法体系,算法的介入使他展现出新的创伤症候。第一世韩小华是一个命运的旁观者,他只能被动接受算法的指令,而无法融入这个浮光掠影的虚拟世界,梦里他还是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梦醒后他深知一切皆为虚幻,算法将“人之为人的一些不可名状之物抽离躯壳,留下的只有按程序步向既定终点的血肉机器”[3]189。第二世,韩小华决心冲破“心智算法”的束缚去做一个赌徒,可他虽在一个个商业赌约中赢得财富与地位,却最终赌输了自己的妻子阿慧,这使他的虚拟人生驶向同一个失败的终点。

韩小华在算法操控下重走了三次人生路,他做了一辈子农民,本以为自己输在了二十岁的赌约中,可是前两次模拟人生都将他带到了与真实人生相似的结局,并未成功治愈他的人生之殇。韩小华以为这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心智算法”的限制,直到第三次模拟人生,他带着焦虑与期待、愧疚与苦痛的情绪回到妻子阿慧逝世的那一刻,重新闻到了记忆中的茶花香,“他想哭,想笑,想逃,想紧紧拥抱这一具不再年轻、不再饱满、不再散发荷尔蒙的身体”,[3]227此刻他内心的伤口终于悄声愈合。原来韩小华的人生之殇并非他本以为的输掉的赌约,而是亡妻阿慧身上那抹茶花香。韩大华与韩小华皆认为“心智算法”决定人生,却未想到“爱的算法”才是决定性因素。“爱的算法”完善了韩小华的“人生算法”,七十岁的韩小华被爱治愈,决定换一种活法去过好剩下的人生。

走完三场虚拟人生路,韩小华的意识还是回归了人类肉体,但是他的“人生算法”已经发生改变。韩小华回到了那具孱弱、笨拙、衰老的躯壳之中,但在他心里,他不再是那个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每一世的演算都改写了他的“人生算法”。第一世让他拥有了紧跟时代的眼界和知识,第二世让他懂得自己的创伤在于逝去的爱人,第三世终于疗愈了他对亡妻的愧恨之殇。韩小华最后走向具身化,可是“因陀罗系统”对他意识的改变依然存在,他去身的经历使他从人类的沉疴旧疾中得到救赎,使他回到现实人类世界也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5]在所有的机器程序中算法是灵魂。那么人呢,人在解决问题时,有没有算法?生而为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求而不得的遗憾,得而不惜的悔恨,面对这种情况,科技算法又会怎么解决?陈楸帆通过韩大华与韩小华人生状态进行对比,引出算法。小说中韩大华与韩小华明明是双胞胎,但是俩个人无论是性格还是人生轨迹都不一样。作为成功人士的韩大华在70岁时恐惧死亡,而身为农民的弟弟却在70岁时生出自杀的念头,因此哥哥利用“因陀罗系统”的算法让弟弟经历不同的人生,想从中了解弟弟的生不畏死的原因。

“因陀罗系统”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关键情节,叙事的推动也通过它来实现。它的操作程序是根据上传者的意识创设情境,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因为上传者意识的制约,社会环境不会改变,虚拟人物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人生选择,神经链式反应再根据认知和行为结果继续创设情境,直到人物结束生命。韩小华因对韩大华抽签上大学耿耿于怀,不止一次的想过如果当时自己抽中了那根签,现在人生可能是另一番模样。因此,他答应了哥哥的请求,想在自杀之际了却遗憾。韩小华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在抽签的这一记忆节点做出新的选择,实现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并在理智的判断后,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风云变化,为了财富,他娶了当地村民的女儿,他摆脱了农民的命运,实现了人生逆袭,算法弥补了他没有上大学的人生遗憾,但是“他却感觉惶恐,似乎这条路并非出自他的本意”[3]187,最后在经济突变中,他的成功之厦轰然倒塌,破产的他感到无尽的惶恐和孤独。

从中可以看出,因陀罗系统就像游戏,而游戏的出局只能是算法无法解读上传者的意识。在第二次韩小华“赌徒”的虚拟人生中,因为他知晓社会变化,所以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清晰理智的,可以从容应对任何商业危机,但唯独与印尼商人的赌约,以妻子阿慧的生命做为赌注,押阿慧活,输掉一切,或者押阿慧死,也许还有一线的生机。韩小华的理智在这个赌注面前消失的一干二净,他选择了阿慧活,但是阿慧还是因为他失去了生命,这一刻“因陀罗系统”中的算法无法识别韩小华的情感指令,因此将他的意识从虚拟世界中带出来。按照哥哥韩大华的理论,人生算法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分为生存算法、遗传算法、心智算法,而心智算法在顶层,“它决定了你如何感知世界、认知态势、决策以及采取行动的整个过程。”[3]193而“因陀罗系统”中的程序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心智算法的体现,它无法体会人的情感,所以无法进行情感补偿。作为成功人士的韩大华冷静理智,没有牵挂没有爱,他始终觉得任何人都是负担,哪怕是最亲的弟弟和女儿,因此在曼陀罗系统中看到的只有自己,即使他在虚拟世界中有非凡的成就,但是内心仍然感到有所缺失。人类借助人工智能麻醉无法满足的欲念,看似轻易地填补了空洞的情感之壑,实际上却日益被围困于自身的孤寂之中,如同韩大华用科技想要填满心灵的空缺,但是依然没有得情感上的满足。“机器无法复制人的情感,灵魂无法被量化”[3]175,再高超的算法对人生来说都是虚拟场景,因为爱生活、爱世界才是人生的真谛。

《人生算法》中,陈楸帆借韩小华的疑虑指出“算法”是“道”[3]183。在“因陀罗系统”帮助下,韩小华发现生存算法、遗传算法和心智算法都无法撼动,但是“爱的算法”却可以疗愈不可逆的人生所带来的空虚与厌倦。“爱的算法”完善了韩小华的“人生算法”,使他走出了延宕几十年的心魔。陈楸帆指出,“心智算法”处于金字塔顶端,决定了人类如何感知世界、认识态势以及采取行动的整个过程。“心智算法”的概念类似于超脱于现世苦病的轮回,是依托于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却在其触碰范围之外的命理玄学。但是,在“心智算法”之上还有一道看起来虚无缥缈,实则起决定性作用的“爱的算法”。“爱的算法”不仅指爱情,更贴近于佛教中的“慈悲心”。正如陈楸帆所言,“看到生命的有限、荒凉与虚无,才生出慈悲心,慈悲也就是爱。”[3]226韩小华在“因陀罗系统”帮助下的几世轮回,使后人类时代两种文化冲突下的创伤症候消融于神秘的佛性与道法之中。如同陈楸帆所说:“人类无可救药地被捆绑在意义上,我们很难接受一种无意义的生活,哪怕从表征上是完美且幸福的,但缺乏意义感的建构会让人类走向自我毁灭。”[6]科技给予人的满足像阳光下的七彩泡沫,终究是虚拟的 。

经过两次人生路,平庸的和感情优先的弟弟给成功的和实用理性的哥哥补充道:“在心智算法之上,也许还有另外一层,那是爱的算法。看似虚无缥缈,却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3]226韩小华在循环往复的回溯中,他的生命体验被拆成无数个选择题,即使选择截然不同,虚拟人生的心智算法极大改变,但韩小华的人生并不如系统预想的那样发生“蝴蝶效应”,相反,人生还是走向同一个结局,这时候他才发现,原来现实人生的最大缺憾,几次虚拟人生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和亡妻的爱情。这爱情永远是他人生抉择的核心,这个核心能超越每个选项的得失算计,于是他最后一次进入了虚拟世界,回到妻子阿慧死亡的那一刻,以无限拉长的时间感重温两人最后的相处。这一刻本该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但是对于韩小华来说,这一刻是他最大的圆满,他终于弥补缺憾,让现实的自己活得重新完整了一点。命运是最神圣的,但当人生算法把命运打碎,把它拆成无数碎片的时候,我们却从中发现了更多的东西,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正如曾对人生充满遗憾的韩小华现在可以坦然的面对村口大树下的平淡生活。

总之,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往往给人一种开放式的思考。他在看待科技负面危机的同时也看到了科技的“高光”。韩小华在进行人生模拟之前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经过一次次的意识上传,韩小华的意识既有虚拟空间的知识经验也有现实空间的情感记忆。这个韩小华不是之前的韩小华,甚至可以说是升级版的韩小华。就像古希腊神话《奥德赛》一样,奥德修斯历经磨难,战胜巨人与怪物,最后衣锦回乡,但他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他回到的也并不是原来的故乡,他领悟到更大的使命与归属。我们无法否认是科技帮助了韩小华成长觉悟,韩小华借助人生算法一次次回溯自己的人生选择,仍因“底层算法中的饥饿感和不安全感依然牢牢掌控者自己的一举一动”[3]186,每次选择都以悲剧告终。在旧算法影响下的韩小华就像新科技下坚守旧规则的人,带着焦虑与迷惘,淹没在科技浪潮中,自然无法拥抱未来。当旧有道德伦理遇到新科技挑战的时候,我们该放开固有成见,拥抱科技进步,借助科技对旧规则的入侵,我们必须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和生存的世界。韩小华韩大华的人生由刚开始的对照最后变为互补,韩小华在高科技“因陀罗系统”的帮助下对人生有了新的解读,对自己的选择有了质的肯定,不再是宿命般的自怨自艾,韩大华经历“因陀罗系统”后终于明白人生的缺口,不再执着于现实生活中非凡的成就,懂得人情的冷暖,最后选择回老家“给阿爸阿妈上上坟”[3]。陈楸帆在批判科技消解人的生命力的同时提出人与机器的另一种存在愿景。

作家通过韩小华对虚拟人生情景的多次模拟,在过去、现世、未来三个维度对人的生存处境进行观照推演,他在理性书写的基础上实现对人类精神的拷问,将人类的目光聚焦星辰大海,并指向人类的意识深处。

猜你喜欢大华心智人生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2023年2期)2023-03-13《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自然杂志(2022年2期)2022-08-18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1期)2022-02-16买车故事会(2021年14期)2021-07-21幸福开走了故事会(2020年14期)2020-07-21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中国宝玉石(2018年4期)2018-09-07人生中的某一天TopGear汽车测试报告(2018年3期)2018-07-26人生悲喜两字之间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10期)2017-11-20构建生态格局 静待大华荣耀绽放中国公共安全(2017年5期)2017-09-04王大华书画作品旅游纵览(2017年1期)2016-12-27

推荐访问:言说 叙事 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