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10-24 18:35:10 来源:网友投稿

邵勤 陈娜 李晓鹏 吴琦 丁永电

摘 要:为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文章结合宜春学院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构建体现思政专业性和劳动时代性的“模块化+多样化”立体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特色特点,形成体现思政特性、课程特点和劳育特色的“德行一体+知行合一”融合式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在传统课程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建立体现多指标、多模块和多内涵的“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劳动素养”综合性考评模式,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推行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融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4914(2023)07-162-04

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专业教育是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传授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中思政教育是灵魂,专业教育是基础,劳动教育是实践[1-2]。近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力量和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给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思政教育趋于边缘化,专业教育趋于功利化,劳动教育趋于忽略化尤为突出。现如今,如何把握这三方面的教育价值诉求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融合成为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为新时代大学教育明确了前进的方向[3-5]。目前,虽然有一些零星的针对性研究和报道,但尚未进行系统化梳理和落实,其协同育人效果及成效一般。

因此,本文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劳动”素材入手,探讨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性,并以宜春学院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举措为例,深入探索与实践“思政+专业+劳动”融合模式,分析与探索三者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旨在找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立足点,把握专业教育融入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以及明确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着力点,并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深化专业课教学内涵和提升劳育课教学实效,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协同育人的价值旨归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推行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一、“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状况及问题

“蔬菜栽培学”是宜春学院面向园艺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是一门系统讲授蔬菜栽培技术的课程,兼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分为春、秋两个学期分别完成总论和各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现代蔬菜产业的发展状况,能够掌握不同类型蔬菜生长发育的基础理论和生产技术,提升学生的专业生产技能和实践管理水平[6]。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田间实验操作演示、学生实践操作、管理和课后实践总结及心得体会等模式,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本专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和深化了学生对蔬菜种植和栽培管理等技术技能相关性的理解和认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未能深入挖掘和探索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无法将“思政养分”给予学生,无法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协调统一;
未能从多角度地挖掘课程中的“劳动”元素,无法用“劳动精神”感染学生,无法达到素质与能力的平衡培养。

因此,基于“蔬菜栽培学”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园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作用,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农业领域的有情怀、有本领、有思想的复合应用型园艺人才。

二、“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及构思

为落实国家思政和劳动教育方针,依托学校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讨改革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并创建思政课、专业课和劳动课相融合的立体化教育模式,旨在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引领性,实现专业教育的凝聚力和精准性,拓展劳动教育的引导力和针对性,从而最终实现“思政+专业+劳动”教学改革目标。

(一)全面完善教学内容

在分析课程教学元素和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园艺的专业特点,设立“蔬菜栽培学”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劳动”素材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创建专业、思政和劳动三个教育模块,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等,组建新农科背景下的“思政+专业+劳育”的立体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二)着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挖掘“思政”元素和“劳动”素材的基础上,结合“蔬菜栽培学”课程特点,设置以“德行、人文素养和价值引领”为主的教育教学环节,以蔬菜作物“生物学特征特性分析、生长发育影响因素分析”为主的脑力劳动和以蔬菜作物“播种育苗、植株调整、田间管理”为主的体力劳动三个模块,进行分组职业道德与伦理教育、分组研究讨论和分组动手实践,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问题探究与创新等能力,强化耕读教育并搭建实践基地(平台),依托优秀农耕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建立“道德+脑力+体力”的融合式课程教学方法。

(三)有效开展教学考评

在对蔬菜栽培相关专业技能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思政、专业和劳动三个模块的指标和内涵,其中道德品质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态度、集体荣誉感等,专业技能模块主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栽培实践的规范化和正确性,劳动素养模块主要评价学生劳动积极性、技巧性和完整性等,并合理控制权重,建立“品质+技能+素养”的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

三、“蔬菜栽培学”课程改革实施及成效

针对“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立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劳动素材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创新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和劳动模块相融合的教学体系、方法和考评模式,具体主要从把握思政、专业和劳动教育的关联出发,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劳动”源头,对教学内容、方法、考评模式进行整合优化、融合创新和综合平衡等方面实施,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确定模块化教育内涵和元素,形成综合型考核方法和评价方式,呈现学生思想品质提升、专业知识传授、劳动观念养成的融合,体现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养提升的平衡,为涉农专业、非农专业实施专业与劳动教育融合提供经验借鉴。

(一)构建体现思政专业性和劳育时代性的“模块化+多样化”立体式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蔬菜栽培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课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很多理论知识点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很多实践操作点蕴含着丰富的“劳动”素材。本次教学改革紧扣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特征特性,从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课程实践等入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园艺的专业特色进行合理的“课程思政”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教学设计,优化设置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和“劳动”素材的融合点,达到课程思政和劳动育人成效。

1.创建专业课程特色的“思政”教育模块。蔬菜栽培学课程共讲授11个章节,包括总论和各论三部分,其中总论部分主要介绍蔬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技术理论,各论部分主要介绍瓜类、茄果类、白菜类、葱蒜类、根菜类等蔬菜的栽培技术。结合蔬菜栽培学课程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找准课程与“思政”的结合点,其具体实施情况及成效如表1所示。

思政元素挖掘:根据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要求,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三农”情怀和服务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等,设立专业特色的思政模块。

思政元素融入:将挖掘的思政元素与知识技能教育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并整合和融入德育目标,通过教学环节有效输送“思政营养”给学生。

课程思政设计:将诸如专业理论学习、生产实践体验、岗位技能培训、创新实践训练等形式融入教学环节,在模块内设立“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与能力”,并与课程已有的专业教育模块有机结合,促使园艺专业知识传授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2.组建专业课程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块。找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蔬菜栽培学”课程知识的结合点,主要是培养在蔬菜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栽培技术与管理问题为导向的“结合点”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与蔬菜栽培学课程各论部分蔬菜栽培技术相关实践融为一体,形成整体性劳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设置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模块,在实践模块内找准与“劳动”的融合点,其具体实施情况和成效如下:

培养目标融合: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融入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熟练掌握园艺领域专业技能,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遵守劳动纪律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
将劳动教育目标融入“蔬菜栽培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劳动素养的要求;
将课程目标分解在每次课堂教学中,明确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劳动教育)目标。

课程内容梳理:根据园艺产业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对课程内容中专业知识点、技能点与劳动教育融合点的进行综合化梳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岗位体验)为主线,以学生自我劳动为中心,以蔬菜种植、与管理项目为主题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为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打下了基础。

课程教学设计:以园艺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为基础,构建岗位体验、创业实践、创新研究三个模块,其教学内容均来自实际工作场景。注重蔬菜栽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综合,以学生为主体,按照章节进行各类蔬菜播种、育苗、定植、植株调整及田间管理等,强化劳动知识和技能训练,全面培育劳动精神,真正实现了“专业劳育”。

探索如何在蔬菜栽培学的课程教学中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从而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力量,对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7-9]。探索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点、技能点进行融合贯通,使劳育目标在“润物无声”中达成,探索与实践劳动教育与“蔬菜栽培学”课程的融合路径,可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与更广泛的专业课程融合提供经验借鉴。

(二)形成体现思政特性、课程特点和劳育特色的“德行一体+知行合一”融合式教育教学方式

在“蔬菜栽培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和思政特性,深挖“思政”元素,探索蔬菜栽培相关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融合,完成知识传递和德育教育;
结合课程特点和劳育特色,深挖“劳动”素材,探索蔬菜栽培相关专业实践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紧密融合,形成“德行一体、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

1.在“课程思政+”的融合型课程教學中提升立德树人水平。课程教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展开,以蔬菜栽培相关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为平台和载体,在传授学生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提炼、挖掘、拓展该课程的德育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教学内容。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和拓展原有的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特色特点和优势,如蔬菜育苗技术在蔬菜设施生产、栽培方面的应用等。借助播种、育苗、定植机械等教学工具,让学生在了解我国目前在蔬菜领域的前沿状况和产业发展格局等相关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和爱农情怀,提炼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文化、道德等元素,使专业课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创新课程教学设计。邀请知名农业企业先进典型走入实践教学课堂,进行面对面指导,如蔬菜嫁接、无土栽培等技术,引导学生进入生产情境,使学生在了解行业、产业最新发展现状的同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以开放的形式讨论和课后实践对蕴含的文化道德元素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对学生的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的认同。

契合课程教学环节。蔬菜栽培学为园艺专业特色类课程,其所培养的学生将会直接参与蔬菜行业的生产实践。实践教学环节将直接与校企合作方式进行,让学生进入企业一线进行蔬菜行业工作日常,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课程中挖掘的德育元素在各类蔬菜生产实践中充分体现,实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2.在“劳动教育+”的融合型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课程教学强调劳动教育这一组织形式展开,以蔬菜栽培为载体,以传递蔬菜栽培过程中的知识,学会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掌握相关技术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劳动教育+”的形式,让学生重新认识“劳动”。

劳动教育+课程实践。聘请具有蔬菜行业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成功创业校友及教师成为导师,结合教学大纲共同研究实践教学计划与内容,围绕劳动教育开展个性化教学,完成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内容。通过真实的蔬菜企业项目,孵化学生的创业项目、实践项目等,展示蔬菜栽培相关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成果,体现劳动教育的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岗位体验。从“市场需求、岗位需求和个性发展”角度出发,以蔬菜企业岗位培养为主线,劳动教育为载体,整合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资源,结合学生就业和蔬菜产业岗位群的需求,以蔬菜生产任务为项目驱动,如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岗位竞争力。

劳动教育+创新研究。通过教师科研活动进行知识创新,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参与蔬菜田间标准化生产、育种等相关科研实践,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科学思维,提高其能力素质,培育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科研优势,将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凝炼,以项目内容、专家讲座等形式进入课堂,保证教学内容的原创性,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建立体现多指标、多模块和多内涵的“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劳动素养”综合性考评模式

在“蔬菜栽培学”课程考核中,主要对专业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并增设团队协作、集体荣誉感等思想道德品质指标,以及进行劳动素养考核,如劳动积极性、劳动技巧等指标, 从而形成多指标、多模块和多内涵的综合性考核办法。

1.思想道德评价模块。按照蔬菜栽培课程实践内容和要求,设置按照不同蔬菜类别分类的分组,如瓜菜组、茄果组、叶菜组等,从不同类别小组的团结协作、实践态度、集体默契程度、荣誉感等方面指标进行考量,形成德育评价模块,占比15%,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2.专业技能评价模块。按照设置的不同蔬菜类别的分组,对不同类型蔬菜栽培的优劣角度进行考量,如品质、口感等指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试和实验报告等形式提交,形成专技评价模块,占比45%,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

3.劳动素养评价模块。根据蔬菜栽培学课程实践内容内化劳动内容,主要从学生的积极性、技巧性、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考量。各类蔬菜栽培实践中所进行的思考以及实践中一些启发思考的小问题,思考结果最终以实践总结(心得体会)的形式提交(占20%),同时对学生个人在各个栽培实践中的参与度、熟练程度和付出体力劳动的表现等进行考量(占20%),形成劳动素养评价模块,总占比40%,旨在塑造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

四、结语

为了在园艺专业课程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方针,本文依托宜春学院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融合进行探索,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评模式改革,通过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劳动”素材,构建了模块化、多样化的立体式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形成了德行一体、知行合一的课程教学方法,建立了综合考评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劳动素养的课程考核模式,为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环节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在新时代背景下落实好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工作,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也存在着“劳育源头”的深厚内涵[10],重点在于如何深入挖掘与探索,如何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有效地将“思政营养”有效输送给学生。因此,实施课程思政和劳育教学改革,首先需要从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挖掘思政要素,按照课程体系的类别挖掘专业育人元素,在学科教学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教书育人的功能融入到育人体系中,且科学分解到各专业课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其次需要从劳动时代性和课程专业性层面挖掘劳动素材,按照课程体系的性质挖掘专业育人元素,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和职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课程观为指导,形成劳动价值观、课程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整体性课程,并以此为载体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切实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落实到人才培养中,以期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培养更多更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与建设者。

[基金项目:宜春学院课程思政一流课程“金课”培育建设项目(SZJK-2021-067)]

参考文献:

[1] 陈亮,王贵梦.思政课理应成为高校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2):50-53.

[2] 张小顺.应用型本科工学类专业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1(09):6.

[3] 姜秀梅,吴慧,高杰,等.园艺专业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應用——以**农业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2021(30):3.

[4] 李春旺,范宝祥,田沛哲.“专业思政”的内涵、体系构建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33(04):1-6.

[5] 刘经纬,崔箐琳.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论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02):37-40.

[6] 刘振宁,曹雪,戴圣杰.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222-224.

[7] 方庭,彭新安,曾黎辉.园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园艺植物良种繁育》课程为例[J].园艺与种苗,2020,40(11):47-48.

[8] 梁微.“课程思政”在农林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8):43-45.

[9] 崔竣杰,洪宇,王晓倩,等.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园艺专业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2):3.

[10] 江春,王安源,林煦东,等.农业高校培养“扎根乡村知农爱农”新型实用人才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0(01):3-6.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江西宜春  336000)

[作者简介:邵勤,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蔬菜栽培;
通讯作者:丁永电。]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11期)2017-01-14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30期)2016-12-26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视域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