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3-10-24 17:25:09 来源:网友投稿

郑宏

摘 要: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部分学校对美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以美育人工作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健全、育人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制约了美育工作实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育人理念的革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及育人方法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创新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模式,为强化以美育人功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
学校美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7-0001-04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2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专项:“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22ZX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把学校美育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美育育人价值,坚定了正确方向。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学校美育教学模式,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以美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以美育人,贵在树立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理念

1912年,蔡元培首次将现代意义上的美育确定为基本教育方针,并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由此美育被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蔡元培把“五育”之间的关系生动地比作人的身体:“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
实利主义者,肠胃也,用以营养;
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
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
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2]可见,“五育”中的任何一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贯穿于育人成才的全过程。美育作为“五育”之一,是一种以陶养情感为目的的独特教育方式,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并且,美育与其他“四育”相輔相成,贯穿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过程。新时代以美育人,需要树立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实现美美与共。

(一)美育与德育同向同行

蔡元培曾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3]正是借助于审美所激发的普遍而高尚的情感,审美主体获得了一种自由、非功利的情感,这种情感天然地具有“合乎道德倾向”,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心灵的化育提升道德素养,发挥德育的作用[4]。以美育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不是道德的强制,也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美与善的统一[5]。因此,美育与德育同向同行,对增强德育实效性,引导学生塑造完全人格、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具有积极意义。

(二)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

智育始于知识的传递,但是知识传递本身并不是智育的真正目的,而是为学生智识的发展提供养料,它真正的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是一种脑力的运用,除了与学生本身的智力因素有关外,还与情感、想象力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6]。而美育正是以陶养情感为目的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转化为创新能力。此外,在求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美育恰好能够通过情感的陶养,激发出迎难克艰的精神动力。反之,智育也为美育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养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求真与求美的统一,具有启迪智慧、促进心智发展的重要功能。

(三)美育与体育相互促进

体育不仅是关于运动和健康的教育,也是关于审美的教育。蔡元培指出:“体操者,一方以健康为目的,一方实以使身体为美的形式之发展”[7]。可以说,体育运动内在地遵循着美的原则,如体操所呈现的形体之美,武术所体现的刚健之美,球类运动所蕴含的节奏之美,水上运动所展现的韵律之美,等等,可见体育与审美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此外,从美育视角能够更加深刻地诠释体育精神。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仅能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增强体质,还能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运动能彰显团结互助、顽强拼搏、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从而塑造体魄之美和社会风尚之美。因此,美育与体育的融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审美观、价值观,从而实现力与美、身与心的健康、协调发展,孕育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

(四)美育与劳动教育相得益彰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朱立元认为“人的一切劳动都遵循美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美的规律也就是劳动的规律”[8]。劳动本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好事物的过程,然而在现实中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弱化,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劳动创造美的过程,难以获得劳动创造所带来的幸福感。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一方面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参与劳动创造美的过程,丰富劳动体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发挥美的创造力进行劳动实践,创造美好生活,提升幸福感。从根本上来说,美育与劳动教育相得益彰,二者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劳动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劳动之美、创造之美,进而提升审美素养和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美育人,重在健全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一)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学校美育所承载的育人功能不是任一学段的教育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具体来说,需科学定位美育课程体系,根据审美主体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和审美认知规律,构建一个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比如,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审美意识的启蒙期,应重点培养幼儿爱美向善的心灵;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审美趣味的生成期,要注重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格调,启发创新意识;
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观念的发展期,要以丰富人文知识、开阔人文视野、提升审美体验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观、艺术观和文化观;
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审美追求的确立期,要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美好心灵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的审美自觉性,增强文化自信。打造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重点在于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科学定位,构建一个具备整体性与层次性、稳定性与渐进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美育课程体系,使各级各学段美育课程“顺次衔接成同一半径,才能以同心点画出最大同心圆”[9]。

(二)构建以艺术课程为主、课程美育为辅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与艺术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管美育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的确是呈现美的最经典方式,因此,艺术课程应是学校美育的主体课程。艺术课程是指面向人人、承担着培养全体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美育普及课程。这里的“面向人人”强调美育的全面性、普及性,所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避免将“面向人人”的美育普及课程狭隘地等同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专业课程,避免将美育课程“知识化、技能化、表演化”[10]。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协调好美育普及与专业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美育课程在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方面的作用,通过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等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让学生感受心灵之美、语言之美、艺术之美;
另一方面,要重点从薄弱环节入手,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上好美育课”,努力向高水平、多样化的艺术课程领域进军,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此外,要充分发掘课程美育的辅助作用,将美育元素和美育精神融入学校各类课程,充分发挥协同美育的功能。蔡元培认为“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1]。美具有普遍性,因此,美育的元素也普遍存在于一切课程之中。特别是在“学科之间高度综合化、互渗性日渐凸显的今天和未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子。开展课程美育有利于学生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艺术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培养一种跨学科视野,养成审美思维,具有鉴赏能力[12]。

(三)构建以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为特色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

从课程内容来看,学校美育应以传承中华艺术经典教育为主体,同时涵盖世界民族艺术、地域特色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学校美育的宝贵资源。******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3]中华艺术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集民族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传世之作,代表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与美学精神”[14]。新时代学校美育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凸显中华美育精神,开展艺术经典教育,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艺术精华,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内容。******强调:“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15]此外,还要借助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方特色美育资源,开发地方美育课程、校本美育课程,“使学生在亲切而熟悉的艺术文化语境中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体验”[16]。

三、以美育人,成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协同育人

(一)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的先导和有益补充

家庭是以美育人的起點和开端。******生动地把家庭比作“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把家长比作“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美育作为儿童审美情感启蒙的第一站,是儿童形成向美而生、向善而行力量的开端。这就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儿童学会用心、用情去感受自然之美、家庭之美、生活之美,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塑造儿童的美好心灵,让美与善的种子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一方面,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通过美的仪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感来陶养儿童的心灵,引导儿童在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善;
另一方面,要重视家庭居住环境的美化,比如,为子女提供舒适、整洁、美观的居住环境,在家庭中增添艺术审美的氛围等,让儿童学会用心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不断提高家庭美育的质量,做好与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的衔接。

(二)学校美育是个体接受系统美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美育作为个体接受系统美育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系统的美育课程,能够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和人文素养,实现人格塑造。特别是“双减”政策下,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各类美育资源优势,有效开展课后美育活动,比如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等活动,满足学生对于审美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学科特色以及专业特色,打造“一校一品”“一院多品”的特色美育项目,实现美育课程和课程美育相贯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衔接,课堂美育教学与课外美育实践相结合。比如,清华大学以“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原型创作的校园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高校以美为媒、多学科融合育人的全新理念,为新时代高校美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学校美育不仅要以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师资力量来培养人,还要以优美的校园美育氛围来感染人。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重要的、潜在的美育资源,正如梅贻琦所说“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优美的校园文化不仅包括宏伟的教学楼、图书馆、校园景观等硬件设施,还包括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校史馆藏、学校制度、师生精神风貌等软文化建设。这些有形的物态空间和无形的文化资源共同铸成了校园文化风貌,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让学生养成清醇高雅的审美格调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三)社会美育是对学校美育的有效拓展

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所美育的大课堂。充分整合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剧院、音乐会等丰富的社会美育课程资源,让学生在风清气正、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以美的艺术形式来温润心灵、启迪心智、陶冶道德情操。另一方面,要激活社会美育力量,邀请名家大师、优秀文艺工作者走进校园,补充学校美育师资力量,通过举办音乐会、学术讲座、艺术沙龙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实现对学校美育的深化和拓展。

四、结 语

进入新时代,学校美育被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也被赋予了新内容、新内涵和新使命。因此,推行学校美育教学模式改革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学校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贵在树立以美育人的多学科融合发展教学理念,重在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艺术课程与课程美育相促进、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为特色的学校美育课程体系,成于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协同育人,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01).

[2]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5.

[3]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0.

[4] 李咏吟.道德与审美的本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64.

[5][11]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36+670.

[6] 列宁.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7.

[7]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99.

[8] 朱立元.春風化雨以美育人[N].人民日报,2022-09-13(11).

[9] 陈志兴,余金燕.新时代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的路径探析[J].中国德育,2022(3):11-17.

[10] 王国东,易晓明.健全学校美育课程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8(05).

[12] 赵伶俐.创建新时代大美育课程体系[N].中国教育报,2019-05-23(08).

[13][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200-202.

[14] 李雷.美育普及与高校艺术经典教育———兼论王国维美育思想的当下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97.

[16] 李吉品,包崇庆.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构建的着力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22(07).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新时代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2年3期)2022-05-12“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三联生活周刊(2016年46期)2016-11-22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商场现代化(2016年22期)2016-10-18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理科考试研究·高中(2014年8期)2014-10-17

推荐访问:美育 育人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