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论文4篇

时间:2023-10-23 16:20:16 来源:网友投稿

会计专业论文一、目前高校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一)重理论轻实践一直以来,各本科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会计专业论文4篇,供大家参考。

会计专业论文4篇

会计专业论文篇1

一、目前高校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

一直以来,各本科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较不重要的附属地位。由此,各大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设置的理论课程的比重占到绝大部分,如大多高校都采取设置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等理论课程这样的设置模式,且理论课时占到85%甚至更多,实践课时仅仅占10%-15%。相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也多偏向于理论方面,长期以来忽视了实践知识的学习和探讨。

(二)实践类课程模式单一,实践流于形式

在实践课的设置上,大部分本科院校采取“课程实验+毕业实习”的形式,模式比较单一。课程实验是由教师在讲完本门课程的理论后完成的,大多是给学生一本实验教材或一套实验案例,由学生根据理论课的学习自己完成实验,用手工的完成居多,也有用软件完成的。这样的课程实验中,学生很难了解会计工作的真正实务。

毕业实习则是由学校联系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进行。由于实习单位的限制,导致实习过程很短或没有老师的专业带领和引导,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偷懒没有真正的参加毕业实习,而是找个单位在实习报告中盖章了事,这样没有真正进行会计实习过程的锻炼,使得毕业实习大多流于形式。

(三)实践课程与社会需要脱节,实践效果差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改变和提高。很多高校的实践课程在设置时,没有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不了解单位最新的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导致课程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不能通过实践课程了解社会的实际需要,没有真正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以至于学生最终虽然通过了学校的实践课,但通不过社会的实践检验。

二、四位一体分层实训培养模式的会计人才定位

近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随着20**年德勤财务机器人的正式问世,会计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的新时代。传统的核算型财务会计有被淘汰的风险,而掌握了会计知识又精通分析决策的管理会计将成为未来会计专业的主流。

但即使是机器记账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也应懂得会计的基本流程和原理。目前各大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仍是从事核算型会计工作,其中有较少数佼佼者可以从事供应链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

但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的会计专业人才应当是既要懂得基础的财务会计的财务核算知识,又掌握了管理会计的分析和决策技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既注重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方法,同时要注重学生对相关交叉学科的学习,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安排时,通过分层实训的模式,除了安排会计专业的手工与电算化实验等专业能力实验外,还要多设置实践课程帮助学生联系交叉学科的情况进行的综合实践,比如提高会计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能力和培养学生应用金融投资工具的能力等,另外还有企业战略层面的企业全局观能力的培养。

同时,分层实训培养模式也不能忽略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在实地实习环节可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培养起学生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四位一体的分层实训培养模式正是要培养具备了扎实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能熟练的运用电子信息化工具为会计服务,能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同时有高度责任心的高素质会计人员,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四位一体分层实训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需要会计人员不单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进行基本的会计核算,同时还要有分析问题和进行决策的能力。大部分高等本科院校采取的“课程实验+毕业实习”的实训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对于会计人才实际能力的需要了。而四位一体的分层实训培养模式则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所谓四位一体的分层实训模式,是将会计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环节,分层设置成“手工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会计专业综合实训—ERP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这样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以前一个环节的实训为基础层层递进,通过手工资料、计算机软件和实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会计专业学生四年的实习实训。这样的实训模式,首先是根据实训的要求和内容把实训分成了基础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决策实训三个不同的层次,其次是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成了单项实验、综合实训和复合实验,同时在综合实训中还有不同会计岗位的划分,便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技能范畴,培养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质,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四位一体分层实训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

(一)实训内容分层设置

在四位一体的分层实训中,手工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是与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相连接的,作为整体课程的一部分。会计专业综合实训则采取软件实训与实地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实训中的软件实训是通过软件中的实训案例帮助学生把课程与课程之间进行串联,将不同课程间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把会计前二年学习的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在软件实训中,如果某一环节发生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实验失败,因此对学生的细致认真的态度也是一个考验。综合实训中的实地实习是通过将学生派去实习单位实地进行实习,这种实训则能更好的发现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差距,找出差距就找到了后面学习的方向,以便更好的融合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在实地实践中对工作的态度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同样重要,这样的实训对培养严谨细心、责任心强的职场高素质人才有利。ERP企业经营模拟实训是通过ERP企业经营沙盘进行的,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会计工作,更注重的是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能力、人财物的调度和管理能力,以及综合决策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一个全局观和管理观,在今后的。财务岗位上不但能做好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也能有分析建议和管理的能力,从而协助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实训课时分层设置

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在相连的课程中课时的设置上要占到该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一般各大高校专业课的理论课时是48-64课时,实验课时则应为16-24课时,其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程实验应占到总课时的一半。

专业综合实训因为是整个会计专业综合性质的实训,相当于对前面所学的会计专业课程的一个总结,在课时安排上就要多一些,软件部分的专业综合实训可设置为24-30课时,实地实训考虑到实训单位的具体情况则设置为2-3周。ERP企业经营模拟实训是一个全局观的实训,学校可考虑本校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设为40课时左右。

(三)实训时间分层设置

与课程相关联的手工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随课程设置在1-3年级,随专业课开设,以便理论联系实际,检验理论课程学习的成果。专业综合实训中的软件实训部分安排在大二暑假开设,这时大多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已经完成,可以在软件上进行综合模拟实验,通过软件的模拟实训完成各科课程间的连接,找出学习中的漏洞;实地实习可开设在大三暑假,这时大部分专业课都已完成,可以去企业实践检验三年来的学习成果。ERP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可设置在第七学期,此时学生面临毕业,在学习的最后阶段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流程,掌握企业大局形势,培养分析和决策管理的能力以协助企业领导者,对后面的就业有很大帮助。

五、四位一体的分层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四位一体的分层培养模式解决了会计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但这一模式在实施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

(一)实地实习单位的规模

在专业综合实训环节的实地实训,需要找到实地实习单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学生一般规模较大,实训的时间不短,要安排大量学生到单位实地实习,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较为困难。这需要高校和企业,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二)实训案例建设问题

在实验实习实训中,真实体验很重要。无论是课程连接的实验,还是综合模拟实训和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中的案例,都要接近现实。这就要求:首先要选择或编写合适的教材,对教材教具要有所创新;其次要尽量使用还原性较高的凭证和印章资料等实验材料;最后要能模拟真实的财务场景。这对本科院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是一项挑战。

六、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具备前瞻性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从基础训练、综合实训和决策实训三个层次来设置实训环节,建立“手工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会计专业综合实训—ERP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四位一体的分层培养模式,在实训时间、内容和课时上都进行有层次的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和参与分析决策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计专业论文篇2

摘要:

会计工作是企业运行的一个重要职位,税务的核算是会计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税务核算在企业事务中尤为重要。目前的企业会计制度必须要深度研究涉税事项,保证企业的合法运营。为了企业能够快速、平稳、合理的运营,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涉税事项进行研究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和税务制度的研究,对两者的差异进行探讨,最后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

企业;会计制度;涉水事项

研究前言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各个行业的新理论规章制度层出不穷。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会计工作是企业运营的重点任务,税务核算是会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差异进项详细阐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

1.1会计原则与税务制度

企业在核算税务的时候必须遵守会计制度的要求。税务核算大概可以总结为三个部分:生产经营成果核算、与国家财政交拨款核算、与合作单位资金来往核算。现在《企业会计制度》里面规定的核算原则部分与现行的税务制度不一致。

1.2会计假设和税务制度

会计假设有四方面内容:货币计量的假设、持续经营的假设、会计分期的假设、会计主体的假设。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是依据会计主体在当会计过程中所得的所有收入减去税法范围内的开支后,按其净比例计算所征收。但是承包人是按承包期间纳税,会计期间和承包期间不一致就会产生差异。

1.3会计方法和税务制度

复式记账是会计的一种方法,依据此方法,所有经济状况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因素的改变。由于资产交易和收益交易的处理方法不同,并且在制定税法时没有考虑复式记账的原理,导致税务结果不同。

1.4会计政策与税务制度

会计政策是会计核算是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采纳的会计具体处理方法。新的制度给企业的余地越来越多,选择空间变大。

二、会计实务与税务制度

2.1捐赠支出

依据制度规定。捐赠的支出部分属于企业“营业外支出”范围。税法所规定的纳税人在公益性的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金额3%之中的范围,准予扣除;非公益性质的捐款和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则不可以在扣税之前扣除。

2.2罚款支

依据制度规定,企业的罚教支出计入“营业外支出”部分。依据税法,违背经营的金额和被没收财物的金额,各种税收的滞纳金、罚款,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都不得扣除。

2.3或有事项

会计制度规定,或有事项是企业过去的事项或交易形成的,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严谨确认或有事项,但是一般情况下,企业只是确认或有负债,而不会确认或有收益。企业一旦确认,就会增加企业的支出,减少了企业的利润,因此减少了国家税收。

三、会计制度与税法不一致带来的问题

一般,因为会计制度和税法规定不同带来的问题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①因为税法和会计制度不一致,或者税法的更改落后于制度的改革等情况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一般全额确认为企业成本费用,这样就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

②征纳双方容易引起争论,而且难以解决。按照会计制度,企业可以或有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负债,而企业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这就容易引起争议。尤其是税法规定可做可不做的事,就难以仲裁。

③会计制度规定合理合法,但是税法未确认的,影响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现如今企业会计制度赋予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较大的空间,比如折旧政策、计提减值等。企业有权根据会计制度选择和制定企业的核算方法,但是企业一旦确定就不得再随意更改。在宏观上讲,有利于保护税本,增强企业的发展力量。但是企业根据会计制度规定核算的权益与税务核算的权益不一致的时,进行纳税调整就影响了企业的权益。

四、解决方法

一般情况下,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案:

①企业制度与税法的规定能一致的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国家财政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之见的利益,而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从长远角度来讲,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应当尽量保持一致。在指定《企业会计制度》时,应该在不违背会计核算的原则下尽量和税法保持一致。

②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可以保留必要的、少量的不一致。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规范的对象和目标不一样,两者在会计处理的差异上并不会消除,因而调整纳税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企业应该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按照税法进行调整。如果不实行会计和税法相隔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原则将没有办法贯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企业的会计制度中,必须要对企业会计制度中涉税事项认真的分析研究,因此才能确保企业的合法经营。然而企业的会计制度中会计原则、方法、政策等与税务制度中的原则、方法、政策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企业运营中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还可能会因为税务问题导致企业的经济状况不佳。企业的会计制度的涉税事项关系重大,因此,在企业建立会计制度中,必须要着重对涉税事项进行考虑,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英波、中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王超、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3]滕曦、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与协调[D]、厦门大学,2009。

会计专业论文篇3

新会计制度下流通企业库存商品核算方法

摘要:自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开始全面施行新会计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新会计制度中对过去旧的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啦完善,并对物品流通企业库存的商品核算提出啦新的规定。新会计制度下的商品核算将更加规范与国际化。本文就新会计制度下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展开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库存商品;核算方法;商品流通企业

商品流通企业是以商品的购进、销售、存储为主要经营模式,在商品购进销售的过程中获得利益。那么对于商品的库存数量以及金额就需要企业的监管控制,及时发现新的问题或者商机,随时进行商品数量的调整,才能使商品流通企业良好的运行和发展。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库存商品核算方法。在新会计制度中取消啦“后进先出”的方法,改为“先进先出”和“加权平均”以及“个别计价”三个方法来确定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

一、库存商品的核算

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为用数量金额进行记账;另一种为用售价金额进行记账。

(一)数量金额核算

数量金额是指分别用库存商品的数量和金额进行核算,通过数量和金额的变动反映出库存商品的增减。数量金额核算法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在核算中明确表示出库存商品的数量同样也可以表示出库存商品的金额。这样就方便企业对库存商品金额进行监控和适时调整,也方便企业销售部门把握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在数量金额核算法中,可以根据库存商品的进价进行核算,也可以用库存商品的售价进行核算。这一核算方法相较于之前的计算方法可以更加科学地得到相应的结果,而且应用起来工作效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这一算法更多的依赖于程序化机械,对于人力的依赖大大减少,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避免人为主观性的错误,使核算方法更加高效率。数量金额核算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对库存商品进行随时的监管,在核算账目中可以清晰的表现出每一种商品的库存数量金额;但是对每一种商品进行数量金额核算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细致的账目对应的是庞大的工作量。所以数量金额核算适用于经营的商品种类简单的企业或者是需要对库存量变化要求精确的企业,比如批发行业。

(二)库存商品售价核算

售价金额核算法在账目的记录上与数量金额核算法有很大的区别。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账目分为两部分:总账和细账。总账是指企业的财务部门对库存商品的数量以及售价总金额进行记录,在总账目中只有数量和总的售价金额。细账是由责任小组的责任人进行记录,责任人需检查每一种商品的相关手续和票据,在细账中要求明确的表示出商品的具体类别、名称等,并标明每一种库存商品分别的售价以及售价总金额。对于价值比较高和需随时监控的商品,在细账中应该单独记录,在记录中表示出商品的进账数量以及支出数量。在账目的具体项目中,售价金额核算法应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这个账户用来记录核算库存商品进价与售价的差额。购入商品时,商品售价大于进价的差额记入贷方;月末结转已销商品实现的差价,记入借方;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商品进销差价”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销售也尚未摊销的商品的进销差价。应用加权平均算法等方法来进行计算,在传统计算基础上增加啦统计学计算规律,这一算法也可以更高程度地保证核算工作的精确性,而且这种算法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把这些因素都列入计算之中可以更好地保证核算工作结果的实用性、有效性。

二、新会计制度对库存商品成本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啦各类数据统计工作的核算方法,所以对于库存商品成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新会计制度下,如果商品所在厂出现资金负债情况,当今就可以把库存的商品变为现金,当然,这其中肯定会有一些亏损。但是也有一些情况中库存商品是可以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变现的。库存商品的可变净值是指未来净现金流入,而不是指库存商品的售价或合同价。企业销售库存商品预计取得的现金流入,并不是只是有售价构成的,因为很多商品进入厂房可能都是经过一系列的税收的,所以可变净值中也应该包含这部分资金。但是厂房一旦负债再进行表变现的话,成本价中税收部分是很难回收的,所以就是损失的那部分。

三、小结

新会计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各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规范化,无论是在专业术语还是业务流程方面都有啦很大的改善,这不仅使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更是使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获得啦一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郭艳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其在会计准则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2007(20):7—9。

[2]刘玉英。试述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4):35。

会计专业论文篇4

一、网络会计模式的会计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会计活动的前提。传统会计模式下有四大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网络会计模式下,需要重新解释四大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主体。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主体是物理概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网络会计模式下,会计主体的概念比较模糊,例如“虚拟公司”“媒体空间”等网络关系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实体。网络会计模式下会计主体通过网络系统连接成为开放式组织,没有厂房,没有办公设备,没有明确的物理实体,依靠互联网,实现远程操作和远程监控。目前,虚拟企业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先例:美国的戴尔计算机公司通过自身开放式网络组织,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供货商纳入自己的网络,并与其分享设计数据、技术资源和信息;能够在36小时内为客户定制电脑,并送货上门。总体而言,网络会计模式下会计主体假设应该具备的特征包括:

(1)存在于特定的经济实体;

(2)系统具有独立性,系统的经济业务与其他的会计主体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3)系统具有资金的管理权,能够核算并对外报告

(4)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沟通。

2、项目清算假设

传统会计模式下,假设企业将以现有状态持续经营下去,即持续经营假设。这是因为在原有经济模式下,企业相对稳定,风险较小。而在信息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面临较大风险,企业随时都有清算、破产的可能,因此,网络会计模式下,持续经营假设变为项目清算假设。网络会计下成立的虚拟公司,是临时性的,多从事一次性交易,交易完成之后组织宣布解散,存在周期很短。项目清算假设的基本特点:

(1)项目周期短;

(2)项目成立迅速;

(3)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4)存在清算可能。

3、实时传递假设

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分期假设要求财务信息报告的周期是月、季、年等,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网络会计模式下,突破了原有的周期约束,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性,会计分期假设变为实时传递假设。实时传递假设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向社会公众披露的财务信息是公开、公平的,信息使用者在任何时刻只需登录互联网,就可以查阅各类信息,如果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质量、准确度有任务疑问,都可以通过留言、邮件等方式与企业互动。实时传递假设的基本特征是:

(1)没有明确的周期,信息披露具有即时性。

(2)信息披露是双向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的。

(3)具备较强的便利性,信息传递方法多样化。

4、在线货币假设

传统会计模式下有货币计量假设,即核算必须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资源除了有形资源外,还包括无形资源,比如商誉、市场占有率、客户黏性、创新水平、人力资本等,仅仅依靠货币计量,并不能完整的展示企业各方面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来讲,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传统货币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纸质货币的需求减少,币值稳定性较低,传统货币不断被边缘化。在线货币假设指以计算机网络数字符号代表现实货币,代替货币行使价值尺度(在线价格)、流通手段(电子货币)、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二、网络会计模式的会计实务

1、网络环境会计模式下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客体,是一切会计工作的起点。传统会计工作中,会计对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在网络会计模式下,这些会计对象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对资产的界定中,传统会计模式注重有形资产,如厂房、设备和土地,并不重视商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在网络会计模式下,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微软公司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异,关键就在于其拥有强大的无形资产。

2、网络会计模式下会计确认基础

传统会计模式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当期取得的收入或应付的费用,计入当期,无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非当期取得的收入或付出的费用,即使已经发生了款项流动,也不应该计入当期。网络会计模式下,权责发生制已经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现金流动制。现金流动制下,不仅关注实际已经发生的现金变化,也关注可能和虚拟的现金流量。

3、网络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基本职能

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控制,核算是基础职能,控制是主导职能。在网络会计模式下,计算机代替人工执行运算和传输职能,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之后,自动在后台进行核算,在极短的时间内给出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核算和控制职能变为了管理职能,财务人员和管理者无须进行复杂的财务核算,更加专注于处理输出结果,服务外部信息使用者。

4、网络会计模式下的财务会计报告

传统会计实务中财务报告的主体是各类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财务报告中反映的信息主要是货币信息,反映信息的方式以文字为主。网络会计模式下,既反映货币信息,又反映非货币信息,信息输出的方式除了文字之外,也包括图片、网站、在线分析工具等。

推荐访问:会计专业 论文 会计专业论文选题 会计专业论文选题推荐 会计专业论文5000字范文大全 会计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会计专业论文选题方向哪个好写 会计专业论文8000字范例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论文 会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论文选题方向 会计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