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时间:2023-09-28 16:05:10 来源:网友投稿

查达智 王兆刚

摘  要:“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秉持的一条价值理念。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纵观百年党史,“坚持人民至上”有着深厚的价值意蕴和清晰的逻辑内涵,大致可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维度擘画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逻辑。从理论逻辑维度看,“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价值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底气和法宝;
从历史逻辑看,“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一条重要价值理念;
从实践逻辑看,“坚持人民至上”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三)“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底气和法宝

纵观百年党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立场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始终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立场始终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手持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动力和源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表明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的私利,又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一切权力归根到底来自人民,中国共产党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革命党、执政党,而从不是一个西方式的在朝党、议会党,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取得靠的不是西方式的议会民主、政党政治,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人民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源泉,也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和法宝。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是贯穿于百年党史之中的一条清晰主线。从毛泽东同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到江泽民同志提出“全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再到***总书记提出“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这一核心概念始终贯穿于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孕育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基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主权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陷入危急存亡、民族遭遇巨大危机、人民遭受深重苦难的历史变革期,这一时期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推翻“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奴役成为了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在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中,党明确提出“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 [6]这明确了党的无产阶级的人民立场,宣布了党“实行社会革命”的目的。

在28年革命战争的探索和前进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了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取得革命最终胜利的重要性,他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1031,并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即在广大农村地区依靠占当时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最广大农民,推翻代表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的统治,最终夺取全国的胜利,建立新的人民政权。1944年9月,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话,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7]1004随后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为人民服务”被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根本宗旨。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孕育和奠定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基础。[8]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继承和巩固了人民至上的思想基础,确立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建设的主心骨。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同志响亮喊出了“人民万岁”的口号,这是新生的共和国对于确立人民主体地位的庄严宣告。195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纪念五一节宣传内容与办法的指示》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使劳动成为光荣,全国劳动人民由奴隶的地位进入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9],进一步强调了人民在新生国家政权中的主人地位。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成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基本方式。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国家工农业基本战略布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巩固了“人民至上”的思想根基。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继承和丰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涵,人民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实践主体和受益主体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共党史正式行进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们党在理论和路线上完成了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重新确立,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人民成为改革开放历史伟业的实践者和受益者,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尺度,并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针对评判改革是否成功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我们当前的改革“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论断为当时改革中遇到的理论上的争论扫清了障碍。

2000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广东省考察时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从理论上扩大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代表性,强调了党的人民属性,江泽民强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个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10]这在理论上阐明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利益是党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时坚持的最高标准,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的基本观点,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进一步理论探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执政兴国的实践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充分地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2003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总体小康,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人民成为了改革开放事业最大的实践主体和受益主体。[11]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2— ):完善和发展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2年11月在京召开的中国共产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战略定力,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坚持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相继取得了“三大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小康”的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十九届六中全会是一次总结经验、继往开来的大会,全会通过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列为党的百年奋斗第二条宝贵经验,成为党治国理政过程中一项宝贵的思想财富。2020年初,武汉市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人民的生命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在这危急关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扭转了疫情进一步蔓延扩散的被动局面,使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控制,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同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指示全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根本遵循。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逻辑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是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既在历史和实践中接受检验,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挑战,怎样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进而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面临着许多新的实践挑战。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是新时期继续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实践逻辑。[12]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是践行“人民至上”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根本实践主体。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首先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3]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处理好“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这一探索和改进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尤其注意提高在当今新媒体语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做到“知网、懂网、用网”,回应人民重要关切。二是要坚持依法执政这一党的基本领导方式,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成为全党共识,确保党始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实现“人民至上”的重要渠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任务。在2021年7月1日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在“人民”。具体而言,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一切为了人民”,必须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一切依靠人民”,要使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全体人民都能实现政治参与的一种民主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点在于“全过程”,它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协商五大民主链条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民主闭环,使得民主贯穿于国家治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方面,要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全面落实宪法赋予人大的各项权力和职能,使人大真正体现党和人民意志,反映党和人民意愿。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政协这一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进一步提高人民政协的协商主体意识、增强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加强和改进政协工作,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和专委会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建立专职政协委员制度,提升人民政协的专门化和专业性。

(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民生是体现“人民至上”的重要旨归

2020年初疫情来势汹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果断出击,打赢了“湖北保卫戰、武汉保卫战”。在同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下团组”时进一步强调,必须在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牢牢坚持人民至上,并庄严承诺道:“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经过全国上下努力,2020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的疫情传播形势得到基本扭转,人民生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随着病毒毒株不断变异,病毒传播速度大幅变快,疫情防控形势也经历反复严峻考验,目前已经进入“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第四阶段。2022年4月29日,******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022年5月25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出台一系列助企纾困、保障民生的政策举措,助力受到疫情影响的地区和生产单位复工复产,有力保障了疫情下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14]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基本保障是现阶段我们坚持人民至上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体现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旨归。要进一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以国家力量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统一起来,最大程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彰显“中国模式”的巨大生机活力和强大治理韧性。

(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作“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深刻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随着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了大幅跃升,但在分配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精准把握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命题。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期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构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2020年“全面脱贫”的战略目标。经过八年的不懈奋斗,截至2021年2月,我国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所有贫困地区和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规划”,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继实现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下一阶段目标,引发了各方对新时代推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广泛关注。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是人民,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新时期,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下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持续做大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用法律和制度保障国内市场环境健康稳定,培育更多市场主体,保障广大劳动者机会均等、规则均等、权利均等,防止社会出现垄断化发展和内卷化竞争,让广大人民群众敢创业、敢投资、敢消费。另一方面,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进一步实现分配公平,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要义就是“消除两极分化”,让最广大人民拥有获得感和公平感。在实践层面,要特别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增收与分配这三对关系,有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尤其要注重探索第三次分配的实现路径,有力动员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完善与第三次分配相配套的政策激励体系、保障体系和立法机制,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更加公平合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猜你喜欢民主中国共产党疫情《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战疫情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2年1期)2022-04-26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2年4期)2022-03-26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抗疫情 显担当人大建设(2020年5期)2020-09-25疫情中的我快乐作文(1.2年级)(2020年8期)2020-09-10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

推荐访问:逻辑 至上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