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X”模式助力小学器乐教学

时间:2023-09-24 19:55:06 来源:网友投稿

王丽娟

【摘  要】随着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器乐教学已成为音乐课堂的一项重要内容。器乐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但普遍器乐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练习方式机械枯燥,一旦掉队就跟不上教学进度,诸多因素致器乐教学难以持续。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实施的“1+X”模式“陶音笛韵”特色课程为例,浅谈小学器乐课程的体系构建與实施,以促进小学器乐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
器乐教学;
模式;
课程体系;
实施策略

器乐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体会音乐的情感,对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泰州医药城实验小学“1+X”模式“陶音笛韵”特色课程为例,探究小学器乐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实施,以促进小学器乐教学的发展。

一、小学实施器乐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心智发展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小学音乐课堂中乐器的加入,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在演奏实践过程中,手、眼、口、耳、脑等的配合,使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参与,有利于促进学生心智的良好发展。

(二)参与演奏实践,提高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小学阶段开展器乐教学,学生可在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发现、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丰富其审美体验,逐步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演奏实践中学生可以感受作品的情感,提高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同时音乐知识的掌握与乐器演奏的技能会不断提高;
在多形式演奏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演奏的兴趣和热情,并发挥潜能进行艺术创造,提高音乐实践与创造能力;
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文化自信,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音乐视野。

(三)坚持以美育人,引领向善尚美

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小学音乐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人文力量会引领学生向善尚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人文素养。音乐课堂中乐器演奏大多在齐奏、合奏、重奏等群体性活动中进行,可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情感沟通,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二、以“1+X”模式构建小学器乐教学体系

诸多小学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清醒地意识到,尽管学生完成了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但真正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少之又少。反观大多数音乐课堂——简单的歌唱和欣赏,学生学得浅,知识技能碎片化,学生不能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如何改观?系统地学习一项音乐技能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面对器乐进课堂难以持续的诸多问题,江苏省泰州医药城实验小学音乐组教师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开发并实施了“1+X”模式“陶音笛韵”特色课程,该项目的研究获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现以此为例,浅谈以“1+X”新型模式构建小学器乐教学体系及实施的相关策略。

课堂器乐教学,让所有学生系统地学习,班级授课制决定了乐器的选择要有所考量,比如体积、音量、价格等。以“陶音笛韵”特色课程为例,“陶”指陶笛,“笛”指竖笛,都是用手指按孔进行吹奏的乐器,体积小,便于携带,音量小,齐奏时不会损伤学生的听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吹奏“中音六孔陶笛”,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吹奏“德式高音八孔竖笛”,两种乐器,按孔数从少到多,吹奏的音域也从窄到宽,适合将音乐基础知识与演奏技能编排进课程,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

器乐进课堂,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一定要系统化,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及的“1+X”新型模式,宏观上是指一种音乐课程组合模式,“1”指国家音乐课程;
“X”指陶笛、竖笛、口琴、葫芦丝、舞蹈等个性化拓展课程,“陶音笛韵”特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1+X”音乐课程模式以学习国家音乐课程为主,发展器乐、声乐、舞蹈等兴趣爱好为辅,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提升艺术核心素养。

(一)拟定适度的课程目标

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培养“人”,应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器乐教学课程目标的拟定要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指向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陶音笛韵”特色课程拟定“1+X”课程目标,课程总体目标“1”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心智发展;
参与演奏实践,提高核心素养;
坚持以美育人,引领向善尚美。根据总目标,再分项目、分年级、分层次细化成“X”个小目标。

(二)设置合理的课程形式

全体学生普及器乐学习,需要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班级集体授课因形式和时间的局限性,学生也因家庭环境、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因素,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形式,做到因材施教?

“陶音笛韵”特色课程设置“1+X”课程形式,主体课程形式“1”为常态化教学,安排在每节音乐课的四分之一(10分钟)左右时间,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合理机动地调整教学时间。班级授课制教师时常关注到的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而拓展化的“X”课程形式,如课后服务一对一辅导、社团拓展性教学、乐团专项训练等,可以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三)编选合适的课程内容

新课程课标对教材编写内容素材的选择建议:“内容素材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际视野,注意借鉴和吸取人类优秀艺术成果,凸显艺术教材的文化性质。”器乐教学课程内容的编选要符合课程目标,关注内容的人文性、时代性、民族性、经典性、实践性,选用与学生生活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音笛韵”特色课程选编“1+X”课程内容,以国家教材内容“1”为主线,采取选用、改编与新编三种方式选编“X”课程内容,如新编呼吸、运舌、指法练习曲;
结合音乐教材歌唱、欣赏、创造等内容改编伴奏曲;
选编不同风格的曲目,民族曲目占较大比例,同时保证中外作品比例适当;
适当选编、改编难易程度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多声部作品等。課程内容总体上需体现音乐知识、演奏技能的递进性、系统性。

(四)组织创意的课程实施

器乐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单纯的器乐教学难免会因为教学模式单一、训练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兴趣,难以持续发展,因此,课程的实施需要创新。

“陶音笛韵”特色课程组织“1+X”课程实施,在推广陶笛、竖笛器乐教学“1”的同时,推出“1+X”学科融合式教学、“1+X”花样学练、“1+X”展示演出等,在集“学会、勤练、常演”于一体的机制下,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三、“1+X”学科融合式教学模式,“学会”演奏

器乐演奏是音乐学科课程中“表现”内容的一个支项,常态化的器乐教学不能脱离音乐课堂其他教学内容,应将其与识谱、歌唱、欣赏、创造、综合表演等内容结合,丰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辅助学习其他内容的同时,“学会”器乐演奏。

(一)“器乐+乐谱识读”教学

学生在陶笛、竖笛的日常训练中,可将所奏内容的固定音高、节奏通过听力内化为记忆,借助学习新指法的契机,在练习音阶指法的同时,训练音阶的演唱,从唱准音阶开始,再到音程、旋律,从单一的节奏到稍有变化的节奏型,有梯度地、间接地训练音高感和节奏感。

(二)“器乐+演唱”教学

在二声部歌曲教学中,可以将乐曲中出现的主要音程拎出,编写成多声部练习曲用竖笛演奏,帮助学生感受和声。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奏一组唱,然后再到合唱,唱不到位的部分用乐器着重练习,巩固音高,最终达到两声部和谐的效果,辅助解决多声部合唱教学中学生跑调、声部乱窜的问题。

(三)“器乐+欣赏”教学

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将陶笛、竖笛运用到欣赏课中,吹一吹主题旋律,可以丰富课堂体验形式,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整首乐曲曲式分析的能力。

(四)“器乐+创作”教学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演奏能力后,会更加重视音乐的表现,如参与节奏、旋律的创编,给歌曲编配伴奏,改变歌曲的节奏、拍子等,又如结合日常生活模拟具体情境:用陶笛编奏火车的鸣笛声、火车启动节奏和快速奔跑节奏,模拟火车开动的情境;
用竖笛编奏杜鹃的叫声,模拟顽皮的小杜鹃与作者躲猫猫的场景等等,锻炼学生的音乐想象、创造和表现能力。

器乐进课堂,除将器乐内容与音乐学科内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外,还可以尝试研究器乐的发声原理、用陶土制作“陶笛”、美化乐器、将演奏与韵律操相结合等等,将科学、手工、绘画、体育等学科融入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多方位兴趣,让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四、完善促发展的评价机制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教师与课程三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教学的完善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有利于器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陶音笛韵”特色课程构建“1+X”课程评价机制,在对“1”,即课程总体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外,构建“X”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如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期末测评三级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构建问卷调查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和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等。

“积分制”主要用来记录每个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态度,由各小组组长记录,教师可从记录表中综合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打卡制”用来记录学生器乐学习的练习成果,如有掉队的,及时帮其联系“小师傅”陪练,以确保绝大部分学生跟上教学进度。“考级制”安排在学期末,分年级设定级别,考级曲目为学生平时较喜欢吹奏的乐曲,邀请学生做评委。凡通过考级的学生将获得等级考试证书,上面附考试级别和等级证明,还有教师的签名和鼓励语。期末,教师还要对班级器乐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帮助同伴一起进步的“小师傅”颁发“优秀小乐师”证书。每学年六月底,会根据一年来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展演的情况,颁发“艺术团体奖”,并在各班发放调查问卷,用以评价教师的教学和课程的实施,助推器乐课程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器乐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核心素养、引领向善尚美起着重要作用。小学器乐教学需将器乐教学体系化,方可持续发展。笔者愿探索的“1+X”新型模式能给众多小学一线音乐老师以启发,助力小学器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啸.小学竖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牛场小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器乐教学实施策略小学音乐“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音乐院校器乐教学东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少儿器乐教学法创新研究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器乐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6年8期)2016-10-20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推荐访问:器乐 助力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