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悲惨世界》表演中的人物角色塑造

时间:2023-09-24 18:05:11 来源:网友投稿

王玉奇

摘 要:《悲惨世界》是法国大文豪雨果所著的长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法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音乐剧《悲惨世界》则是将小说中的情节在舞台上进行展现,为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表达和形象塑造。音乐剧《悲惨世界》一经演出便得到世界大众的关注,成为1980年以来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四大音乐剧之一,其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风格独立,真正发挥了音乐剧的舞台效应,这也是该部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音乐剧;
《悲惨世界》;
人物塑造;
音乐分析及演唱风格

音乐剧《悲惨世界》根据雨果同名巨著改编,以音乐剧的演唱特征以及舞台表演特征,赋予故事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具层次的演绎。纵观音乐剧《悲惨世界》,既有歌剧特点,整部作品从头至尾都有音乐伴奏,中间夹杂演员的演唱和表演,促进人物形象、声音形象和动作形象融合为一,人物展现具有立体感和多维度;
又充分体现出当下音乐剧的现代感,充分发挥了音乐剧的多种唱法风格,为不同人物、不同情节、不同节点设定不同的演唱风格,让时代感更加突出和分明,成功地将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变化展现出来,体现出人物的经历与成长。

一、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创作背景

人物和生活都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环境下人物的行为、文化、思想都截然不同。因此要了解音乐剧《悲惨世界》的人物角色形象,首先需要了解它创作的背景。

(一)雨果原著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思想。法国文豪雨果出生于1802年,受家庭和当时法国政治的影响,雨果的创作风格始终在变化,由早期的保守主义,逐渐过渡到法国浪漫主义,充满了反封建反教会思想,而《悲惨世界》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这是一部被当时贵族阶级所不喜欢和反对的题材。《悲惨世界》的创作历经16年,1845年动笔,1861年完成,1862年正式出版。故事主要是以拿破仑帝国后期至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的广阔历史为背景,雨果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类人群作为样板,设定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角色,其中主人公冉阿让代表和象征的是被贫困、恶法、社会所压榨的男子,芳汀代表和象征的是被饥饿、恶毒、嫉妒、生活所强迫的妇女,小坷赛特代表和象征的是在黑暗社会背景下吃不饱、穿不暖、担惊受怕的儿童,其他角色也分别代表和象征了拿破仑帝国后期统治下的不同人群。这些故事虽然具有虚构和偶然等因素,但也是当时历史的客观现实,包含了雨果对历史的自我思考,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波斓壮阔的人生图画,表达了不公道的法律、偏见的世俗、不平等的社会是人民苦难根源的核心要义。

(二)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创作过程。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创作分为法文版和英文版。其中,法文版创作的契机最早产生于1971年,阿兰·鲍伯利在观看《耶稣基督万世巨星》后深受触动,他便想创作一部与之媲美的作品,最后将目标定格在“法国大革命”这个主题上,他为此创作的音乐专辑在法国大获成功,后被众人建议改编为音乐剧,《法国大革命》——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摇滚音乐剧就此诞生,而这部音乐剧里的内容也仅仅算是雨果《悲惨世界》的一种导读。随后,阿兰·鲍伯利与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将小说《悲惨世界》改编成音乐剧呈现给观众,但并没有得到法国观众的认同,对此评价也较差。直到1985年,音乐剧《悲惨世界》被改编为英文版本,保留了三分之一原有音乐和歌词,对三分之一的曲目根据英文歌词进行重新编排,最后三分之一则是增加了新的歌曲与内容,让整部作品与原著小说内容相契合,更为准确地展现了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形象特征,最终作品在英国伦敦巴比肯剧院上演,大获成功。1987年,做了微调的音乐剧《悲惨世界》进入美国百老汇,世界轰动。自此以后,音乐剧《悲惨世界》在全球各地上演,获奖无数,成为了音乐剧中的永恒经典。

(三)音乐剧《悲惨世界》剧情梗概。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剧情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可以根据主人公冉阿让的心理变化来划分。第一阶段是迷途期,冉阿让因为侄子太饿去偷面包,被捕入狱19年,在假释出狱后,受尽歧视,处处碰壁,难以生存,直到遇到好心主教米利埃,但备受社会摧残的冉阿让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而再次被抓,主教为了救他谎称银器是自己所赠,这让冉阿让备受感动、决定重新开始生活。第二阶段是救赎期,8年后的冉阿让改名马德兰,成为了工厂主和市长,而就在这时工厂里一位叫芳汀的女工因有私生女,被有歹心的工头开除,女工为给女儿买药,变卖了头发和牙齿,甚至被迫去当妓女,最终病死,冉阿让向她承诺会帮助照顾她的女儿,再加上苦役犯的身份被调查员沙威发现,只能逃脱,最后在恶毒贪婪的德纳第夫妇手中带走了坷赛特、去往巴黎。第三阶段是博爱期,9年过去,对穷人有同情心的拉玛格将军死去,城里发生了骚乱和革命,这时出现了马吕斯、坷赛特、爱潘妮等人的爱情故事和战斗故事,最终爱潘妮中弹而死,冉阿让放走了沙威、背着马吕斯逃脱,而调查员沙威也因他始终认为的“正义”不再是“正义”而跳河自杀。最后一阶段是结束期,马吕斯与坷赛特结婚,并且马吕斯发现救了自己的正是冉阿让,于是他与坷赛特一同赶到冉阿让处,听冉阿让讲述自己的一生,冉阿让最终在亲人的怀抱中死去,伴随着《你可听到人民的呼声》剧终。

二、人物角色形象塑造

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出现了很多人物角色,有主角、有配角,有正面形象、有反面形象。正是这些形象的完美塑造,让观众充分体会到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多个阶层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底层劳苦人民悲惨、悲凉、悲痛的命运。

(一)“男一号”冉阿让的唱段特点和形象塑造。冉阿让是贯穿《悲惨世界》的主线,也是整部音乐剧的主角人物。冉阿让的形象并不是固定的,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有最开始对丑陋世界的怨恨,有获得主教救赎后的复活,有竭尽所能帮助穷人的善良,有信守承诺照顾珂赛特的坚忍,有秉持人道主义放走沙威的博爱,有祝福马吕斯和珂赛特幸福后的离开等等。因而,要将冉阿让这样的人物诠释好、塑造好,对于演唱者的演唱技术、形象展现、动作表达等都有较高要求。人物形象方面,演唱者需要身材较为高大,如此既与原著中冉阿让的出身和经历相同,也可使音乐剧表演时更具有激情和張力。在动作表达方面,演唱者则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冉阿让身份的转变而有所不同。比如在第一幕中,冉阿让是囚犯、恶法下的奴隶身份,演唱者需要用动作表达出一种卑微但又不屈的态度;
在第三幕中,冉阿让成为了工厂主和市长,但他又与别人不同,他同情穷人,同时也有担心身份暴露的忐忑,这些都需要演唱者以肢体动作进行表演。在演唱风格方面,冉阿让的演唱有几次十分重要的出场,这些出场都代表着剧情节奏的变化。冉阿让在偷走银器被抓,主教拯救他后,他演唱的是《Valjean"s Soliloquy》(冉阿让的独白),这段音乐时而节奏舒缓,时而紧张激烈,节奏变化快而突兀,表达和传递的是冉阿让此时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也是冉阿让蜕变的关键;
冉阿让在为救老人而展现惊人臂力后,引起沙威的怀疑,沙威走后他演唱的是《Who Am I?》,演唱中反复使用低音,节奏也在拉满,而最终却是以高音降B结束,展现的是冉阿让从最初的担忧、挣扎,最终变为了坚定和勇敢。

(二)“反派主角”沙威的唱段特点和形象塑造。之所以将沙威这个角色的塑造和演唱进行单独分析,是因为沙威代表和象征的是封建王朝的维护者,他的反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而是对旧社会统治的一种扭曲的责任感。沙威在《悲惨世界》中的形象实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冷酷、强硬、铁石心肠,这个形象基本贯穿了全剧始终,从他的出场到后续追捕冉阿让,从他对待一次次不公平事情时表现出的冷漠。第二部分就是沙威这个角色即将离场之时,他被冉阿让以德报怨的善良与无私无畏的爱心所感化,从僵化的人性中幡然醒悟,但又因为美好的人性与现世的法律相背离,让他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和崩塌,最终投河自尽。因此,演唱者就要根据这两种情况来使用不同的演唱技巧,通过几次重要的表演将沙威的形象塑造而出。比如,在音乐剧开场部分,演唱者应以高傲的态度走向台前,因为这时的沙威代表着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轻蔑地看着每名犯人,虽然宣布冉阿让刑满释放,但声音中充满的是鄙视和唾弃,这里的演唱使用的是f小调,采用的是十六音符节奏,既能够将紧张阴郁的氛围营造出来,又能够将沙威阴沉冷漠的人物性格有效呈现。比如,沙威最重要的演唱片段《Stars》,这个唱段唱出了沙威人物的灵魂,让观众感受到沙威这个人物对正义的理解、对信仰的坚持、对责任的执着,唱词上沙威的誓言点出了唱段的核心,让观众看到的是人物的责任感。旋律上大量使用六度、七度的大跳音程,将唱段不断推入高潮,让演唱充满了节奏感和激烈度,表现的是沙威张狂、跋扈的性格与面对信仰时虔诚的巨大反差,让观众感受到沙威这个人物的特点与矛盾。

(三)其他角色的唱段特点和形象塑造。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除冉阿让和沙威外,还有许多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虽然不是从头至尾贯穿全剧,但也是在不同幕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和象征着拿破仑帝国后期不同阶层的人群,因此在演员表演和演唱相应唱段时,必须将自己代入角色之中,将角色的形象特点、思想特点用声音予以诠释。比如马吕斯角色的扮演者,演唱中一方面要体现出马吕斯的诚实率真、充满正义感的青年形象,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出他在革命失败、痛失战友后的激昂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代表和象征了共和党人的成长与成熟。马吕斯的演唱曲目最为重要的就是一首独唱曲目《Empty Chairs at EmptyTables》(人去楼空),忧伤的小调式,配合4/4拍的徐缓节奏,将对朋友的怀念、对逝去生命的哀痛、对自身无处排解的忧伤表现得淋漓尽致。芳汀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这些妇女本身善良,但却备受摧残,因为饥饿、贫穷等不可抗力因素,使得她们堕落且以悲惨的结局落幕。芳汀演唱者最为重要的唱段就是《(I Dreamed a Dream》(我曾有个梦),这个唱段要求演唱者用较为宽广的音域和强大的爆发力,将芳汀从对爱情的憧憬,到对残酷现实的痛恨展现出来,调性变化也相对较多,从E调转为bD调,再转为B调,对演唱者的气息运用和咽腔共振要求很高。此外,音樂剧《悲惨世界》中还有珂赛特、爱潘妮等角色塑造和演唱风格,这里就不再一一分析。

三、结语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这些人物形象代表和象征了在拿破仑帝国后期统治下的不同人群,代表和象征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冷漠和暴虐,每一个形象都深入人心、引发思考,这也是这部作品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因此,从当下和未来音乐剧的发展来看,要想创作出经典之作,首先是选题选材,其次则是人物塑造,要充分考虑每个角色代表的内涵,每个角色应有的性格和必然产生的矛盾,让人物“活起来”,最终才能让作品“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法]维克多·雨果,李丹/方于译:《悲惨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慕羽:《西方音乐剧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3.聂亚平,刘明健:《视听的震撼 心灵的洗劫—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悲剧性与大众性》,《黄河之声》,2008年第14期

4.苏水莲:《简析音乐剧巨作〈悲惨世界〉》,《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3期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岳莹 王巍

猜你喜欢悲惨世界人物塑造音乐剧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音乐剧新闻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从《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宗教思想文教资料(2016年31期)2017-02-23《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青年文学家(2016年32期)2016-12-23试析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音乐的戏剧性因素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回家之路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悲惨世界》:坚持的意义大学生(2016年14期)2016-08-01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歌曲特点与演唱风格探讨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推荐访问:音乐剧 塑造 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