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在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时间:2023-09-24 13:05:06 来源:网友投稿

谢中国 罗玉双 韩庆 罗丛强 王金龙 杨品红

摘要 挖掘与水产养殖行业息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农耕文化、渔文化、水文化等),建设校园文化、院系文化等,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课外学习等途径将文化育人资源有机融入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了文化育人的穿透力,使学生坚定了文化自信,与专业教育起到了协同育人的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关键词 文化育人;
农耕文化;
渔文化;
水文化;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S-01;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6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63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uch as farming culture,fishing culture,water culture,etc.)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were excavated,the campus culture,department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e were built.The culture education resources we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whol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talents in aquaculture major through various ways such as cours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afterclass study.The penetration of culture education was improved,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students was strengthened,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as achieved.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as promoted,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talents was stably improved.

Key words Culture education;Farming culture;Fishing culture;Water culture;Campus culture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1-0164,HNJG-2022-0237)。

作者简介 谢中国(1980—),男,湖南衡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

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锚准“十大育人”总目标,深化思想共识、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形式载体,构建科学、完善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合作五大职能。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通过知识传授、智慧启迪、环境熏陶、情感诱导等方式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如何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优势,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立体育人”,培养出文化自信的未来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重点解决的问题[2]。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按照高等教育规律以及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结合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所处的行业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支持,为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基地,参与人才培养并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进行检验。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业肩负着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乡村振兴等使命。水产养殖学专业属于农业类专业,水产学科属于大农科,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和劳动属性。水产专业的学生要体悟“三农”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专业知识回馈祖国的农业事业,助力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与水产行业相关的农耕文化、渔文化、水文化等文化育人资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对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1 加强行业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1.1 响应国家号召,贯彻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部署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然而,在社会上农业类专业比较冷门,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人数不多,且行业从业条件差,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转专业的比例较高,涉农专业的学生出现严重的“离农”倾向。近年来,很多农业类专业学生对农村和农民越来越不了解,且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

为培养知农、爱农型人才,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对涉农高校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加强学生传统农业文化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编写《中华农耕文明》等教材,强化有关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文化等课程教学。涉农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耕读文化传统和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农耕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要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涉农专业的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三农”现状。

1.2 部分高校文化育人千篇一律,未能突出专业与行业特色

文化育人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未来做人做事和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提供支撑。现在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文化育人部分主要是通识课程(礼仪与行为规范、艺术与审美、人文情怀等)的学习,缺乏专业和行业教育特色,且公共选修课流于“宏大叙事”,“两张皮”问题突出;
校训、校歌、校风等文化育人资源局限于“励志奋进、求实创新”等内容。产教融合中的文化浸染熏陶实际上是指大学文化与产业文化相互作用,其本质就是文化育人,亟待搭建產业文化融入专业教育的平台。

1.3 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我国连续32年水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连续17年水产品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是全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种苗生产基地和水产品贸易集散地,拥有最完备的水产全产业链。水产养殖业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涉农人才深入基层、到产业发展第一线去。然而,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水产工作,部分大学生的从业兴趣不高,仍有部分学生毕业以后放弃从事水产养殖行业。

农业和农耕文化是立国之本。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的“三农”情怀,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非常有必要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文化育人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服务“三农”,立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育人元素

2.1 农耕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极其丰富,包含做人、行事、信仰等方面。从最初强调自食其力的自主要求,到“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耕读理念,再到“耕读传家”的人本精神,耕读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其对农业、中国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都有重大影响。

所谓“耕读文化”,“耕”为生存之本,“读”为升迁之路,一代代中国人就是在耕读文化的浸润和哺育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耕读之家在古代乡土社会中受到普遍尊重,这也是吸引农家为之世代奋斗的内在精神指引。耕读传家的观念深入民心,经常能见到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写着“耕读传家”。从“耕以致富、读能荣身”的朴素愿望到“胸怀天下、振兴中华”的理想追求,耕读文化造就中华儿女[3]。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耕读教育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赢共享理念,与西方博弈式、利益交换式的掠夺型文明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我国农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一场全新的变革,农村产业革命如火如荼,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将迎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传统文化自信[4]。

2.2 渔文化

渔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鱼类捕捞、养殖、渔获物加工等渔业生产方式,也包括渔民独特的生活习俗等,是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流传性和传承性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成果总和。中国人历来爱鱼,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渔文化资源,从捕捞、养殖、食鱼发展到观赏、绘画、音乐、舞蹈等,渔文化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婚庆嫁娶等方面,比如湖南汉寿的鱼龙会、太湖渔家的献头鱼等[5]。

渔文化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而且凝聚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信仰与情感。春秋时期,范蠡创作的《养鱼经》成为水产养殖文化的结晶,指导着几千年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先民创造的桑基鱼塘、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等渔业生产技术,体现出古人充分开发和利用水域资源的聪明才智。渔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钓而不纲”的名言包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

农业农村部认定了多项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涵盖稻鱼共生、桑基鱼塘、湿地农业等,是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典范。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和保护,如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示范保护。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养殖业和种植业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系统。桑基鱼塘是珠三角人民创造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粪肥泥、塘泥种桑实现了饲料高效循环利用、养殖过程零废料,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为生态农业的典范。

渔文化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观赏与审美价值、文学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6]。宁波等[7]曾探讨人文渔业、文化型渔业经济等相关内容。休闲渔业不仅为渔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和经济价值,而且拓展了渔区发展新空间,开辟了渔业发展新领域,对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8]。

中国渔文化凝聚着自身的精神主线,渔文化精神归纳为敬畏自然、勇于进取、拼搏合作、向美求善、开放睿智、热爱生活[6]。这些渔文化从本质上与广义的中华文化精神是一致的。渔文化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3 水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催生出光辉灿烂的水文化。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水文化思想洋溢着激情、挥洒着智慧、昭示着哲理、闪烁着思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水实践不仅验证了“人水和谐”的水文化内涵,而且为水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中华民族水文化精髓有效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引导和培养学生道德修养、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水以其性质和用途启迪人们创立了诸多与它相关的学科,比如水产学、海洋学、水利学、水文地质学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水育人”的传统、“上善若水”的品德、“水滴石穿”的坚持、“海纳百川”的包容、“大江东去”的气概……这些都是滋润生命茁壮成长的养料[9]。这些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水文化是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思想文化渊源,让师生在教育教学中感知水的品质、感悟水的德行[10]。

鱼乃水中之灵、食中之鲜、众生之福。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以水为环境,以养殖品种为载体,供给优质水产品,维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安全。在当今这个鱼水共生的时代,讲好水文化同样重要。按照***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全国渔业行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净水渔业是以水质改善为目的的渔业方式,非常注重鱼和水的和谐共生。“耕海牧渔”是指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有计划地繁殖和保护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水养殖业,建立高效的海洋农牧场。结合水产学科的发展方向及专业特色,水文化教育应在水产人才培养中突出水文化的特色。水文化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并遵守職业道德和规范,切实履行责任担当。

3 加强校园文化和院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3.1 校园文化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文化和教育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对师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地方性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根植于区域文化,实现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这也是发挥文化传承功能、服务地方发展的良好契机。湖南文理学院位于常德市,常德市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常德桃花源景区诗意美好的农耕生活更是“三农”事业蓬勃发展的美好印证。常德的文化很有特点,主要有道德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水文化、和諧文化,其衍生出“理想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乐观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11]。这些文化资源均可转化为育人资源。

湖南文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常德市的天时和地利,努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对接,面向全世界推介常德精神,大力促进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2]。在具体做法上,湖南文理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市场为导向,以地方为依托”的办学思路,结合常德“德”文化,提倡以德为先。学校打造了具有浓郁常德地方特色,能够代表常德形象、展示常德文化风采的精品文艺节目《寻梦桃花源》和《武陵风韵》。结合大学各学期的不同特点,从八大主题上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系,形成了“三全育人”格局[13]。

3.2 院系文化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前身是湖南农学院常德分院,建立在蔡家岗镇,当时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凭着踏实奋斗的“杉木岗精神”,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了让学生厚植“三农”情怀,设立了“杉木岗奖学金”,旨在传承和发扬“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博学奋进、敬业守纪”的“杉木岗精神”,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杉木岗奖学金”评选的主要意义在于宣传在校大学生中自立自强的榜样,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依靠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完善自我,全面营造学习先进、追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展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专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专业做精做强[14]。水产养殖学专业每年举办“生产实习征文大赛”,记录水产实习工作与生活,传播正能量。这样既磨炼了学生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工作的意志,加强了学生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又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协调、协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对水产行业有了更深入、更直接的认识,对学生以后的择业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湖南文理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源于1989年开办的畜牧水产专科。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校友保持密切的工作沟通和信息交流。校友作为业务骨干、专家被聘为“外聘导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工作。以校友文化为纽带,抓住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

4 文化育人路径与模式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养专业人才。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数字资源与文字资源一体化、一二三课堂互融互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普适性教育进行全景时空展现,创新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时空概念、内容体系、辐射带动作用,拓展了文化育人的时空和维度[15]。

探索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有助于深化对高等教育育人规律的认识。要让每一位专业教学的教师都成为文化育人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以增强认同感、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教师们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课程教学中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合。

4.1 在第一课堂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文化育人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时融入行业先辈们的智慧和启示,能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课堂教学是主战场,依托特色专业学科开设文化类课程和专题讲座,建议将农耕文化、渔文化、鱼骨画艺术等文化类课程设为选修课。

“稻渔共作”是鱼类增养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安全”“质量安全”的发展路径,以“稳粮增收”为前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稻渔共作”模式是中华先辈们的伟大创举,也是我国传统哲学思维在水产养殖中的实践。千年传承的稻渔共作、桑基鱼塘以及正在兴起的稻鱼、稻虾、稻蟹等综合种养集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于一体,显现出多功能农业的价值魅力。“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整合了有限的水土资源,实现了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稻鱼双收、互惠共生,让学生见证了先祖的智慧,也充分理解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养殖水域生态学课程以生态系统生态学为中心,系统阐述了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实行轮放轮捕,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与渔业生产。渔业可持续发展、禁渔期、人工渔礁等理论和措施都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水产领域的具体应用,均是渔业资源学课程教学内容。长江十年禁渔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历史性工程。如何处理好水产养殖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探索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行的途径,这有助于学生把握水产养殖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渔文化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托,休闲渔业为渔文化的持续繁荣拓展了时代空间。休闲渔业课程教师将水族馆产业和观赏鱼养殖业、垂钓渔业、观光渔业、休闲渔业文化等作为重点讲授。

4.2 在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体验

水产养殖学专业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学分占比在30%以上,开设了综合生产实习、实践实训、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等多个实践环节,发挥校企合作文化育人的优势,将企业实习、师傅传帮带、市场锻炼等环节融入学生的素养教育中。

利用校园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了解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体验劳动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湖南文理学院在校园内建有生物农业园基地,既有水产养殖学实践基地,又有农学实习实训基地,完整地保留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文化。

组织学生开展为期2周的行业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深入农村地区,近距离与农民接触,了解农业生产和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教师作为科技特派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经常带学生深入基层,让学生发现农业生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4.3 在第三課堂课外学习中以文化力量铸魂育人

开辟时空开放的第三课堂,增强文化育人的效果,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文化育人功能,创新教育载体。咏鱼诗词是诗人以鱼为载体来表达情感的文学作品,体现出热爱自然、乐观豁达的思想,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6]。水产食品加工学课程课后作业题要求学生列举赞美水产品的诗词,让学生在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布置学生观看纪录片《大国粮仓》《大国根基》等,让学生领略中国农业的魅力。举办“农业与农耕文化”系列讲座,聘请社会教育专家开设金鱼等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活动旨在传递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营造强农惠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3]。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活动,2021年常德柳叶湖分会场举办了以“渔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渔业庆丰收”活动,看捕鱼、品鱼味、赏鱼拓,学生被底蕴深厚的渔文化所深深吸引。

5 文化育人取得的成效

高校要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文化,用中华优秀文化成风化人,用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地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的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积累宝贵的文化育人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文化育人中实现人格走向、从业素养、求学环境的和谐统一。

5.1 学生立志服务“三农”的比例增高

学生以踏实、严谨、虚心、善思的态度求学、做人、做事,在基层实践中锤炼了意志品质,锻炼了专业技能,增长了社会阅历,为后续择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口就业的学生人数持续增加,也有学生继续在本专业深造。新生中不仅城市户口学生所占比例增加,而且女生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近些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5%,学生毕业一年内进入骨干层的比例约20%。

5.2 学生实现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追求真理、质疑探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文化内涵。专业主持的教学研究成果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2项。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表现优异。

5.3 专业办学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构建了覆盖学生思想素质引领、职业精神培育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使专业教育教学出新意、呈亮点、显特色,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校友牵线搭桥、共同参与,为学院建设了2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产学合作单位数量不断增加,实现了“人才培养有场所,企业科创有团队,教师锻炼有机会,学生实践有基地,项目实施有场地”。“做实校企合作 培养新农科水产人才”入选为2020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以‘范蠡计划’推动实现科研与育人相融共生”入选湖南省十大育人示范案例。

6 结语

结合水产养殖学专业和学科的特色,梳理、挖掘、提炼、升华我国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渔文化、水文化)中的育人元素,用中华优秀文化成风化人,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让校园文化和院系文化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形成了专业特色鲜明的文化育人体系,滋养着学生的品德修养,实现了水产养殖学专业育人与文化育人同行同向,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2] 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2):1-8.

[3] 韩长赋.丰收中国:一首诗读懂中华农业极简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4] 李伟,艾勇波.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基于农耕文化育人的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2):274-277.

[5] 陈洁.中国淡水渔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9.

[6]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渔文化与休闲渔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7] 宁波,韩兴勇.知识型垄断与文化型渔业经济探讨[J].渔业经济研究,2006(2):24-28.

[8] 宁波.论鱼文化对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效应[J].中国渔业经济,2005,23(3):21-22,20.

[9] 毛德明.上善若水:源远流长的水文化[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9.

[10] 楼玉宇,雷春香.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做精做强水文化品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开展水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23(4):1-4.

[11] 刘进能.常德的五种文化与五种精神[J].新湘评论,2013(7):25-26.

[12] 陈波.塑造新型的湖湘人格[J].武陵学刊,2020,45(2):18-25.

[13] 张一弛.“八学期八主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就业与保障,2021(1):159-160.

[14] 叶泽滨.专业文化:本科专业建设的一项内容[J].江苏高教,2010(6):55-57.

[15] 蔺伟,苟曼莉.高校文化育人的工作原则和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7-39.

[16] 唐子鹏.古诗词中的渔文化现象研究及其对当今渔业的积极作用[D].天津:天津农学院,2021.

猜你喜欢水文化农耕文化文化育人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6期)2017-01-19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12期)2017-01-18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年6期)2017-01-06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8期)2016-12-27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11期)2016-12-23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技术文化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水文化”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5年7期)2015-08-05

推荐访问:育人 人才培养 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