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义四动”生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时间:2023-09-23 10:15: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針对部分学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提出将“六义四动”生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同时以《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为例,说明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六义四动”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5-0070-03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强调“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身的选择来组织活动;
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目前,部分学校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依然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满堂灌”、缺乏趣味性等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不强。为改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笔者尝试将“六义四动”生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六义四动”生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生为本,注重创设智慧灵动的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六义”是指“问”“读”“思”“做”“简”“厚”,以追求学生智慧发展为指向,其中“问、读、思、做”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行为,“简、厚”是指课堂教学效果。“四动”是指“生动”“活动”“互动”“智动”,强调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为学生构建情境化、智能化、互动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灵动发展的目标。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为例,阐述“六义四动”生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生动”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利用教材提供的话题导入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或熟悉的事物导入教学、以时政热点或社会热点话题导入教学。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时,笔者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出示学生去超市买零食、去书店买书、去公园买门票等图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购物经历,吸引学生的注意。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以生动的情境呈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顺利进入新课学习。

二、“活动”体验,促进交流

这里的“活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也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的探究活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根植于学生生活的世界,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心理需求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探究活动中深入学习、思考,在与他人的互动与交流中培养问题意识、发散思维。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增长知识,丰富经验。

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中的“购物讲文明”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购物活动情境,请学生进行表演。

第一次购物活动主题是“顾客的不文明行为”。先请一组学生进行表演,组内的一名成员扮演超市营业员,其余成员扮演顾客。顾客在超市购物时出现了不文明的消费行为,如随意试吃商品、用手乱捏水果等。学生完成表演后,笔者提问学生:“看到顾客不文明的消费行为,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初步认识了什么是不文明的购物行为。笔者接着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不文明的购物行为?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认为,顾客在购物时出现的不文明消费行为令人感到愤怒,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形象,还影响了他人和社会。因此,顾客购物时要遵守秩序,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讲文明、讲礼貌。

第二次购物体验活动主题是“文明购物”。依然由学生扮演超市营业员和顾客,不同的是,这一次顾客在购物时做到了礼貌询问价格,不需要的商品放回原处。学生表演之后,笔者提出问题:“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学生结合表演时的感受和生活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比如消费者在询问商品价格时要有礼貌,易碎的物品要轻拿轻放,未经许可不能随意试吃商品等,同时反思了自己日常购物时的言语和行为,认为文明购物能够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和体验,而不文明的购物行为会给大家带来伤害,还意识到了尊重他人、文明购物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得出要树立“我要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的观念。接着,各小组合作完成《文明购物倡议书》写作任务,加深对文明购物的认识和理解,改掉不良的购物行为和习惯。这样教学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还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真正成为一名文明消费者。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较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活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加强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讨论思辨,“智动”生成

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消费经验,但是缺乏生活阅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购物活动中与卖方产生纠纷时,很容易从消费者变成弱势群体。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设计教学,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讨论和思辨过程中丰富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依据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结合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去思考问题,对他人的言行及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评判,培养理性思维,生成智慧。

作为消费者,人们在购物时除了有礼貌、讲文明,还要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学《买东西的学问》中“维权意识不能少”这一内容时,笔者播放名为《雯雯买东西》的视频。视频讲述的是小学生雯雯去超市购买联欢会小奖品,结账时警报器突然响起,保安认为雯雯夹带了未付款的商品,要求检查她的书包。雯雯只好把书包交给他们检查。后来,保安发现是警报器出了问题。到家后,雯雯发现新买的几支彩色笔没有墨水,于是拿到超市退换,收银员对雯雯说商品拆开包装后无法退换。雯雯妈妈认为:“让保安检查书包没什么大不了的,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斜。”雯雯爸爸却说:“你应该把这些坏了的彩色笔扔在结账台上,告诉大家超市在售卖劣质商品。不要怕,我陪你去!”对此,笔者提问学生:“雯雯爸爸妈妈的做法对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认为“去商场退换商品有可能激怒商家,加上损失不大,可以换一家商店购买彩色笔”,有的认为“这是商家的错误,雯雯应该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权益”。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笔者没有急于对学生的观点做出正误评判,而是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围绕问题展开思辨,提出质疑。此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生活经验和观点的同伴进行探讨。学生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不同的情况会进行比较和分析,根据情境做出恰当合理的判断。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查阅资料或请教法律专业人士,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规则与法治拥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在模拟购物情境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提高了道德认知水平,形成了正确的道德判断,并能自觉践行规则,达到“智动”的目标。

四、“互动”拓展,“厚实”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教学道德与法治时,教师要适当拓展教学时空,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校外,让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丰富生活体验,这不仅有利于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厚”。

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时,笔者设计了“我为网购烦恼出妙招”教学环节。网上购物与学生平时在超市购物的场景不太一样,消费者无须直接面对商家,但是对所要购买的商品也难以辨别真假好坏,消费者遇到的问题也不一样,这是本课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对“厚实”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笔者结合自身网上购物的经历,提出问题:“雯雯妈妈在网上购买了一件衣服,收到货后发现衣服的颜色与网店介绍的相差太大,雯雯妈妈应该怎么做呢?”大部分学生对网络购物比较熟悉,也有一定的体验,很多学生还分享了爸爸妈妈在网上购物的经历,有的说妈妈把网购回来的衣服吊牌剪掉了,想退换遭到了商家的拒绝,有的说对网购的货物不满意可以和客服联系要求退货,有的说如果商家拒绝退换货,可以打电话投诉……待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和购物经验,针对雯雯妈妈遇到的网上购物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认为雯雯妈妈应该先和商家进行沟通,说明情况,再要求退换货,如果沟通不畅,商家拒绝退换货物,可以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个环节,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比较高,在持续深入地探讨中,对网络购物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无形中丰富了认知。

课后,笔者请学生做个小调查,看看身边的亲朋好友在网络购物时遇到过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可以请教律师,也可以和家长进行讨论,还可以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加深对维权方式的了解,树立维权意识。“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将课堂学习进行适当地拓展与延伸,打破教材的束缚和学习时空的局限,在学生的生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中渗透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识记知识,理解运用

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課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从小“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熟读或识记课本中“小贴士”“知识窗”等栏目中的内容。在《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小贴士”栏目有这样一段话:“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不受侵害的权利,商家无权搜查顾客的身体或背包。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退货、弥补损失、赔礼道歉。”“知识窗”栏目有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七条的相关内容,以及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等。识记这些知识,学生在购物过程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信从容地应对。

道德的建构是一种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复杂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基本学科目标,具有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六义四动”生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生动”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问”“读”“思”“做”等,促进学生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智动”,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将“六义四动”生态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解决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王俊(1972— ),湖北武汉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智慧课堂道德与法治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6年12期)2016-12-26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新课程·小学(2016年10期)2016-12-12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关于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微课下初中数学智慧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70期)2016-09-20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年6期)2016-06-12

推荐访问:教学模式 课堂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