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

时间:2023-09-23 08:25:09 来源:网友投稿

孔祥慧 韩锦伟 吴迪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无线网络的快速普及,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社会的发展对互联网技术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技术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大数据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向“大思政”方向过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思想意识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发挥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文章将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探讨“互联网+”时代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

(一)“互联网+”与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关联性

“互联网+”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方面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二是拓宽学生的学**台,使其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

1.“互联网+”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高校大学生是处于校园与社会之间的一个群体,思想比较活跃,并且对于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是高校大学生对社会没有形成明确的认知,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能力的塑造更多是依靠学校。“互联网+”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行业业态,其根基是我国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以及快速普及的网线网络和智能移动设备。现阶段的“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万物互联,但更多的是运用在商业方面。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了流量,就能在互联网中占有更多的话语权。笔者通过在辽宁石油大学走访及与部分学生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部分大学生在闲暇时间喜欢观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在视频中不少光鲜亮丽的“网红”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逐渐向这类所谓的“网红”靠拢,热衷于追名逐利,价值观受到严重影响。另外,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自我判断能力较弱的学生,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价值取向。

2.“互联网+”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拥有其他年龄段无法比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欲望,他们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逐渐渴望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生满足精神追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更加丰富、专业的学习资源,也能开展广泛的精神文化交流。例如我校就通过“蓝墨云班课”等“互联网+”学**台开展网络授课,并且平台官方以及学校教师也会不定期在平台上发布各类学科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手机将知识“刷一刷”,这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便捷,从而实现了弹性化的教学。

(二)“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联性

1.“互联网+”时代催生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了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环境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通过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学习。此外,“互联网+”网络线上教学,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

2.“互联网+”加速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价值的传播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对学生的课外再教育。此外,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对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和塑造也具有积极意义。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首要发起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转变思维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但是通过对我校思政教育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开展互联网教学的关注度较低,对“互联网+”缺乏一定的了解,这种现象在年龄较大的思政课教师身上更为明显。较多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墨守成规,认为开展互联网教学对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大,思想固化是主要原因。此外,校方未对思政课教师进行过系统性的“互联网+”教学体系培训,即使思政课教师愿意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但是限于自身能力,开展也相对困难。除此之外,思政教学的师生人数差距过大,往往一名思政课教师需要负责多个班级甚至整个年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人数比例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效率,降低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中往往会因追求教学质量而忽视学生的客观感受。

(二)教学内容质量得不到保障

1.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

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困难。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时效性和可靠性,又要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内容的干扰,因此,网络教学存在一定的困境。一般来说,纸质教材的装订再到出版,最后送到学生的课桌上少则需要几个月时间,多则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理论教学落后于时代发展,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热点。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很多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2.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在我国,现阶段人们使用互联网多为“匿名上网”,因此,人们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博客和言论等较为自由,但是自由的代价是牺牲部分秩序。现阶段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特别是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纷纷涌入互联网,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平台方面进行取舍,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实践教学未得到重视

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是理论和实践并存的,但是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个问题:理论教学比重较大,实践教学被忽视。以我校为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点,一是由于我校本身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倾向于技术理论研究,人文科学方面的学术氛围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二是由于高校领导层对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对学生政治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存在弱化的迹象。

(四)全员育人环境尚未形成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教学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交流的限制被削弱,在“互联网+”时代下,西方的某些观念和思想通过网络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在意识形态的碰撞下,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影响。另外,部分高校相关教师或者思政工作者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工作的核心目标。而作为塑造和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主阵地的高校,在各种社会思潮以及西方价值观影响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不佳。除此之外,多方互联的全员育人环境尚未实现。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仅有高校参与,社会和家庭的参与度较小。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提倡高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参与培养,但是在现实中多方互联的协同机制难以有效开展。

(一)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以我校为例,学校层面首先要充分认识互联网教学,将网络化教学和相关培训纳入议程,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互联网意识和使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强化自身的网络意识,提高互联网使用能力,并且提高建网、用网、管网的能力,引导学生正视互联网,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步入“互联网+”时代。此外,高校要重视思政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打造一支熟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教师队伍,整合资源,将互联网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而不是谈网色变。同时,将信息化能力纳入教学培训和考核中,促进思政课教师思想和教学方面的转变。

(二)把控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宣传我们党的思想和理念提供了更广泛和便捷的渠道,但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观念的影响。因此,在积极传播党的思想和理念的同时,高校也要提防网络不良内容和思想对大学生的腐蚀和侵袭,掌握网络话语权,守好高校思政教育主阵地。以我校为例,学校首先应当重视高校思政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在大思政的背景下狠抓教学改革,严格控制和筛选教学内容。一方面,要督促相关思政课教师加强网络教学和授课方面的学习;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教学内容的审核,坚决保证不良内容无法进入学生的视野。另外,思政课教师应当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力,积极开展“互联网+”思政课教学。将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等学生较为关心的话题与思政教育挂钩,使思政教学内容能为学生所用。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

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纳入教育教学中。对于侧重理工方面的高校来说,过于关注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空有一肚子学问,却缺乏创新创造精神和能力。因此,针对这类高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知识的理论培养,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个阶段是校内实践阶段,通过一系列社团活动和校内实践,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第三个阶段是校外实践,包括校外义工、校企互联、校园社区互联等,让学生初探社会。同时,要积极利用好网络资源,通过微信群、QQ 群等方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及时交流互动。

(四)营造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氛围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工作,还应当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其中学校教育涵盖了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四个方面。高校作为育人的主力军,应当在现阶段充分担负起主要责任,落实教育主体工作。以我校为例,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访谈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将社会育人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校友访谈、校友创业分享会等形式拓展全员育人途径。此外,形成家校联动机制,搭建互联网互动平台,就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培养开展座谈会或者网络投票等形式融入家庭的力量。同时,通过成立微博协会等社团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将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从而有效地营造全员育人的思政教育氛围。

(五)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我校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大数据和信息化是当前社会的主流热点,网络信息复杂多变,对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说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但是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应迎难而上,严格筛选教学内容,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审核,把握机遇,使互联网思政教育更加常态化和有效化。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和观念,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教育得到了一定发展,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把握机遇寻求突破,利用好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从而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思政育人教学内容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师道·教研(2022年1期)2022-03-12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广西教育·B版(2016年8期)2016-11-01

推荐访问:互联网 辽宁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