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大中小学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学校为例

时间:2023-09-22 19:25:15 来源:网友投稿

□赵 萌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的治理目标,对夯实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凝聚全社会协同育人合力。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与基础教育前后衔接、相互影响,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与其附属中学、小学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原则开展了深度合作,聚焦校内提质增效,以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撬动育人模式变革,探索形成了大中小学协同育人体系。

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原名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由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组建,历史上曾隶属北京钢铁学院,后划归为海淀区属中学,2013 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行政关系隶属于北京科技大学,业务上接受海淀区教委指导。两所学校与北京科技大学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有得天独厚的合作基础。2014 年起,北京科技大学持续参加了北京市高等院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对口支持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小学。该项目旨在扩充教育优质资源,构建以公平、均衡、优质为特征的“北京教育新地图”。北京科技大学专门成立基础教育中心,协调校内各单位支持附属学校发展,提升中小学“第一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丰富课后“第二课堂”内容、将大学的优质资源打造成中小学生的“第三课堂”,推动构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大课堂。

(一)发挥学科优势,提质“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北京科技大学发挥学科优势,为附属学校量身定制高质量特色课堂。组织教授团队参与中小学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指导开展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建设,成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开设创客、Arduino创意机器人、单片机等选修课,推动机器人、电子工程实践等科技课程建设。为初一、初二学生开设物理、化学实验探究课程,为初三“1+3”项目班学生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科技制作”“电与磁的奥秘”“物质提取技术的解剖与揭秘”“我的创造力——开放性思维训练”等内容,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聘请相关学科专家、教授研发“未来工程师”、化学与生物、人工智能等校本教材。组织语言类专业课教师开设日语、德语、法语等小语种选修课程。通过讲座、座谈、课题研究、专题探讨等形式,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促进学科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聚焦个性需求,丰富“第二课堂”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优化课后服务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双减”工作的重要内容。北京科技大学聚焦完成作业、学业辅导、兴趣发展等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结合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经验和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种类众多的“上门服务”。邀请大学知名教授到附属学校开展讲座,通过大师的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的学术引领和人生指导,激发中小学生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组织优秀学生志愿者团队作为课后一小时“小老师”,对学生进行学业一对一帮扶、同辈心理成长一对一辅导。组建机器人、航模、日语德语、管乐艺术团等社团,指导附属学校开展无人机、机器人马球、机器人舞蹈等活动项目,提升了学校课后服务的种类和水平,满足学生素质教育多样化需求。

(三)创新教育场景,拓展“第三课堂”

开放校园是大学加强与社会联系、扩大社会影响的渠道,包括大学在内的学校、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社会场所是中小学拓展办学空间、延伸校内课堂的有效途径,是深化“双减”改革的重要支点。北京科技大学面向附属学校开放了自然科学管理中心实验室、化学与生物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场所;
开放了体育馆、校史馆、图书馆等文化艺术类场馆;
配备优秀师资,开设游泳、乒乓球入门课程。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学,与大学共享优质的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资源,感受高校氛围、体验大学生活,开展无法在中小学校园内实现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教育。

经过多年合作共建,有力提升了附属学校的办学水平、拓展了办学空间、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拓宽了学生视野,得到了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一致认可。

(一)共建协同育人模式,办学特色充分彰显

北京科技大学选派专家指导附属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协助制定发展战略,大中小学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坚持以促进学科建设和提升教学水平为目标,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附属学校教学教研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凸显了附属学校的科技特色。建立以科技课程为核心的工程类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科技动手能力,吸引了400余名附小学生参与,指导附中学生参加各级创客竞赛、机器人竞赛,实现了学校此类竞赛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

(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

双方合作在丰富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融合、协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大学提供的第二课堂项目,覆盖了附小各个年级,受益学生500 余人,占全校学生的80%以上。在书法类社团的保障下,附小将书法学习纳入第一课堂,低年级开展硬笔书法、中高年级开展软笔书法学习,给每一名学生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普及。国乐团成长为附中的艺术特色品牌,在海淀区学生艺术节展演获得赞誉,并在意大利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团体演奏金奖。

(三)共育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取得突破

一是大学有组织有计划地接收中学生进入大学参观学习、开展科研实验,共享科研环境和学术资源,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学生进入高中选考做出必要准备的同时,也有利于大学对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引导,形成广泛选拔人才、科学鉴别人才、系统培养人才的一体化链条。二是大学教师为中小学提供教育服务,有利于大中小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大学为附中附小教师学历提升、继续深造提供必要支持,附中为附小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培训服务,有利于形成大中小学师资队伍一体化体系。三是大学资源向中小学开放的同时,附中的教学资源也面向附小开放共享,形成大中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共同体。

经过多年的实践,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学校依托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例如,双方合作多以大学的单向度输出为主,内驱动力不足;
合作内容多以大学培训中小学师资、提供资源支持等为主,合作的深度和效度不够,等等。“双减”改革事关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进一步聚焦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强化了校内减负提质增效的育人导向,为优化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提供了更多思路和可能。

(一)深化“我们”合作共识,构建共生共长的育人共同体

构建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由“机械关系”到“有机联结”的重要条件。[1]有学者把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单向性合作、双向性合作、共同体性合作。[2]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合作,不能只是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支持或帮助,也不能仅为了实现共赢进行利益互换,而要树立共同的发展愿景,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践行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建立“我们”的合作意识,构建“共生共长”的育人共同体,实现双向互动、双向滋养。特别是要深入挖掘大学在与中小学合作实践中的价值意义,激发内生驱动力和主动性。通过参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储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通过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水平,为高校吸引和导入人才提供保障;
通过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通过自身优势资源的注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地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

(二)提升“协同力”,在政府主导下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组织体系

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也是知识与权力的协调,既需要权力的支持,也需要政府的帮助及资源配套。[3]以北京市的“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为例(见图1),由市教委牵头,区教委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市、区财政局配合,参与项目的高校、中小学一般都建立了理事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协调管理机构。大学除了可以将自身的教育资源注入对口支持的中小学,还可以发挥大学联盟的作用,汇集兄弟高校的优质资源支持项目实施。政府可以委托第三方对项目进行督导评价,还可以调度辖内教育联合体发挥作用,总结合作经验,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和管理方法推广辐射至其他地区、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图1 大学支持中小学建设组织体系图

(三)用好“指挥棒”,以评价改革撬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树立正确办学导向的指挥棒。要牢固树立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4]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一方面参与完善中小学管理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调整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依据,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5]着力破除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倾向,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
另一方面通过深化大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特才特招等选拔机制,引领中小学形成正确育人导向,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北京科技大学双减育人A note on the role of foreign experts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a国际人才交流(2022年12期)2023-01-12《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理论纵横(2022年6期)2022-12-06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献礼北京科技大学70周年校庆】 步履铿锵卅五载,砥砺奋进谱华章——北科大机械工程学院物流工程系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物流技术与应用(2022年5期)2022-06-17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理论纵横(2022年1期)2022-02-16“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推荐访问:育人 为例 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