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思考

时间:2023-09-09 10:35:10 来源:网友投稿

刘玉香

摘 要:高中历史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普及历史知识,让学生“学历史”“懂历史”的任务,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家国情怀的重担。特别是在核心素养得到着重关注的时代背景之下,培养高中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单阐释了家国情怀的内涵,总结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和必要性,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树立起对家庭和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他们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
课堂;
培养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一种情感,也是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家国情怀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家国情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将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于义务教育的现实基础上,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积极革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策略,逐渐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加强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感悟,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国家的使命感,让他们逐渐建立起民族自信心。

一、家国情怀概述

在历史长河中,国与家是基本元素,人们应当有意识地养成爱家、爱国的思想观念。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应当对家和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树立起家国情怀,逐渐成长为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1]。

所谓家国情怀,指的是个体对所属共同体产生的一种认同感,这一观念能够推动个体思想的发展和进步,让他们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内涵具体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以及仁爱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下的家国情怀包括了人民情怀、筑梦情怀、赤子情怀及博大情怀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素质教育和价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人民共同体意识等的实践活动[2]。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和必要性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

1.满足新课标及学生发展需求

新课标提出,高中历史教学应当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理念,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站在这一角度上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学生成长的心理特點。事实上,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灵活地应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2.实现历史课程多样化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能够充分体现出历史课程的多样性。家国情怀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了国家荣辱、家国关系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资源,有助于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多样化,能够更好地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历史感知力,并逐渐实现历史价值观的建立和完善[3]。

3.强化学生的文化修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例如:在文化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儒家的“大一统”角度切入,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国意识对中华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价值,让他们可以站在历史价值观的角度上,提高民族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4]。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1.符合立德树人理念的教育宗旨

家国情怀不仅是热爱国家和家庭的真实情感,也体现了对家庭、对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新时代下,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两者之间具有很多共性之处,都有助于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建设。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符合立德树人理念的教育宗旨。

2.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三大部分的价值准则,与家国情怀中的三个内容一一对应。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历史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能力,让他们对家庭、国家产生认同感和使命感[5]。

3.引导学生认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充分反映了中华儿女在长时间的生产生活中所总结的智慧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家国情怀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感受并认可中华传统文化,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践行“修身齐家”的理念,为促进社会进步而努力。

4.历史教学大纲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中历史大纲明确提出了应当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深刻理解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和民族,对建设幸福家庭和富强国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不断促进自身理论知识的提升,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培养策略

(一)挖掘历史教材,渗透家国情怀观念

1.抓住史实,加强家国情怀观念的渗透

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时,所采用的都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能对教材知识所承载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降低,对历史的探索欲望和情感共鸣也会有所削减。为此,教师应当学会抓住史实,带领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把握来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适当地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在学习“全面抗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整理有关图片、新闻等史料,让他们自主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随后,教师可以以“命运共同体”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并总结出“有国才有家”“一致对外”等观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家国情怀中“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认知。

2.深度学习,完成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

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带领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深入思考这些历史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从而让历史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面,而是真正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和有关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习近代史“鸦片战争”时,教师在教学完成以后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及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具体来说,可以让他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二,为什么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三,中国在这场战争后面临着怎样的命运?第四,鸦片战争对当今的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这些问题,能够引领学生更深度地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家国情怀[7]。

3.渗透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和进取精神

家国情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它体现在每一个历史事件中,蕴含在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中。想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家国情怀,渗透红色文化是最佳途径。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开发红色文化这一隐性教学资源,利用革命故事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共鸣和感悟。例如:教师在讲到与“长征”有关的内容时,可以用《七律·长征》作为引子,为他们展示革命先辈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带领他们“云走长征路”,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二)优化历史课堂,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1.融情于景,完成家国同构意识的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国情怀这一概念的抽象性较强,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没有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家国情怀的内涵,对概念的感知较为模糊,难以产生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念。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国情怀,自觉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就应当积极采用融情于景的教学方法,创建形象的教学情境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情感。例如:在讲到改革开放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纪录片,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的变化。此外,教师也可以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前后描述中国发展情况的文字、图片和资料等,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改革开放对国家建设的影响,对近年来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所把握,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

2.巧设疑问,完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更习惯于独白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学生也缺少独立思考的機会。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适当地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进行思维的调动与发散,展开自主学习。想要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中心,以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桥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活跃的思维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历史知识,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信念

合作学习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逐渐建立起合作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本班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确保“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让他们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新的火花,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例如:在学到“洋务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观点,分析两者的优缺点。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顽固派与洋务派的观点都有利有弊,只不过洋务派的观点更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养成历史性思维,认识到历史的多面性和丰富性,更加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推动其家国信念的成熟和发展。

(三)借助历史博物馆,直接感受家国情怀

1.感受历史文物的厚重感

参观博物馆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最佳途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或小长假时期,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近距离地感受文物和历史遗迹的魅力。一般来说,我国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数量较多。例如:在“七七事变”的爆发地宛平,就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座纪念抗日战争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是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参观,学生能够对“七七事变”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也可以参观其他博物馆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

2.将文物和历史遗迹的视频展现在课堂

由于历史文物和遗迹较多,再加上时间、空间、资金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参观的机会较少,这一现实情况就与博物馆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相矛盾。因此,教师应当提高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将“数字博物馆”带到历史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来了解馆内文物。所谓“数字博物馆”,指的是借助VR技术、计算机技术、立体显示技术等将实体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和文物等完全呈现在网络博物馆中。其中图片或视频一共有两种来源:一是来源于教师自己拍摄的图片或视频。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可以到博物馆进行参观,将参观到的图片或视频等拍摄下来,从而实现历史、文物和教师三者的结合。二是来源于网络视频。例如:《国家宝藏》这一节目为观众介绍了每一件国宝的来源以及相关的历史故事,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通过这一方式,既能够减少学生到各地博物馆进行参观的辛苦,也能够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四)发挥互联网优势,间接渗透家国情怀

1.通过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力

作为一种艺术形态,音乐能够为听众带来情感的共鸣,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从本节知识出发,确定合适的音乐播放给学生,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深刻把握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例如: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带领学生聆听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音乐作品。例如:《满江红》《红梅赞》《我的中国心》等,在音乐播放完成以后,教师可以抛出一些问题,询问学生在听完这些歌曲以后的直观感受。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与学生分享这些歌曲的历史背景和背后的故事,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其蕴含的爱国情怀和赤子之心。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历史变迁,实现家国情怀的培养和渗透。

2.利用人物图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历史是对过往事件的记录,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包含人物、时间等要素,这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故而,为了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将历史人物的图片、有关史料等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加强对人物史实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例如:辛亥革命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孙中山先生的照片,询问学生“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有哪些”“如何评价孙中山先生”等。借助这些问题,引入将要学习的主题内容。在本节课知识完成以后,教师可以将孙中山先生的图片、功绩都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引导他们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在历史人物的影响和激励之下,能够让学生自觉树立起对祖国的热爱。

3.借助影像资料,创造直观的历史体验

影像资料将图像、声音、特效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因此,教师应当以影像资料作为载体,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例如:在“抗日战争”这一节内容中,学生对日军罪行有了基本的了解,其中南京大屠杀最为罄竹难书。在授课前,教师应当认真归纳总结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像资料、幸存者采访等,在课上播放给学生。由于视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视频播放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一来,能够从多种感官刺激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历史学习的动力。

4.打造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在于培养他们发现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达和分享的机会。故而,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络平台。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和新思路,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到“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及科技事业”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创建历史交流板块,在正式授课之前,将本节课的有关知识上传到学**台上,鼓励大家跳出教材,认真观察生活中可见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情况,并将自己整理好的内容传输到交流板块中,以供学生浏览和学习。

(五)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增强家国情怀体验感

1.从厦门文化入手

厦门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台湾仅一水之隔,两者有着相似的习俗和文化。对台胞来说,很大一部分人的祖籍都在福建,这为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了天然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自行探索我国台湾的历史,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台湾一直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朗读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让他们从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中感受并培养家国情怀,树立起“维护祖国统一,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2.从厦门历史名人入手

厦门在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郑成功、陈化成、陈嘉庚等,这也是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优秀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任务,让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整理厦门曾经出现过的历史名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他们为家国天下的奉献精神。例如: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他一生为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民族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深入了解他的事迹以后,能够让学生自发地产生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情感,让他们的家国情怀得以培养。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义重大。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家国意识,也能够让他们在分析和思考历史问题时,从更客观、全面的角度出发,得出客观的结论。因而,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注意依托历史教材,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利用历史博物馆,在结合本地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起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历史教学的价值,讓学生建立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与热爱。

参考文献

[1]邓永丰.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2(8):76-78.

[2]马维林.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3):14-20.

[3]魏晓东.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43):30-32.

[4]昌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8):122-125.

[5]张蓉.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养成的实践与思考:以《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一课为例[J].华夏教师,2020(21):92-93.

[6]潘建新.谈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19):74-75.

[7]南亚敏.核心素养背景下“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培养思考[J].科技资讯,2020,18(12):136,138.

猜你喜欢家国情怀高中历史培养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成长·读写月刊(2016年12期)2017-01-12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5期)2016-11-11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23期)2016-08-26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推荐访问:素养 情怀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