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

时间:2023-09-07 12:20:12 来源:网友投稿

杨向阳,李月月,韩灿莹

(南京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根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在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冲击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可以使零售企业成本降低7.8%、营收增加33.3%,物流企业成本降低34.2%、营收增加33.6%。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动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延伸。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兴业态异军突起。随着江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创新步伐加快,截至2021年底,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2021年,江苏网络零售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3064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但是,江苏新业态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传统商业数字化转型难推进、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不精准等问题,制约着江苏商贸流通业的数字化转型。因此,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方案》,加快完善具有江苏特色、更加高效顺畅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助力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推动江苏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商贸流通业的演变与趋势

国内外学者对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成果丰富。首先,从商贸流通业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导向处于不断演进之中,经历了从搞活农村市场到推动流通市场化、现代化发展的历程。2020年10月,国内40多位流通领域的专家学者明确了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三明确一重点”的基本要求(王雪峰和荆林波,2021)。祝合良(2022)认为与之前的发展格局相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发展的重点、关键、基础、本质和理念上都有了新变化,更加注重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更加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更加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更加强调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地位。双循环新格局构建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产业关联畅通,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展。其中,现代流通业位于核心环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及堵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肖亮和王家玮,2022)。

流通业总量实现快速增长,流通主体快速发展,但是市场环境需改善、现代化程度偏低、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制约现代流通体系的质量升级。有学者对各地区流通业的现代化建设进行研究,彭正银和王永青(2018)探讨了京津冀流通业网络化协同内涵与运行机制。江苏省商务厅2021年颁布《关于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数据赋能,推进商贸流通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集约化、个性化发展,通过创新引领新业态、新模式。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是助力现代流通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实质是数字经济领域各类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与配置(刘璇,2021)。范合君等(2021)发现,数字化可以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数字化转型因素和逻辑来看,黄蕊等(2021)认为,文化产业是否选择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演化博弈过程。杜庆昊(2021)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命周期、政治经济学视角解读了数字化的生成逻辑。严若谷(2021)以深圳为例发现,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经历了单核-多核心-团块集聚的时空演化历程。在数字化转型测量上,杨文溥(2022)发现,地区之间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并不一致,短期内的不平衡性难以消除。李腾等(2021)建立数字产业部门与数字融合部门的二模网络,为分析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提供了定量视角。从数字化转型路径来看,凌永辉(2017)提出了大规模定制下流通组织进行网络化重构的可行路径。郑磊(2020)认为,应鼓励采用实用类通证对传统经济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监管机构评估。在不同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案例研究中,从农业看,吴彬和徐旭初(2022)主张深化对农业产业数字化核心价值的认识,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制造业看,张伟和王韶华(2022)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投入角度比较制造业细分行业数字化投入水平经济效应的差异性。郑琼洁和姜卫民(2022)基于江苏1830份制造业企业问卷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与相关关联因素。

虽然已有很多学者研究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测量方法、实现路径等,但目前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仍然存在信息化支撑体系不健全、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数字化转型的理念体系没有完全形成等阻碍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和经济循环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
城乡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序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兴业态异军突起。但关于江苏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及数字化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存在着文献时间早和研究问题不深等问题。江苏商贸流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及路径研究能够为促进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提供有效的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

(一)把握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红利,网络零售规模持续扩大

抓住零售新业态、新模式红利,江苏直播电商规模持续扩大,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截至2022年6月,江苏拥有2.7万个带货主播,位居全国前列。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助力网络零售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农村电商示范带领乡村振兴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同时,网络零售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在网络消费中2021年江苏省网上零售额10871亿元,同比增长6.3%,农村网络零售额3064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全省限上批零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8%。依托良好产业基础和完善的流通基建,江苏不断向着高质量电商发展,助力流通业数字化转型。

(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推进数字化供应链建设

江苏是冷链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大省,“十三五”以来,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年均增长20%以上,2021年,全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超500亿元。一是数字化赋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省冷库总库容超过1900万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5G、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等赋能冷链物流升级发展,冷库智能监控、车载温湿度监测等技术广泛应用,形成了一批物流可视化、质量可追溯的冷链温控信息平台。二是“冷链物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直播电商+产地仓+冷链共配”“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日益普及,冷链物流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三)跨境电商数字产业布局加速,培育数字贸易龙头企业

一是跨境电商助力外贸新增长,根据南京海关统计,2020年全省纳入海关监管的跨境电商B2C进出口66.5亿元,同比增长2.5倍,其中出口63.4亿元,增长2.5倍,进口3.1亿元,增长1.9倍;
跨境电商B2B出口46.1亿元。二是积极布局跨境电商综试区,大力发展各类跨电业务模式,积极推动“互联网+外贸”。2022年,江苏实现了13个设区市跨境电商综试区全覆盖。三是积极培育数字贸易龙头企业,支持外贸企业应用跨境电商、数字化营销等手段拓展新市场,并引进敦煌网长三角苏南区域总部项目平台公司、南京荟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SEASKY集团跨境电商供应链等数字贸易龙头企业。

(一)数字产业及设施分布不均衡,规模经济亟待发展

江苏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效突出,但受制于信息、技术的拥有与应用程度、创新能力差别等原因,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数字经济乱象开始凸显、数字化转型过程矛盾突出、数据要素的价值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等问题。一是在一些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够,由于经济发展差距,各地区对数字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同,政策支持的形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转型力度有待提升。二是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依然存在数字鸿沟,苏锡常等地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字应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但苏中、苏北地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应用场景亟待丰富。三是数据共享流通不畅,由于各地区数据收集、应用的标准不一,各部门之间认识也有差异,难以形成统一的共享机制,制约着数据开放的范围和水平,阻碍规模效益等潜在价值的释放。

(二)新业态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市场秩序缺乏监管

近年来,江苏省借助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网络交易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等线上零售方式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流量。但是,新业态、新模式的市场监管等相对落后,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治理。一是直播带货野蛮生长,扰乱市场秩序,主要集中在“货祸分不清,虚假宣传、假货频出”;
“带货主播入行门槛低,身份杂,责任意识淡薄”;
“带货平台缺乏专业的审核和监管机制”;
“直播带货监管不明确、不严格,消费维权困难”这四个方面。二是电商大数据杀熟、虚假打折等问题,一些经营者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的算法模型,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实行“价格歧视”。对于黏性强的用户利用信息不对称,不动声色地加价或拒绝优惠推送的差别化价格策略。原本应该让价格更透明的互联网,变成了价格最不透明的地方。

(三)传统商业数字化转型难推进,生产管理效率偏低

数字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传统零售业的主导市场地位,网络销售的扩张速度也使得传统零售业难以望其项背。当前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一方面经受着来自不同形态零售内部竞争的打击与挤压;
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难题。一是运营模式传统,灵活应变不足。江苏省传统零售企业自营比例低,难以在成本控制方面掌握主动权,大部分企业对联营的品牌和渠道控制力弱,没有商品定价权,制约了传统零售向O2O的转型发展。连锁超市采销分离,商品采购、分配都需要通过总部审批,运转效率相对较低,市场灵活性、销售应变力不高。二是资源人才缺乏,转型面临瓶颈。传统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本,面临着资金短缺、利润回收周期长等难题。电商运营模式与传统零售业有所不同,相应的数字人才不足也制约着传统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

(四)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不精准,支撑体系尚需优化

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中物流建设等环节涉及公共利益,需要政府牵头进行规划和扶持,但是相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创新优化。一是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出台的政策尚需完善。在出台关于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现代流通业发展规划中江苏省政府有明确的方向指示,但是缺乏“专属型”政策支持,忽略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对政策需求的不同,政策的支撑体系也有所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二是政府部门协作能力需加强。流通业数字化中如物流运输、信息化建设等涉及公共利益的层面需要政府牵头建设和进一步指导。要推动流通数字化转型还需要不同政府部门进行协作,但是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工作协商和沟通平台,合作互动效应不明显,导致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不灵活。三是政策支持措施需优化。流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政策的制定、监督和落实方面存在相关政策支持措施较单一,政策执行成本高,补贴资金下放监督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北京市重视发展智慧商业,搭建“云逛街”平台,打造数字消费商圈。2021年,打造示范性数字商圈、商街,建设一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加强沉浸式消费体验。同时,积极布局零售新业态,推动直播产业集聚。通过布局零售新业态,提升便利店(便民店)数字化经营能力,支持数字化精准选品,实现“千店千面”等。

(一)电商头部企业示范引领,零售品牌全球竞争力增强

根据德勤《2022全球零售力量》报告,京东成为首个进入世界前十的中资企业,稳居中国上榜企业榜首。京东作为零售行业的头部企业,在疫情导致行业不稳定的情况下,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硬实力实现了高速增长。同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数字化供应链,为泛零售行业的小微企业提供包括流量、金融、物流等方面的支持,增强市场的帮扶力量,为各类市场主体帮扶小店,拓展合作空间。具体而言,一是实行“四通八达”战略,将京东积累的技术能力、业务能力以及供应链资源与广大零售合作伙伴分别打通“人、货、场、数”屏障,实现用户达、会员达、货品达、库存达、交易达、流量达、数据达、运营达,进而帮助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交易增长与提效。二是打造泛零售交易增长与提效解决方案,即“技术+业务生态”的双轮驱动服务模式,让更多的零售企业借助京东零售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智化转型。在全链路营销、智能供应链、全渠道交易、数智化运营四大场景中,帮助泛零售企业与京东建立“数字通道”,挖掘增长动能。例如,在全渠道交易场景中,依托京心App、门店数字化系统、数字商业街等技术产品,京东零售云能够帮助超市、大卖场、连锁便利店等传统零售渠道甚至商业街、购物商圈快速实施数字化升级,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二)打造数字人才强队,建设数字人才高地

北京拥有强有力的人才政策、开放多元的交流环境、日渐完善的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例如,朝阳区出台“凤凰计划”人才政策,到2022年,近千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地”朝阳。其中的国际人才社区,采用“产城融合、职住一体”的建设理念,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打造数字人才强队,建设数字人才高地方面,北京朝阳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发力:一是依托交流平台,推动跨界合作;
二是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园区,取得可喜成果。

北京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对江苏的启示在于:一是从消费者角度,江苏省零售业可以通过搭建“云逛街”平台、打造数字商圈、建设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利用数字技术不断丰富消费场景。二是从产业自身,积极推动电商产业集聚升级,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并由头部电商企业带动传统零售业态实现数字化升级,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三是从数字人才角度,利用江苏省富集人才的基础优势,借鉴北京“凤凰计划”人才政策,健全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评价系统,完善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提升区域人才发展黏性。四是从国际视野看,积极提升零售品牌全球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向国际市场迈进。

(一)重视顶层设计,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一是向数字政府转变,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方式对流通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行监管和服务,提升政府治理精细化程度,并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相对统一健全的流通标准体系。二是探索创新融资性政策,从财政政策等角度,完善落实配套政策。三是为商贸流通业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外部支持,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

(二)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数字基础设施

一是统一规划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不合理布局和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强不同区域统筹布局,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聚焦县域,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面向市场、产业和人口,促进“数字化+县城”的特色化、品牌化。通过强化示范推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在示范区引领指导的作用下,实现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品牌化、信息化的新飞跃,树立省级流通数字化转型示范县(市、区),积累创新试点经验并推广,促进城乡流通数字化转型协调发展。

(三)坚持分类指导,提高企业转型效能

不同规模的企业需采取不同的数字化转型措施,一是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对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化以及产业水平提升有重要作用。因此,转型必须要有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要有相应规划编制,从而分层分类地推进,推动数字驱动的产业变革,塑造新型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由于疫情的暴发和数字技术在线上和社区零售等的应用,政府需要帮助中小企业进入全渠道化运营,借助外部服务商的高效管理工具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来推动全渠道化运营。

猜你喜欢流通业商贸零售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家庭影院技术(2021年6期)2021-07-28“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零售工作就得这么抓!中国石油石化(2021年9期)2021-03-30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10期)2020-05-23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20年10期)2020-05-23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大众投资指南(2019年10期)2019-12-20画像即墨商贸商周刊(2018年17期)2018-08-31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中国储运(2017年5期)2017-05-17新零售 演化已经开始纺织科学研究(2017年4期)2017-05-17商贸信息国际木业(2016年8期)2017-01-15

推荐访问:江苏 数字化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