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建强国——周远清的“教育人生”

时间:2023-09-07 09:55:05 来源:网友投稿

王静修

(中国地质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83)

周远清教授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少有的三界全能。

他从一线教师、科研工作者、教学管理者,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曾长期担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掌舵者和领路人。

他重研善思,是集专家、行家和当家于一身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曾概括自已说:“这一辈子主要的精力在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研究上,所以应该说是教育的一生。”[1](P1)他也喜欢用“四情”(素质教育情怀、教学改革情结、教育研究情愫和高教强国情缘)来概括自己最为倾心的教育关切。

在谈起自己所钟爱一生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近三十年的发展时,他喜欢用“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建强国”12 个字来概括,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12 个字,实际上也最能体现他的“教育人生”。

1992 年8 月,周远清调任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司长,正赶上我国开始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相应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进入了重要的调整时期。

是时,他提出“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的理念,带领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大改革”时代。

周远清认为“大改革”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开放,开放本身就是改革;
二是体制改革,主要是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经费筹措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五大体制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教学改革,通过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使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2]。

(一)体制改革是关键: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运行体制

我国20 世纪90 年代的教育改革,主要是为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理顺国家、社会、学校的关系,建立既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需要,又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因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探索,所以,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也没有现成道路可以借鉴。

在这种情况下,周远清提出走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道路,大力倡导民主之风,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虚心听取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反复研究,调查论证,注重试验和经验总结。

他非常重视将改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正是在他主持下,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8 月29 日通过,并于1999 年1 月1 日正式实施。

在具体工作中,周远清非常重视思想建设,强调要从观念上认清改革的实质,提出变“对口”为“适应”的观念,以积极应对市场经济新形势[3]。他善于抓主要矛盾,将管理体制改革确定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论证,精心组织,态度积极,操作稳妥。

根据工作实际,及时总结出了“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善用大势和精心操作”等工作经验,带领大家充分利用当时国家部委进行大调整的机遇,扎实稳定地推进了国家对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4](P111-113)。

鼓励大家以中国实际为基础积极试验,大胆探索适合中国人自己的发展道路。

敏锐地捕捉到当时兴起于广东、天津等地的学校“共建”经验,并适时推广,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共建”模式,一举打破了原来大学间存在的条块壁垒。

另外,在法律上理清政府与大学的责任和关系以后,明确指出有必要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

认为评估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甚至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评价系统是政府转变职能,进行宏观控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件事[5](P174)。

明确指出评估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提出评价评估效果的“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6]标准和“以评促建(促进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以评促改(促进教学改革)、以评促管(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原则[7],提出要“评建结合,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引导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到加强学校内部的建设、改革和管理上”[8](P146),“评估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要有很好的导向性,要能反映教学工作的一般规律,符合实际情况”[9](P234)等观点。

这些论述初步为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对高校的宏观管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二)教学改革是核心:坚持人才培养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是教学,教学改革是学校的核心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永恒主题,本科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10](P143)。

所以,一直提倡要强化教学声音,提高教学地位,认清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使教学质量上一个台阶[11](P96-98)。

指出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最终都要使教学水平提高,否则改革就不能算成功[12]。

这些观点深刻阐释了“教学改革是核心”的基本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准绳。

在实践中,周远清主张教学改革要积极稳妥进行,落实到最基层,受益到学生[13]。

他围绕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根本要求,提出思考和研究教学工作必须要从学生受益的角度出发,结合本国国情和教育、学生的实际,虚心、认真地学习外国经验并加以消化吸收;
要从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下大决心进行改革[14]。

他认为大轰大嗡的办法是不可取的,也不提倡一刀切、一阵风,强调各个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有计划地推动教学改革,不要摆虚架子、花架子,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像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和基地建设等一定要大力加强[15](P192-19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重点和难点[16](P131)。

周远清指出在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时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研究本门课程与人才素质培养的关系。

强调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在素质方面受到特有的训练和培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二是要处理好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的关系,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而不仅仅是工作需要来确定课程内容,强调要从培养学生素质的角度,拓宽教学体系,使学生有更多更宽的知识面[17]。

为此,周远清主导并推动了我国“面向21 世纪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为我国新世纪高校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深厚基础。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周远清从我国传统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对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角度,论述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指出了教学方法问题上升到教育思想层面,就是一个以谁为本、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这涉及到教师水平,涉及到教学的内容和组织,牵一发而动全身[12]。

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管理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从动力、保障和目的的角度提出了三个指导性建议:一是改革的前提、先导和动力是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
二是改革的根本保障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三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18]。

这些建议对当今我国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

周远清认为,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首先是思想的“引领”[19]。

只有确立一个合乎教育规律、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高等教育改革才不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20](P282)。

为此,他从改革的一开始就全面动员大家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鼓励大家解放思想。

他指出,教育思想和观念决定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大学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1]。

教育思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要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以避免改革发展的盲目性、分散性[22]。

我国传统上对学生的培养过多地关注知识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

因此,大力提倡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素质教育,提出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素质上进行转变和改造。他认为,素质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全面教育思想,在大学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23]。

素质主要可以归纳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或者业务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24](P380)。

他说,提高素质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在一个高素质人的身上,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往往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25](P198)。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教育模式,而是一个教育思想。不存在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素质教育。

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应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24](P5)。

据此,他指出,教育思想的改革要从“三注”开始:一要注重素质教育;
二要注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3]。

他强调,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人做人”。

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完美统一。

其中知识、能力往往只能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则必须依靠素质教育。

因此,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达成真正理想的教育[25](P380)。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周远清认为,我国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强化素质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站在素质的高度上来研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26]。

关于大发展,周远清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发展的高度,体现为“211”工程和“985”工程,这使建设学校的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既缩小了这些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也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大学发展的广度,体现为学生规模的大发展,这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达到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以上两个层次的大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很大提高,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27]。

(一)遵循教育规律,加强教育研究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门决策性很强的科学,有其自身规律,违背了它总要受到惩罚[28](P109)。

因此,需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校教育的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建立教育研究机构,倡导高校领导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反对简单地将其他学科术语直接引入到教育学科的建设当中,反对不加分析地借鉴国外经验与理论,提倡结合高等教育学科特点将我国的具体实践做为研究重点,走中国人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29]。

为此,周远清始终将研究做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曾亲自组织和领导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等大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动力

周远清曾将中国30 年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经验总结为“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质量是中心,理念是先导”四句话。

他认为,开放打破了封闭状态,扩大了视野,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交流,大大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
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发展的关键[30]。

他指出,由于科学技术、知识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不可能一成不变,改革将成为一个常态、一个规律。

在不同时期,改革的内容也许会有所侧重和不同,但不改革则没有出路。

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不断地与世界和我国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势相适应,才能创新,才能进步[31]。

据此,他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在21世纪的发展中一定要增强改革意识,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总结我国优秀传统经验,走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三)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周远清始终坚持要按其自身规律进行。

他反对简单地把经济规律套在高等教育发展当中,坚持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确立与现代化建设战略步骤相适应的发展目标,科学、协调地发展。

他最早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观点,提出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形成一个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32]。

他强烈反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折腾”现象,反对在发展中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建设,重规模轻结构等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他反思了我国历史上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重视这四方面的协调问题。他说,在具体工作中某个阶段有所侧重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发展战略上说,必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那种只注意某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一定会“摔跟头”,这既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在[33]。

(四)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不冲突

对于规模扩张后,随之而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周远清提出要综合考虑各类教育的关系,不要片面地用一种思想来否认另一种思想,从而盲目发展。

他主张高等教育要多样化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发展好[34](P515)。

他从不认为大众化教育是对精英教育阶段的超越或否定,对其发展也总是抱着科学和客观的思维。

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发展而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及时提醒大家“不要把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对立起来”[32]。他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例告诫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精英教育。

指出大众化教育只是反映一种教育发展现象,而决不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并不冲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都负有重要使命。

他强烈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可以忽视教育质量的观点,认为大众化教育只是增多了教育受众、丰富了办学模式,而不是不再需要重视教育质量。

各类不同办学模式的大学都有提高质量的问题,既要发展精英教育又要发展大众化教育,而且要尤其注意发挥好精英教育的领军和带头示范作用。

(五)产学研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在明确育人是学校的第一原则以后,周远清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种功能发展的相辅相成。

他说产学研合作的理念最早源于我国坚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35],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特色和优势[36]。

为此,他大力倡导高等教育在发展中要加强产学研合作,认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高等学校要更加主动地进入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积极与经济建设相联系,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37]。

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周远清还大力呼吁我国高等教育要增强国际意识,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从而内外循环互相联动,再形成新的循环,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经济全球化服务[38]。

他认为进入到世界大循环,可以在更高的角度上研究和在更高的起点上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25](P197)。

(六)高等教育发展要念好“四本经”

根据多年的实践及观察,周远清主张高等教育发展要时常念好“四本经”。

他说,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提高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本专科是基础;
培养人的三要素是知识、能力、素质,这四句话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真经”[39]。

他强调说,所谓“经”,不是今天念完了明天就不念了,也不是一年念一次、一月念一次就够了,而是要天天念,这才叫“经”[40]。

多年来,周远清始终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首要任务,是其办学水平高低、办学成熟与否的标志和尺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和最终归宿。

他坚持“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点,强调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地位和生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

他认为,本专科教育阶段是一个人知识积累、专业入门、素质养成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他提出人才培养要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相结合,其中素质最重要,必须将提高学生素质做为高等教育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任务。

他觉得这四本经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最需要注意的,必须时刻放在心上,不折不扣地执行,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发展好。

1999 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张,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人数第一的大国。

此间,周远清始终坚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他指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大改革开始,历经大发展,之后应尽快进入一个大提高的新阶段,这是一个调整与巩固、全面提高质量的阶段[41](P2)。

这个观点是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一个科学划分,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一个理性认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一直忧心于大发展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忽视质量建设的现象,利用一切机会大声疾呼,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质量。

(一)具体论证大提高的内涵

周远清指出,所谓大改革,是指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谓大发展,是指中国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

他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改革阶段主要在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大发展主要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大的发展,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方面缩短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

他认为大改革与大发展后应该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大提高阶段。

所谓大提高即不是一般的提高,而应该像大改革、大发展那样动员全社会,使所有高校来一个大提高;
这也不是一般的号召、一般的措施,而应该用强有力的措施来一个大提高。

这里他强有力地突出了一个“大”字,从而也将每个阶段的中心任务进行了科学划分。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改革和大发展后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他认为在大提高阶段,要明确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口号,尽快使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

用“强国”来统领高教战线的思想,花大力气而不是一般的力气,用重大举措而不是一般的举措,使高等教育由大改革、大发展推进到大提高的阶段,要通过大提高逐渐把我国建设成高等教育强国[42]。

(二)呼吁新阶段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

周远清始终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为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

当他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后,及时发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要尽快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发展阶段的呼声。

他指出,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阶段并不是说不要改革,也不等于不发展,但是它的重心是在提高质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大改革、大发展的成果得到巩固,我们才能建立一个规模比较大、质量也比较高的、先进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在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提高质量意识,21 世纪是质量的世纪,高等教育必须要顺应这个时代主题,在大改革、大发展后赶紧转向提高质量这样的内涵式发展上来;
二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和学风,他一直强调教学是学校的生命、学风是教学的灵魂,呼吁在大提高阶段高等教育要尤其重视学生、重视教学,将人才培养做为自己的第一使命;
三要多样化发展,21 世纪是个追求个性和创新的世纪,我国各个大学的发展决不能趋同,要分层次办学,办出特色,多样化发展[43]。

不仅深刻分析了大提高阶段的发展使命,还具体指出了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发展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阶段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持续强调新阶段的发展要坚持两个理念,抓住两个重点和难点

鉴于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和现实情况的了解,周远清认为,要想搞好大提高阶段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两个理念,抓住两个重点和难点。其中两个理念分别是“坚持本科教学是基础的理念”和“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理念”。

他不厌其烦地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最为根本的思想和理念。

至于新阶段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周远清指出,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这两件事是大提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

他说,办好大学需要大楼和其他基础设施,但关键还是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他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培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培养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更是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33]。

他还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指出,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偏死是大家所公认的问题,而中国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这也是打开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门的一把密钥[44](P83)。

据此,周远清从重视本科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建强师资队伍和改革教学方法四方面,进一步阐释了我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提高水平的重点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提高阶段之后的发展关键进行了明确指导,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在新阶段的发展廓清了思路。

1995 年,在“九五”计划刚开始执行的时候,面对当时高等教育亟需改革的形势,周远清就开始积极思考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目标的问题,曾提出要深入研究“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 世纪”和“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课题。他认为要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世纪,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目标来鼓舞人心。

经过深入思考,周远清最早于1999 年就提出了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口号[45]。

此后他又不断论证,在多个场合大声呼吁,并通过组织“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型研究,逐渐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学界研究变成了一项国家决策。

(一)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为达到这个具体目标,首先要弄明白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如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

其次要从实践上搞明白高等教育大国与强国的区别。

高等教育大国的主要标志是规模与数量,而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是结构与质量。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解决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问题,重点是提高质量,把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都做强[46]。

周远清特别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曾对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进行详细论证。

他分析指出,高等教育强国跟世界一流大学一样,难以制定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也没法确定一个专门机构来评定。

它只能是国人或世界认同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大概有几项大家都认可的特征:一是它必须为所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从而得到国民的一致认同;
二是它必须培养出被国际上可比拟和认可的高质量人才,这些人才除成为国之栋梁以外还要能在国际科学和管理舞台上有所作为;
三是它必须有一批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大学,有一批世界一流或先进学科,有一批世界一流或优秀学者;
四是它必须是一个开放体系,要有强大的世界吸引力,能吸引国外学者和留学生来华工作、交流和学习
五是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先进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47]。

周远清从高校贡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影响和教育理念五个方面大致论述了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些具体特征,为我国进行高等教育强国的具体建设绘就了美好蓝图。

(二)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由

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既是世界强国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经济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相伴相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一流经济强国必须首先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周远清分析了世界经济大国崛起的历史,指出那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无一不是先拥有了一个相对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其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经济转型和深化发展的需要。

周远清指出我国当前很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要从根本上解决缺“芯”问题,并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为此,必须做大做强高等教育,以期能尽快培养出能满足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第三,我国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准备好了条件。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这是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力保障。

最后,由大变强,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大改革、大发展而进入大提高阶段,此阶段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卓有成效,许多学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新阶段需要新发展理念,此时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用“强”字来统领我们的思想和理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32]。

总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提出,使我国高等教育不失时机地站到新的历史起点,开始新的历程,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论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途径

周远清认为,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办事,讲究科学,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45]。他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教育发展理念。

思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灵魂,没有现代化的思想,就没有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思想储备[46]。

他通过分析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发现,有影响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教育理论是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

他认为我国当前的教育科学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并不是每所大学都重视高等教育研究或设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更不是每所大学都拥有高等教育学学科。全国好多高校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身的教育,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创新[45]。

因此,周远清坚定地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就是要加快建设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的教育研究机构,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创新提供平台支撑。

另外,周远清认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从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思想五方面综合努力。

在规模上,要适应和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与其GDP 水平相适应,与其就业状态相协调;
在质量上,各类、各层次的学校都要把提高质量真正作为自己的生命线;
在结构上,要建设结构合理且多样化的教育,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都要办好办强;
在效益上,要协调好数量与质量的发展,研究出更合理的校均规模、生师比等,使投入与产出有最好的效益;
在思想上,要积极吸收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国情消化吸收,并要在实践上不断探索,构建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思想[48]。

最后,周远清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走出中国自己的路子。

他说,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问题上,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做法。

要根据中国具体的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环境,建立中国特色的、能够有效支撑中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等教育体系[46]。

他通过分析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指出,高等教育是多样化的,每一个教育强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共同的发展模式,所谓“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说法不能成立。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有效做法,却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的模式。

他还进一步论证说,增强国际意识,走自己的路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我们应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45]。

猜你喜欢强国素质教育改革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小主人报(2022年1期)2022-08-10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心声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改革之路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强国有我音乐教育与创作(2019年7期)2019-05-19秦晋争霸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5期)2018-10-10改革备忘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9期)2017-05-04改革创新(二)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年6期)2016-06-30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2016年7期)2016-05-20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新课程研究(2016年21期)2016-02-28

推荐访问:大发展 提高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