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意涵、战略需求、实现路径

时间:2023-09-07 08:30:08 来源:网友投稿

左文敬 王占仁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部署,着重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1]整体呈现了集中表达、专章部署、位置突出、全面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特征,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教兴国战略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本研究从准确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意涵着手,把握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居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的根本原因;
从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眼,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对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全新战略需求,进而明确新时代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在战略层面需要作出哪些部署或调整;
从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新时代价值着力,紧紧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科技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深入研究具体实现路径。

1995 年5 月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1997 年,党的十五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2017 年,党的十九大将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七大战略之一。2022 年,党的二十大再次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学界对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全新的时代意涵进行了多视角研究。一是联系视角,立足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内涵、新时代特点和时代性发展进行阐释[3];
二是整体视角,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是“以科教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4];
三是发展视角,着眼科教兴国战略最新内容,通过研究“教育—人才—创新—科技—强国”理论逻辑链[5]把握其时代意涵。本研究重点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的视角,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内容,阐释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三个方面的时代意涵。

1.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成果很好地服务了国家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7]是党和国家对于进入21 世纪“科学技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8]的科学预判,也是推动实现国民经济由外延型向效益型转变的具体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9 年就达到51.6%,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并且普及化水平持续提高;
科技水平逐年上升,2022 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创近五年新高,我国已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些重大成果在服务国家建设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国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为中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更多主动权。二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是对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要求。科教兴国战略重点强调了教育和科技在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才作为一个新要素被明确提出,与教育和科技共同作为“三位一体”的核心要素。这是基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探索,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凝练与阐释,是科教兴国战略与时俱进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升级,是着重强调人才基础性支撑作用,将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最终落脚点的具体体现。三是进一步反映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全局性特征。教育事关全局、影响全局,具有鲜明的基础性特征,要立足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全局,推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同时,要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重视科技和人才,通过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通过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强化人才支撑、推进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2.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

第一,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协同平衡关系。经济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根本支撑,而教育、科技、人才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要充分发挥三者的支撑作用,平衡好三者间的发展关系。中国幅员广阔,各区域经济、教育、文化等情况不同、发展水平不一致,要结合地域特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秉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由点到面、循序渐进”[9]的基本原则,使各地的教育、科技、人才始终能够协同配合、互相促进,共同保障整体战略顺利实施。第二,教育、科技、人才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要素。1995 年5 月科教兴国战略首次被提出,同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提出“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10],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1],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从“重要位置”到“核心位置”再到“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基于长期治国理政实践,对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特征的经验概括。科教兴国战略是一个完整系统,教育、科技、人才构成一个整体:教育是大脑和神经系统,起先导性作用,其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
科技是血液和肌肉,是创新实力的载体,对经济发展起根本性作用;
人才是四肢和躯干,是整体的重要基础性支撑。作为基础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第三,教育、科技、人才是科教兴国战略关键的战略性要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教兴国战略是唯一出现在一级标题中的战略,这彰显了其重要战略地位。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支撑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要素,在战略实施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关键的战略性作用。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决定战略的方向;
科技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决定战略的战斗力和竞争力;
人才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打赢人才战对整体战略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下好教育、科技、人才的“先手棋”,把握住战略先机。

3.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厘清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的客观原因。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既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发展第一要务,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了明确发展目标。这有利于我们明确认识教育、科技、人才的逻辑关系。“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13]从教育发展到推进科技进步再到实现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础在教育,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二是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共同体。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全面激活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动能,以三者的高能互动实现凝聚合力、发挥强力、产生效力的一体化统筹效果。通过推进“双一流”研究型院校建设,加强重大关键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引育并举”,提高我国人才第一资源的质量、数量和结构;
通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夯实基础。三是营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的良好环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的直接目标是推进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教育是创新的孕育空间,科技是创新的呈现载体,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来源。打造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的良好环境,就是从孕育空间、呈现载体、根本来源方面为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体化的培育环境,在有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各领域长效发展的过程中,在政策制度、资源平台、思想氛围、人力支持等方面提供足够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4]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与每个中国式现代化特征都存在着紧密联系。学界对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需求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立足教育大局观,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的需求[15];
二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提出要使教育发展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战略需求[16];
三是立足新时代发展,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高水平科技创新、高品质人才发展[17]。本研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逐一研究每个方面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全新战略需求,将此作为深入思考并要着力解决的核心战略需求。

1.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带来新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巨大的人口规模是一柄双刃剑,单纯的数量型人口是巨大的资源消耗,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必须想办法克服巨大人口规模带来的弊端,变劣势为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转化的关键所在。一是辩证看待人口规模巨大这个特色,调整优化人口结构,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规模巨大无疑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给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人才的基础在人口。只要能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就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18]人口规模巨大是实现“人才井喷”的基础,满足了我国14 亿多人口整体进入现代化国家对人才资源的巨大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二是认识全面加强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要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力。全面加强人才自主培养,核心在“质量”,关键在“自主”。坚持这个人才工作的正确方向,就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就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就是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隔绝,还要加强国际交流,引进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三是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充分激活人才资源蕴藏的强大动能。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全体中国人民大脑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是最可宝贵的。[19]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变不会凭空发生,智慧资源不会自然流露,需要通过科学地激发才能更好地被使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更加科学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对人才培养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更有利于挖掘和激活人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环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人才资源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有力的基础性支持。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新要求

高质量教科人才体系与人民共同富裕息息相关,是实现防止和缩小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之举。第一,坚持全民共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体系的基本旨归。“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20]接受高质量教育是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拥有美好生活的前提性问题。构建高质量教科人才体系要从分配制度角度,推进社会利益再分配。通过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使我国发展红利通过教育这个根本路径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同等的优质教育、公平的教育权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第二,实现共建共享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共建共享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劳动成果的分配和分享。在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1]的分配制度下,人民具有平等参与劳动的机会,享有社会财富公平分配、主动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而参与社会劳动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能力,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公民通过享有高质量教育,才能获得参与社会建设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参与到“共建共享”制度中,享受法治社会给予自身的获得持续发展和追求品质生活的权益。第三,坚持教育公益性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教育公益性发展程度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评价指标,坚持公益性是推进由教育公平向社会公平迈进的实践遵循。要通过制定多元化政策,以“分”“补”“增”的方式推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均衡。“分”即分享,通过区域间院校合作,在招生和培养环节使各区域共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补”即补贴,通过制定专项招生计划,将大量财政资源以教育资源的形式精准补贴给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和贫困家庭,使国家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增”即增长,中西部地区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推动教育优势化、个性化发展,实现以区域经济带动教育发展,以当地配套教育体系助力经济进步,实现经济与教育互促增长。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设新课题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22]经过艰苦奋斗,我国实现了物质基础的极大丰富。在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新阶段,构建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体系旨在继续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构筑全国人民富足的精神世界,防止出现和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极易产生的信念缺失、奋斗精神缺失和价值观偏差等问题。一是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23],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是我国2035 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24]是2035 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评价指标。物质文明建设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不断增强。面对当前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期,要通过建设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体系,以科技和人才推进经济现代化发展,为全面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提供支持,这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二是推进理想信念的优先引领,厚植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卓越成果,如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法治建设逐步完善等,人民的道德素质、文化水平、法治观念等显著提升,为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标准。“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树立理想信念是推进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的最核心内容。构建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体系就是要加强对青年人理想信念的引领,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使青年人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三是构筑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体系,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防御系统。“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25]构建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对人民的科学引导,增强民族凝聚力,筑牢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防护墙,确保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安全。构建高质量教育、科技、人才体系旨在使教育在培养人的精神世界、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明新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涉及14 亿多人口,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难以为继。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值此重要发展机遇期,抓住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一是牢牢把握科技第一生产力,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当前我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它的一个重要阶段,推动生产力发展仍是新发展阶段的根本任务。在以科技竞争为主题的当今时代,推动生产力发展,就必须抓住科技第一生产力,通过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顺利转化,形成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这是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重要体现。二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随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以及全球性疫情带来的生物安全危机等频频发生,世界各国越发认识到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着力推动经济“脱虚向实”,以新产能、新业态推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是科技创新为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服务的具体表现。三是坚持教育与科技同步发展,着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人口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目前,科技创新创造了很多新业态,但劳动力难以适应,造成了大量结构性失业。这就要求我们提升教育针对性和适应性,深化教育改革,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开辟新道路

和平稳定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战争多点频发的复杂国际环境下,我国要继续走和平稳定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战略机遇,为国家繁荣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创造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一是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26]“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27]。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求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一种文明多样、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和文明共生的正确文明观,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二是以科技创新谋求自身发展,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我国始终秉持“天下大同”的优秀传统思想,在坚持合作共赢基础上谋求自身发展。而要实现这一理想,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科技是绝对实力的象征,科技创新发展实力决定着民族尊严的硬度和民族脊梁的强度。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效能并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是提高我国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信心和底气。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在国际交流中,我国始终勇担负责任大国职责,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以科技创新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站在为世界人民谋幸福的高度,助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秉持的君子情怀,是我国能提出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倡议,能不掺杂任何政治要求而为非洲、中亚等地区无偿提供交通基建、粮食种植等人道主义帮助的底层逻辑,是以掠夺和剥削殖民地“起家”的美西方国家无法理解的根植于民族血脉中的良善品德和广博胸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学界关于实践路径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新教育政策实现新战略需求,形成战略部署[28];
二是着眼教育、科技、创新、人才,通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突出创新驱动、培养高素质人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29];
三是立足教育,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十种教育类型、六大实施途径,擘画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蓝图[30]。本研究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整体联动和协同并进的发展路径,认为当前迫切需要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最为根本的实现路径是下好教育和科技的“先手棋”,同时,教育和科技“先期投资”成效都凝聚在人才上,要把握人才竞争主动、提升人才竞争实力、突破人才竞争瓶颈。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

一是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理解教育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密切联系,通过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31]。从时间上看,教育现代化建设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前十五年,建设的最终目标旨在服务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从内容上看,教育现代化始终围绕“人才资源”推进强国建设,为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二是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凝聚民心为旨归,始终坚持对人的终极关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3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33]八大理念始终聚焦人的发展,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出发点,全面加强对人的教育引导和成长支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把教育办在人民的心坎上,才能获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才能赢得民心、凝聚民力。这是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路径。三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进程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教育现代化“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34],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尊重人的本质特点,更加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人民发展提供科学的教育制度、良好的教育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渥的教育条件,通过教育造福人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和必由之路。

2.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自立自强”旨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当前,在以科技竞争为主旋律的国际力量比较中,坚持“四个面向”是不断推进科技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遵循。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准科技发展风向标。世界科技前沿代表了国际核心尖端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最高技术水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就是始终把瞄准世界最先进、最领先科技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将世界前沿科技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要攻关的核心问题,既能推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有向可寻、有的放矢,又能将我国核心资源和力量集中在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对我国尽早摆脱科技领域“卡脖子”境遇、加速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把握科技发展着力点。当前我国经济主战场就是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35]要通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通过厚基础、补短板、长优势,推动经济领域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互促发展。三是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抓住科技发展增长点。国家重大需求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家要持续发展,需要及时审视和把握国家整体发展态势,设立不同发展阶段最紧迫、最需优先攻关的重大项目。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要及时抓住当前我国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对科技基础领域和尖端核心科技的自主研发,依靠自身智慧和努力,抓住科技发展增长点,抢抓第四次科技革命机遇,从根本上摆脱美西方国家在核心科技领域的威胁和掣肘,确保中国人民按照自身根本利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四是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科技发展核心点。人民生命健康是人民最基本的权力,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指标。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现代化国家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人民生命健康是最大的民生,而民生改善既与高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遵循。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要求科技发展要结合中国人民的身体特点和健康需求,着力攻克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技术滞后问题,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给予人民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3.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36]全面理解“人才引领驱动”的时代要求,牢牢把握高素质人才本质内涵,要从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手,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支撑。一是将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置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创新的主力军,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核心环节。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质量,要注重早期发掘和重点培养,通过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贯通,在各学段都设置“优才班”,延长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时间,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把好入口关;
根据重点培养对象的特点和优势,订制专属培养计划,实施高规格“订制化”培养,集中最优质物质资源和最雄厚师资力量,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支持。二是为拔尖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拔尖创新人才是稀缺资源,其智慧和创新力需要给予最大呵护。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并提供理想的研发空间和充足的物质支持,减少外部环境对他们创新力发挥的影响。高校、研究院等要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推进核心基础研究和关键科技领域研究的科研实验室等平台,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条件,使拔尖创新人才在理想工作环境中不断提高创新效益。三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2021 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居全球第12 位,[37]而在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排名中居第37 位,[38]虽较往年有提升,但相较于两个排名均居于前三的瑞士和美国,我国人才竞争力仍处劣势。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的发展也会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要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全面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造良好思想环境、政策环境和管理环境,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利的环境保障。要兼顾效率、效果、效益,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方略,打造人才引进、培养、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使中国成为汇聚全世界创新人才的中心和高地。

猜你喜欢科教兴国高质量现代化——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广东教育(2022年11期)2022-11-29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8期)2022-01-01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年13期)2017-08-09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科教兴国和创新之路科学中国人(2015年22期)2015-02-28

推荐访问:新时代 路径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