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说自话”到“以受众为中心”

时间:2023-09-06 14:35:06 来源:网友投稿

潘伊达

(青岛广播电视台 山东 266071)

某某,女,1993年4月3日出生,汉族,中共党员,身高166cm,英语八级,本科和研究生就读于某某大学机械专业,现就职于某区某街道办事处。父亲、母亲均退休。

笔者的朋友想给女儿介绍对象,发来这样一则自我介绍。作为媒体编辑,笔者立即动手,改写了一通:

1993年4月3日生,1米66,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热爱生活,会玩。生活能力强,性格独立。做街道工作,善于处理各类人际关系。研究生毕业,学习能力强。爱孩子,具备为妻为母的能力和素质。父母退休,身体健康,老有所乐。

当然,这样改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前后两稿的不同在于——写作的角度不同:前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自己想说的。后者是站在男方娶妻择偶的角度,把“自己想说的”转化为“对方想听的”。比如女方认为,自己是党员,是研究生,英语八级等是优势,但从想娶媳妇的男方来说,他最关注的是女方是不是懂事,是不是会生活,是不是可以相伴一生。比如对父母的介绍,原文提到“父亲、母亲均退休”,暗示“父母经济独立”,修改后“父母退休,身体健康,老有所乐”,给了更多的信息和暗示:父母不仅不给年轻人增加经济负担,也不会过度掺和小家庭事务。

征婚启事怎么写,无非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让我们想到,我们的新闻和报道如何精确地摸准受众的需要。

在相当长时期我们的主流媒体人缺乏受众意识,忽视传播规律,不分对象进行普适性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主流媒体的新闻制作心态却没有与时俱进,迅速调整。

笔者在主流媒体从业二十多年,接触过大量此类的新闻,诸如:

其一,工作报道类:站在部门的角度,为部门工作唱赞歌。比如一篇写某区的养老服务的报道:“今年以来,某区已成立14家街道级社会工作站,紧扣居民需求,整合辖区专业优质资源,做实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投送,以社会工作的‘星星之火’带动为民服务供给品质的提高,搭建基层治理工作阵地,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为民办实事。”从头到尾的“政务腔”,把老百姓所关注的话题说得令人费解。

其二,民生报道类:明明是报道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偏偏读起来就离自己那么遥远。比如,一篇报道标题《两年增加2万个高中学位供给》的文章这样写道:“高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企业家投资、品牌企业落户的主要考查指标。市教育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数带’、增加学位供给等办法,给本市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近两年已增加高中学位供给2万个。”

其三,科技报道类:“看不懂”是科技报道最常见的问题。比如一篇题为《全球首创生物技术实现顶级品质甘油葡糖苷绿色制造并产业化》的文章这样写道:“某企业立足大健康产业,开发出全球首创的SCGP生物制造技术,利用海洋天然藻株,实现国际顶级品质甘油葡糖苷等高值化纯天然产物的绿色生物制造,是目前国际上首例将该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企业。据悉,该技术可在不影响螺旋藻藻粉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实现高附加值天然构型甘油葡糖苷的稳定生产,纯度达99%以上,为国际最高水准,填补了天然甘油葡糖苷产品的国际市场空白。该技术使螺旋藻价值提升了数十倍,大大提高了螺旋藻经济效益,促进了传统螺旋藻产业升级。”为大众媒体而非专业刊物写这样的报道,试问有几位大众能看懂?

如今,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只要用指尖在几秒钟就能从信息海洋中点击几条个人感兴趣的标题。面对如此巨变,媒体人的新闻制作的方式却没有变化,这不是“刻舟求剑”吗?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如果主妇不够“巧”,即使有米也未必能做成一顿美餐。一个厨师每天第一件事是去市场,采购当天最新鲜的食材。当他面对采购来的一堆食材时,他就要判断:这些东西适合做什么菜肴,食客想吃什么菜肴,进一步会思考:食客中男女老少各自的口味、偏好是什么。这个过程,和新闻记者面对一堆的新闻素材,判断和选择新闻主题是同样的。

一个成熟的新闻记者,在新闻构思时,他会问自己以下问题:

1.什么事情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2.什么事情最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3.什么事情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它实际上对人们有重要意义?

4.什么事情是人们在已往的经验中熟悉的而实际上它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5.什么事情最能打动你?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要回答正确其实并不容易,它要求记者对社会背景与未来趋势、对受众心理与信息需求有相当的把握和了解,仅此一点,就构成了新闻“菜鸟”与新闻“熟手”之间的巨大差异。如果我们会运用新闻技术,就能把最常见最普通的新闻素材“烹制”成新闻“活鱼”。从以下两则实例可以看到。

实例之一:会务报道中的“活鱼”

某市派工作组赴深圳学习交流职业教育,文内提到深圳的几点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诸如职校生毕业考试是由企业出题,拿企业的职业资格证;
通过建立职教集团打通中级职教、高级职教、本科职教之间的壁垒;
高新技术产业一直认为需要的是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高等人才,而深圳对高新技术产业用人需求进行细分后发现,只要职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一样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培养配套人才……作为党报而言,会务报道当然是“规定动作”,但此文已经将本市职业教育的短板呈现得一清二楚,解决方案也是现成的,为什么不借用此次政务考察,采写一篇“本市职业教育调查报告”呢?可以用短视频采访一些职教学生或已经离开职校的毕业生。用他们的从业经验就完全可以将政务考察中涉及的职教痛点、难点、盲点清晰而生动地、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在某传统媒体创办的手机新闻客户端上,一篇报道的标题是《我市举办导游大赛》,内容如下:“某某新闻某月某日讯今天上午‘燃烧激情•青春建功’2021年全市导游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大赛由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联合举办,由各区市初赛选拔推荐,来自旅行社、景区和博物馆的近百名优秀导游和讲解员同台竞技,最终将有16名优秀选手进入决赛……”全文长达1080字。按正常人一般每分钟200-500字的阅读速度来算,人们在手机上看完此则消息需要最少两分钟,最长5分钟。很难想象,人们会在拥挤的地铁、公交车上,从头到尾读完这样一条面面俱到、却干货较少的报道。

试想,如果我们把标题改为《看导游冠军如何“能说会道”》,然后用短视频方式呈现其几个工作中的细节,最后把导游大赛一笔带过。这样处理新闻,会不会让疲惫一天,挤在地铁里翻看手机的乘客有点阅读欲望?

许多传统媒体人面对新媒体时代,有过一种自信:不管怎么说,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是媒体传播的专业人士,他们比自媒体的操刀手更懂得新闻规律,有更广泛的官方新闻渠道,有更专业的采编人员,因此传统媒体人在新媒体时代会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

笔者从某副省级城市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了解到,其每天微信点击量较高的新闻主要集中于天气预报、人事任免通告、纪检部门发布的“严重违反纪律”的案件、网络评选投票等。每天最受关注的新闻点击量在5万左右,少的几千,平均大约是一两万。

一位微信新闻编辑告诉笔者:每天发布五次新闻,每次发布四五条,考虑到流量,他们在选择新闻时,主要集中在以上几方面新闻。

传统的新闻写作原则真的在新媒体时代已经过时了吗?笔者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一些新媒体从业者以及正在开拓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听到的一些观点的确值得深思。

本节教学设计以完成实验和展示结果贯穿始终,从改进实验入手,克服难找到金鱼藻和叶片酒精脱色慢困难;
通过分组分任务,全班共同合作来完成全部实验,最后展示实验结果表达交流归纳本节知识。教学过程顺利,达到了用1节课完成3课时内容教学任务的目的。

观点一:点击量与记者写作水平关系不大

笔者:作为老媒体人,我们有一整套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经验。法新社、路透社、合众社、美联社这四家全球性通讯社的百年新闻精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标题是实题;
二、写作有个性;
三、站在读者角度写;
四、客观报道,给人启发。这些好新闻的标准在我们的新媒体新闻上是不是一样应受到重视?

某微信新闻编辑:就我们目前发布新闻的点击量来看,网民的点击量与记者的写作技巧好像关系不大,人们关注的是事件本身,不是有个性的文章。比如天气预报,并不需要写作技巧;
政府部门的人事任免通知,也无须从读者角度去写。总之,采写技巧似乎并不重要,一条点击量高的新闻,可能是不管谁遇到,写出来的稿件都是一样的。至于说标题制作,就涉及到目前广被诟病的“标题党”问题。当网民的手指在手机屏上滑过时,如果没有抢眼的标题,就很难吸引他们点开看。所以,如果标题制作太朴实、太客观,的确不利于圈粉。

观点二:传统媒体创办新媒体,劣势比优势大

笔者:传统媒体自办新媒体是大势所趋。广告人员反映,他们拉广告时,广告客户首先要问的问题就是:“你们有手机客户端吗?”问题是,传统媒体创办的新媒体社会影响力怎么样?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创办新媒体,更有优势吗?

某电视台频道负责人:我们本来是做电视财经栏目的,一开始,我也觉得,专业媒体人做新媒体肯定比一般人做自媒体更有优势。但这几年,当我们真正办起我们自己栏目的公众号以后,我认识到,其实传统媒体创办新媒体的难度比普通人办新媒体难度更大。电视台这些年没有实力更新设备,我们使用的拍摄设备已经落伍了,很难拍出市场需要的片子;
在人才方面,现存的传统媒体奖罚体系,难以引起年轻记者的兴趣与投入,激发不了现在年轻人的创造力,更难以吸引社会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说到底,传统媒体作为事业单位,长期垄断市场,传统媒体人都有种观念根深蒂固,那就是“保底”的观念。这种“保底”的观念,表现在新闻制作上,就是“安全”观念,制作新闻产品不是从受众的可读性出发,而是从是不是安全无风险出发。这种观念不适合于新媒体时代,但传统媒体人难以自我革命。还有一种固有的行为模式,那就是一切按长期以来的管理制度办事,效率低下。

作为有着二十五年新闻从业经历的笔者,面对媒体融合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和瓶颈,感到非常困惑。当许多媒体为了生存开始在媒体大楼里卖商品时,当报纸电视里大量的新闻报道与软广告相混杂时……老媒体人不禁感叹:难道多少年来深入基层抓“活鱼”的工作方法不再适用于媒体融合时代了?难道好新闻的标准已经过时了?

传统媒体人在困境中思索,在困境寻找突破,而且一些成功突围的案例让人们看到了光明,坚定了信念,重振了信心。

“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不论怎么‘+’,后面‘+’的,都应该是立足于新闻,立足于自身定位和所处的行业。”此言是四川省报业协会理事长余长久说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无论新闻载体和阅读的方式如何改变,精品内容永远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精品稿件永远拥有读者和市场。”此言是一份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报纸——四川经济日报的社长、总编辑李银昭说的。

何以见得精品稿件在今天依然能拥有读者和市场?四川经济日报用十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2007年,这家报纸准备卖办公大楼还债,从老总到员工11个月领不到工资;
到2016年前后,实现了一年给员工涨了三次工资,还清了所有债务;
到2020年,报社驶上了融媒转型的快车道。他们的秘诀在于:“川经报没有依靠搞投资、办公司、做电商等多元化经营去‘赚快钱’,而是仅仅凭着精耕新闻主业,就重新赢回了读者和市场,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他们在“精耕新闻主业”的过程中,创出了“川经体”的深度报道写作风格,创出了“逢重大活动必有一部纪录片”的优质视频制作拳头产品。尤其是,川经报在实践中突破了困扰传统媒体走媒体融合道路的诸多瓶颈,诸如人才困境、制度困境、稿酬困境等等。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发生断崖式衰落,传统媒体人的感觉就像高空坠落时失重一般。但越在艰难困苦的时刻,我们越应该坚信: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是传统媒体触底反弹、重振雄风的力量之源,也是初出茅庐的新媒体迎接市场风雨、面对各种挑战的航标和灯塔。

“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支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媒体以及媒体人指明了方向,“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媒体人的初心与使命。■

猜你喜欢传统媒体微博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互动关系的探讨新闻传播(2018年2期)2018-12-07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当前传统媒体版权保护的难点及对策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新闻传播(2016年18期)2016-07-19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浅析传统媒体的优势与不足西藏科技(2015年5期)2015-09-26传统媒体PK新媒体,向新媒体学习什么?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推荐访问:自说自话 受众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