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之歌》:新时代献礼剧的叙事美学

时间:2023-09-06 08:10:06 来源:网友投稿

曹舒婉

自***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1以来,涌现了大量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献礼题材电视剧作品,《麓山之歌》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电视剧由小说《重中之重》改编而成,讲述了国有企业“麓山重工”面对自身转型发展,和国际公司海彼欧的“虎视眈眈”,以不屈不挠的态度迎难而上,在众人的努力下,最终依靠核心技术创新,实现行业内世界领先的故事。此剧能做到“收视率、市占率在人民收视榜、CSM、酷云等榜单上多日蝉联首位”,2与其呈现的叙事美学紧密相关。本文将从题材选择上表现出的工业美学、叙事方式上诠释出的湖湘精神、人物塑造折射出的集体认同等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认为作品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勾勒传统重工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之路,不仅为观众献上一场精妙纷呈的视听盛宴,而且也为“献礼剧”这一作品序列提供经验借鉴与突围之道。

实现新时期现代化进程,需要工业的发展和完备,重工业作为国之脊梁,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我国有超2亿的重工业工人和近6000万的高技能人才,如此庞大的数量,却鲜少有人发掘和创作关于工人群体的故事,将之搬演上荧屏就更少了。而《麓山之歌》首先在题材上显现出独到的眼光,在古装、言情、偶像、悬疑等热门题材覆盖市场的情况下,着眼于少人问津的工业题材,以湖南工业振兴为核心,交出了新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如何“涅槃重生”的时代答卷,为观众描摹了中国重工业的变迁及工人群体的精神面貌。

该剧的采风和拍摄都在长沙完成,对振兴湖南重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景式观照,用丰富的视听画面为我们直观呈现工业“形式美”,扭转大众心中关于重工业还很“落后”的固有印象。剧中以“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的三一重工‘18号工厂’”3为原型,真实还原i5智慧车间,通过展示人与机器结合与互动的场景,营造了强烈科技感和现场感,也体现出代际的变化和“智造”大趋势的到来。但“冰冷的机器与繁复的生产流程如果成为电视剧的表现主体,它的可看性就会降低很多;
因此只有投入工人火热的生活中,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工业题材电视剧。”4《麓山之歌》并未停留在仅介绍机械工业知识和背景的表层,而是扎根落地,由浅入深地揭示当代工人群体真实的日常生活和理想追求,呈现出冰冷器械之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麓山重工”尤其重视“麓山一号”的研发,尽管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机器和人的关系也急剧变化,机器开始取代人类成为行业主体,使以宋春霞、马大庆为代表的传统工人陷入尴尬的境地,也使“车、铣、刨、磨、钳”等传统技术被迫淘汰。他们为公司付出了半辈子的心血,却无法在行业现代化进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连其存在本身都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可他们没有成为改革的阻力,反而努力推动改革,如宋春霞几次为金燕子申请高级技师,而马大庆则将自己所有工作经验和技术都传给金燕子,在公司第二次清退时二人都选择提前退休,将机会留给年轻人。他们是时代巨轮下的逆行者,共同用微薄的身躯挑起整个行业的大梁,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人与机器的深情凝视,不啻为《麓山之歌》主创者的‘诗意’发现。”5该剧用艺术化的手法,将新旧两代工人的真实经历展露于众,正面反映了企业改革下他们的选择和使命,赞美了他们身上凸显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冷”题材书写机械工业的情怀与热望,透过麓山重工这一“小窗口”窥见中国制造业无数优秀企业发展的缩影,揭示了掩于工业变革中人的主动性,从而能在众多献礼剧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主旋律题材创作的新启示。

电视剧《麓山之歌》

从剧名“麓山之歌”看,就带有浓郁的湖湘色彩,不禁让人想起“回雁为首,岳麓为足”的岳麓山。实际上,该剧选取湖南重工业的发展作为原型,本身便是对湖南为中国工业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的重要肯定,对工人群体身上所承继的湖湘精神的发掘与阐扬自然也是题中之义。自19世纪末,湖南开始出现近代工业文明并逐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抓住国家“一五计划工业布局”和“三线建设”等战略机遇,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更是将新型工业摆在首要位置,由农业大省成功转变为工业大省;
进入新时代,湖南坚定不移地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国铁建”等大型重工企业也都坐落在湖南长沙。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凝练出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坚韧务实的湖湘精神,这一精神不但深刻诠释了湖湘文化和湖南人的特质,而且是湖南重工业成功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在支撑。

《麓山之歌》将人物放置于辽阔的历史背景中,使得剧中主要人物的个体经验汇聚成历史叙事,巧妙地将人物身上承继的湖湘精神熔铸于新时期中国重工业的发展进程中。如剧中的方锐舟是麓山重工的“变革者”,为扭亏为盈,他力挽狂澜实施“重工换金融计划”,想方设法让其顺利推行,但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他又亲自驳回精心策划的方案,并承担相应的全部责任;
而卫丞为证明其父清白接手“麓山一号”的研发工作,虽然最开始是出于私心,但他没有被私人情绪影响,始终一丝不苟地坚持科研。在国际工业巨鳄海彼欧的起诉案件中,即使无人援助他仍以一人之力应诉,坚持维护自己的专利权益;
此时已下台的方锐舟则不顾自身困难处境,力挺卫丞,多次劝说公司高层去打这场“行业之战”;
金燕子也屡屡不顾被处分的风险帮助卫丞,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接下了官司,但遭遇海彼欧的百般刁难;
宋春霞作为“麓山重工”的高级技工和全国劳模,甚至不顾个人荣辱和得失,带着“手抖”的老毛病挺身而出,下定决心要将十年前纯手工制作的精密球窝复刻出来,她用人的力量战胜机器,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奇迹,使海彼欧的算盘落空。这些主要人物无一不是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面对种种时代危机,他们敢闯敢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走在时代前列。

“将个体放置于时代语境下,以宏观时代背景对微观的个体命运进行互文性诠释,实现个体与时代的情感共振,以此获得深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6无论是老一辈“麓山人”还是年轻一代“麓山人”,都显现着鲜明的湖湘精神,他们是中国机械工业飞速发展背景下的亲历者,共同描摹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勇争顶峰的工业史。对屏幕前还处于人生迷茫阶段,被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所困扰的当代年轻人来说,他们无疑是最写实生动的价值向导和精神榜样,剧中所传递的湖湘精神也对当下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人物塑造是一个人的一切可以观察到的素质的总和,一切通过仔细考察可以获知的东西……这种各种特质的独一无二的组合便是人物塑造”。7新时期以来,中国主旋律影视剧中的人物呈现出崭新的特点,人物塑造不再蹈袭片面化、程式化的创作窠臼,而是立足历史、生活真实,深挖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麓山之歌》便以现实主义为创作原则,重点塑造了生动立体的金燕子形象,这一角色较为特殊,“是一个看上去柔弱但其实非常执着且气场强大的女工人形象”,8而她所在的麓山重工是有着上万人口的大型国企,既是包括她在内的工人群体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也为她及所有工人提供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场域,这种身份认同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

尽管每位工人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都不同,但他们同样处于时代洪流之中被迫背负着同样的社会责任,而且他们都有着不甘被淘汰、被边缘化的时代诉求,这使他们以主人翁意识成为公司改革发展历程的书写者。以金燕子为代表的工人群体,一方面对工人身份感到自豪和满足,戴上“白头盔”成为高级技师是他们集体追求的梦想。如剧中开篇就展示了“星光杯”技工大赛,所有工人出场时便身着沾满污渍的深蓝色工装,一手拿着焊枪,一手拿着面罩,周身焊花四溅,却丝毫不在乎被烫伤。而金燕子凭借过硬的技术在超细不锈钢条焊接、泵体砂眼补焊等项目上获得满分的成绩,能磨炼出纯熟精湛的技艺可见她在工作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和她对工人身份发自肺腑的体认和热爱,这不仅仅是她一人,也是所有工人的真实写照,更是屏幕外无数工人的镜像。

在另一方面,工人的身份也让以金燕子为代表的工人群体感到困惑和为难,公司多次停发工资奖金,工人岗位不断缩减,他们处于被动的地位,既无法保障基本权益,还要面临下岗的危机。身份被替代和权益被侵害的经历和体验,导致了他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错位,强烈的反差带给他们极大的压力,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践行麓山重工的转型计划,这一点在金燕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一直认同自己的工人身份,可认真工作却并未带来回报,甚至在车间里套上工装后,连性别特征都是模糊的。她对自己的工人身份产生了怀疑,选择脱下工装,却始终无法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于是她再次穿上工装,再次体认工人的身份,而那件绣着麓山重工的深蓝色工装也象征着工业、工人身份带给她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面对职场竞争的压力她没有抱怨,而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从花钱报班学习工业编程知识,到掌握焊接机器人的编程操作,再到考取国际焊工师证,她屡次帮助卫丞测试实验数据,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在几千米的高原上做极端气候实验等,她的青春、梦想、生命全都与麓山重工、机械工业融为一体,并从中完成了从行业到家国,从个人到集体的双向身份认同。总之,以金燕子为代表的工人群体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将个人进步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中国重工业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们身上彰显的集体意识、劳动精神与使命担当感染着众多观众,也凝聚了观众对于新一代兼有知识和技术的大国工匠的集体认同和强烈共鸣。

新时期以来,献礼剧做到了量产且质高,“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向观众呈现社会历史文本,同时也为了展现出叙事历史里镌刻着的社会秩序、集体记忆等共生性力量,彰显特定时代独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内核。”9这既有助于引领观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唤起大众对国家民族深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加快中国故事走向国际的步伐。回到中国近代史,我们会看到,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换来此刻的幸福和安宁,“落后就要挨打”是深深烙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教训。20世纪的中国,正是有了“两弹一星”,中国人民才挺直腰杆站了起来。而如今是数字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国机械工程行业也必须加快突破技术封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一意义上,《麓山之歌》做到了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制造业的中国智慧,通过历史叙事讲述了“麓山重工”的成功经验,并以此垒筑起这段从弱到强、从洋品牌到民族品牌艰难崛起的皇皇现代工业史,使当代工业美学和湖湘精神如流水般淌进观众的内心,也为当下工业题材献礼剧的话语建构提供了新视角。

猜你喜欢湖湘重工工人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2期)2021-08-30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公路(2020年16期)2020-10-14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船舶标准化工程师(2020年1期)2020-06-12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公路(2020年9期)2020-05-26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船舶标准化工程师(2019年4期)2019-07-24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流行色(2018年5期)2018-08-27基层关工人的梦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略论湖湘诗歌史上的近现代女诗人—— 《湖南女士诗钞》导言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4期)2012-01-19

推荐访问:献礼 叙事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