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日有清欢:立春,雨水

时间:2023-09-05 18:10:06 来源:网友投稿

文 珍

一年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都爱出尔反尔;
可实际上世间没有比它们更一板一眼的了。

——米·普利什文《一年四季》

立春前两天,我梦见了昆明的巷子和米轨。自己的影子长长地落在铁轨上,铁道两旁开满了红的凌霄,紫的玉兰,黄的迎春。身后的天空是马上要黑下去的淡蓝,一朵云迷路了似的停在半空中,夕阳给它好好镶了金边。对面走来两三个牵着小孩子的大人,手捧着小仙人掌,就像从梦的深处过来,又像直接从春天里走出来。

醒来后我想,云的南方就是离春天要更近一点啊——所以叫春城。那条巷子大约就是文化巷。从翠湖边沿文化巷走到西南联大旧址,校园墙外就是米轨,也就是滇越铁路。顺着米轨一直走,走到越南海防去,再从码头坐一艘慢船到巴黎,王彩玲的梦想就实现了一半。她可以一路唱歌,唱给沿途的春天听。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啥春天的迹象,

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一夜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

这是电影《立春》开头时主角王彩玲的独白。自称“一贫如洗,长得又难看,上天就给了我一副好嗓子”的她,是山西某小城师范学院的音乐老师,业余爱好唱歌剧,梦想进中央歌剧院,“总有一天唱到巴黎歌剧院去”。她连反复唱的歌剧名字都和春有关:舒伯特的《慕春》。

谁不爱慕春天呢?“天地间万物正在变化。这世界一天比一天美丽。”

也正因此,立春才一直是一个真正的节日,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节气吧?

立春三候,分别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和鱼陟负冰,都很好理解。节气当日东风便催化了春冰,五天后蛰伏在冻土里的昆虫微微振动翅膀却尚未离开。鱼陟负冰的意象最美:在水底沉潜了一个冬天的鱼儿醒了,要去看一看春天的阳光,而春冰尚未化尽,因此浮上水面时总还负着一两块细碎的冰,上下折射出晴日的影,水的波光,银亮亮的鳞。

写“七十二月令候”的人大约是个诗人。

而和立春相关的诗词也尤其多。宋朝张轼《立春偶成》对仗工整,文字浅近,想必古往今来当过许多春联。辛弃疾和朱淑真千古风流人物,也不免要颂一颂这立等可至的春。稼轩有“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句(《汉宫春·立春》),“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仍“清愁不断”。女词人句句暗合节俗,结尾却充满希望。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原来古往今来,一年年的祝福都是如出一辙,所谓成年人的天真,无论多少余恨都归于“残腊”,也就是即将翻篇的旧年;
而新年自应“百事谐”,更兼“风月入诗怀”,端的富贵且不流俗。但这首诗除了许愿,也还暗含许多具体的风俗劳作。比如生菜卷饼也即春饼,古时候就有“咬春”的习俗。古人将生菜春饼放在盘中以示“迎春”,做好后又必将置好的“春盘”馈赠四方友邻——让人不禁想起韩剧《请回答一九八八》里的情形。小时候家里做了难得的吃食,妈妈也会交代送去给邻居尝尝。我记得小时候就给隔壁的刘奶奶送过刚从老家捎来又切片蒸好的喷香的新腊肉,当即换回了一满碗刚煮好的糖黑豆,刘奶奶生怕给少了,堆得高高冒了尖儿,也不担心小孩子捧着碗上下楼跌洒了。到现在还能记起那冒着热气的黑豆的甜香以及捧碗行走时喜悦又惕惕的心情。

古时立春规矩大,连皇帝都不能免俗,需以春盘赐予近臣——可怜皇帝老儿孤零零住在皇宫里没甚邻居,想与民同乐只能专门设宴,据说比民间略讲究些,号称“三生菜”,“生”即“万物生长”,也就是古时的生菜沙拉了……又有“五辛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以辛迎新,想象一下也不甚好吃——而且想必是不能赐给皇家寺庙的,因为“五辛”其实就是“五荤”。但这风俗由来久远,晋代周处——就是那个乡中三害之一实则传说不尽不实的周处——在《风土记》里写,“正元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松柏颂,椒花酒,五熏炼形”,最后一句据说是激发五脏之气,倒也暗合春季养肝的医理。晋代还遵照干支纪年庆祝春节,一岁之交为元旦;
而到宋就渐渐变成了立春为大。若循宋例,就不会有“无春年”的说法,因为年岁更替以立春始,自然年年都不缺春天。

朱淑真诗里的“罗幡联钗”,和稼轩词里的“春幡”也是一回事。元代维吾尔族大诗人贯云石一生填了数支《清江引》,其中一首也名“立春”: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第一句的“金钗春燕”,影摇燕斜,淹然百媚,意思相差仿佛,都是纸剪图样挂在女子金钗上迎春。最后一句土牛儿“载将春到也”,比他早几百年的东坡先生也写过: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立春》

这里写的春牛就是载春的土牛,也是古代立春祭的一种。《东京梦华录·立春》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牛。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农业社会,春耕是第一要事,上古于腊月制作土牛以送寒气,到宋就变成立春造土牛劝农。一般由知县或朝廷委派的劝农官执春鞭随鼓声击土牛三下,而后交给下官黎民鞭打,打至土崩牛解,碎土有如菩萨案前供奉的香灰一般吉利——这当然是迷信。这套仪式因和春耕有关,因此各州郡都要循例如仪,渐渐地不光是风俗,竟成了制度了。

不甚讲究的地方以杨柳枝代春鞭,另有些地方却要专门制造的彩杖,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缠春仗》里专门讲了做法:“春杖子用五(彩)丝缠之,官吏人各二条,以鞭春牛。”

东坡生前身后的无数人一定都和他一样,在若干春天见过这样气派的彩杖;
却不是每个人都写得出“无限春风来海上”这样的句子。所有关于立春的诗里,我最爱的当属这首减字木兰花了,一读就欢喜无尽,轻快,朗朗上口,颇有春日活泼泼的气息。

再多说几句“春燕”。这种古代女子的立春饰物,又称彩胜或彩燕,也称宜春髻子——《牡丹亭》里也提过,最出名的《游园》折里杜丽娘登场: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读书时听昆曲,总不求甚解那宜春髻子是什么。现在才知道就是燕子形状的头饰,贴“宜春”二字于其上。但我总有一个错觉,杜丽娘游春应是春暮而不是才交立春,方会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句。但再一想,汤显祖是江西吉安人,牡丹亭故事设在南安——据考证此南安非福建南安,应是江西赣州大余,此地自古便有人鬼恋的传说,汤应是回乡道听途说,才有了“幽媾”的灵感。我之所以有那样错觉,一则因为自己常年生活在北方,春天来得较晚;
再者,误把“南安”作“临安”。临安就是杭州,位处华东,比江西又冷些。实则赣州接近广东,地气暖,杜丽娘大约就是在华南立春日前后游的园,好日和风,着眼成春,并无感冒之虞。

说完戏,再说一个和春天有关的城市:别称里就有一个春字。是的,离立春还有十天的时候我去了春城,正是一开始梦见的昆明。

其实是图便宜买了联航的飞行家盲盒,到了非兑换不可的时候。可选择的目的地很多,有海口、温州、宁波、西安、衢州,还有内蒙古的塔城、海拉尔,等等。北方城市自然不选,难道在北京还没有冻够吗?南方城市中,冬天是去海口的旺季,人多了总觉乏味;
江南冬天大约也不好过。最后选了昆明。也许因为沈从文写过:

一拍手,就常常可见圆头长尾的松鼠,在树枝间惊窜跳跃。这些小生物又如把本身当成一个球,在空中抛来抛去,俨然在这种抛掷中,能够得到一种快乐,一种从行为中证实生命存在的快乐。且间或稍微休息一下,四处顾望,看看它这种行为能不能够引起其他生物的注意。或许会发现,原来一切生物都各有它的心事。那个在晒台上拍手的人,眼光已离开尤加利树,向天空凝眸了。天空一片明蓝,别无他物。这也就是生物中之一种,“人”,多数人中一种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他的想象或情感,目前正在不可见的一种树枝间攀援跳跃,同样略带一点惊惶,一点不安,在时间上转移,由彼到此,始终不息。

——沈从文《在昆明的时候》

什么地方才会有那样“一片明蓝别无他物”的天空?想不到别的,只有高原冬季的天空。便不惜经停,换了去昆明的机票。

还是十多年前的八月间去过一次云南。那年十八,第二次没有父母陪伴出门远行。在昆明只待了一天就往北去了大理丽江,此后对春城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盛夏八月的阳光猛烈,哪怕正午,只要在阴影中立刻能感觉凉意。再有就是云南人民笑容耀眼——因为多数肤色黧黑的缘故,显得牙齿格外洁白。

下午两点四十出发,经停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快九点才到昆明。到了以后发现果然比北京要暖得多,夜间还有零上十度。穿件呢子外套,再加毛衣衬衣就足够了——通常说来,气温和纬度相关,温度从赤道向两级递减。而昆明位于东经102°至103°和北纬24°至26°,正是理应温暖如春的低纬度高原。但没想到的是昆明竟然比北京还干燥,酒店没加湿器,睡了一夜,第二天醒来几乎要生病。所幸住得离翠湖很近,睡到中午走出去,立刻就沐在新鲜喜悦的异乡里:一天一地明晃晃的阳光,可在大街小巷风驰电掣的共享电动车,提前到来的春天。

还有澄清妙目似的翠湖、湖边遮天蔽日的海鸥。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汪曾祺《翠湖心影》

汪曾祺写这篇《翠湖心影》是一九八四年五月,为了追忆三九年到四六年的昆明。他一定想不到写完文章方一年,一大批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就不知偶然还是气候变化的必然,大驾光临昆明翠湖和滇池,此后年年十一月造访,次年三四月才离开,如此三十六载,无一年断绝。

我以前依稀听昆明朋友提过冬天在翠湖边喂红嘴鸥,但并不是这次过来的原因。骤然看到海鸥的那刻还以为是在梦里: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这样洁白,从遥远寒冷的地方过来,却仍强健地扑腾着翅膀,在翠湖上空翱翔着的鸟儿。

湖边不光鸟多,人也多。到处都是喂鸥的游客,或者谈恋爱的男女。晒太阳的老人和狗懒洋洋地在湖边长椅待着,仿佛早对游鸥与游客习以为常。但流传最广的海鸥故事,却都和本地老人有关,比如海鸥老人吴庆恒、海鸥奶奶崔凤仙。白天喂的人多了,本地人便不上前,只在无人的清晨日暮与鸥亲近。

我也想喂海鸥。在鸥粮和面包之间犹豫了片刻,终于选了分量更少也更贵的面包,因为卖的人告诉我“海鸥更爱吃”,就是很寻常的长餐包,日期很新,我还偷尝了一口,不怎么甜——也许这样才适合海鸥吧?

后来一路在翠湖、滇池、大理洱海边也都喂了鸥。翠湖边游人如织,海鸥反更警觉,一有人抛喂即成群结队而来,食物抛至半空便有鸥迅疾地掠取,但绝不肯靠近人。无数远道而来的姑娘小伙徒然地伸着手,而海鸥们则上演了“爱是想触碰却又缩回嘴”的心路历程。它们中间的某些一定曾被人类伤害过。

洱海大得多,鸥没有那么集中。偶有一小群在岸边结集,和人的关系也较疏离,游客来喂则食,不喂则懒洋洋地凫在水面上,比游客更懂得风花雪月。但我在洱海边的挖色镇买当地一种叫破酥粑粑的厚实面饼时,问:“好吃吗?”正手脚不停的老板头也不抬:“不好吃还可以喂海鸥啊?”可见还是有很多人在此地喂鸥,我只是很吃惊他如此无所谓自己的劳动付诸流水游鸥。

后来这饼的大部分果然都进了鸥腹。老板很有自知之明。

而滇池的鸥却和其他地方的都不一样。临走前一晚,我订了滇池边的酒店,清晨走两百米就到海埂公园。进园门,眼前即是空旷到无法想象的大湖,更意想不到的是没有游人,只有无数远远近近洁白的鸥,却也不给人密集之感,因为水面够大,每只都有足够大的空间凫或翔。我又买了面包——比翠湖边略贵——一扬手便有数十只鸥盘旋而至,轻倩无比地叼食后又飞开。那种准确和速度感让人如置身魔幻大片;
但间或也有错失,有面包不慎落水后的你争我夺。比起原地投喂,反而边走边抛扔的成功率还高些。一直沿堤岸走,海鸥也会一直成群地跟,叫声嘹亮,像道谢,喂完了就一啸而散,在稍远一些的湖面起落,旋舞。不是为了悦人,但人不能不看痴。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原来喂鸥真的会上瘾的。如果我住在春城,想必也会日日去翠湖边。想起黄景仁的《卖花声·立春》: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帖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燕子衔还”正应了眼前的景。而红嘴鸥比燕子更累,年年八千里路回滇,与人盘桓嬉游仨月,再回北地。

仲则一生贫病不遇,却擅以乐景写哀情。辛盘就是前面说过的五辛盘——那么不好吃的东西,愁上眉弯也难怪。但春来了也要迎,所以“楼窗今夜且休关”,当春是夜游神了,还会登堂入室。第三句仿佛去年场景,却不再“书帖更簪欢”,“宜春髻子”也不戴了。读到此或有疑问:是不是那个戴春幡的女子不见了呢?但又不明说,只说“到时风雪满千山”。正值立春,心境却风雪漫空:

“我都老了,春怎么还不老呢?”

《立春》里的王彩玲也一年年老了,却仍没办成北京户口,进不成中央歌剧院,更被同样自称有梦想者反复利用和欺骗。动心起念原本是最大的迷障,一念起时,千夫莫当。一年年的又岂能让这春心彻底死了呢。

永远慕春。

四季流转,只为等一春胜景。春来了便欢喜,还在春日里已怀念,等离开后又无限依依:多么像爱情。但世间一切喜悦,原本都是成、住、坏、空。幻觉发生如此盛大,一旦幻灭又无尽空虚,可我们还是不能够不做梦,还是不能够不喜欢春天。还是不能够不去爱。就像飞了一个月才到春城的西伯利亚的红嘴鸥。就像负着春冰轻轻浮上水面的鱼儿。电影《立春》里说: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你能明白吗?

我明白的。可春天就是春天本身呀。

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雨天》

雨水必将落下。雨水是自天而降的恩赐,是大地久旱的甘霖,是万物回归生机的必须;
雨水降给义人,也降给不义的人,有时也会连降四十昼夜,是神决意毁灭世界的大洪水。马孔多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雨,更是几乎终结一切的灾难。雨水还是第二个节气,辛丑新年上班的第一天。

而究竟什么时候下雨,比如雨水之日有没有雨,是需要占卜的。

我大概是世界上最喜欢雨水的人,至少也是之一。但更奇怪的是这事如何被人发现的。大学在广州读书,春夏多雨,只要下雨必有人打电话到宿舍,喊我下去淋雨。男女都有,总有七八次。他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那时我比现在还更害羞一点,所以无论谁邀都不下楼。只在路上突然下起雨来时,才会比平时走得更慢一点,从来不打伞,哪怕台风。——在华南,伞是专门用来遮太阳的。

大四那年秋天准备考研,先坐火车去北京考察,非常可笑地九月初就备了棉衣,因为从没来过北方,不知道到底有多冷。一出西站就发现下雨了,黑暗空旷的站台外,路灯倒映在地面的水洼,像点点清冷的珠光。坐公交车晃荡很久才到北大,从西门进去在雨中迷了路,但见一个大湖,又见对岸隐约亮着灯的屋舍,仿佛一不留神跌入极深的梦境里。在校外青旅住下,第二天仍在下雨,走在三角地,才惊觉自己是全校园穿得最多的人,其他人最多不过薄外套,还有穿短袖状若潇洒地在雨中骑车来去的——细看才发现那男生一手扶着车把,另一只手还打着伞,还是比不上南方人遇雨的从容。

无论如何,一来就下雨,终于促使我做了决定。真考来了,才知道:北京几乎是我待过的雨水最少的城市了。

一个喜欢雨的人,在不轻易下雨的北方,一晃也住了十几年了。

起初总不能习惯,若很长一段时间滴雨不下,尤其是干冷的初春,会莫名焦躁。喜欢艾略特的《荒原》不为别的,只为字里行间充溢英伦的雨意。博尔赫斯和卡佛也都写过雨的佳句: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博尔赫斯《雨》,陈东飚译

早晨醒来时

特别想在床上躺一整天,

读书。有一阵我想打消此念。

后来我看着窗外的雨。

不再勉强。把自己完全

交给这个下雨的早晨。

我能否这辈子重新来过?

还会犯下不可原谅的同样错误吗?

会的,只要有半点机会,会的。

——卡佛《雨》,孙仲旭译

但最熨帖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诗词,比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朝黄庭坚《约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杜牧《江南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宋代志南《绝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宋代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代韦庄《菩萨蛮》);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
“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清代查慎行《登宝鹜楼》);
“雨打梨花深闭门”(明代唐寅《一剪梅》)……最美的却是最短的:“杏花春雨江南”。

这样的句子,是看一眼就永远不会忘的。后来发现古龙改了做书名:《剑花烟雨江南》,虽只改一字,却情境全变,隐有江湖的剑光血影了。

全词如下: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元·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虞集何许人?

元朝大儒也。元在宋后,和清一样,是中国文人最难自处的朝代之一,学者幺书仪甚至写了一本专著《元代文人心态》:五胡杂处,汉臣被倾轧排挤,宦途险恶。而虞集当过翰林,位列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
诗又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恁大声名,又是文坛领袖,美人在抱却只留意到华发渐稀;
又写自己为皇帝老儿奔忙,后半阕才微露辛酸,原来京城居大不易,为仕亦有无限艰难,无人可诉,只好写信给旧友,“在京城总有人不待见我的人,我很快就回来啦。”

杏花区区六字,便写尽莼鲈之思。就这样告老辞官,休苦劳神也是可以的吧。可又是谁说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却是宋代的北方人韦庄,只因家乡战乱频仍,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亦不得心安。看来无论南北,人都只怀念故乡。

但我也不是不喜欢北京的四季分明,也总有下雨的时候。便说七九河开,**燕来,一转眼数九寒冬就要过去了。

据说可能为元人吴澄所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母,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这句散而为雨,颇有一种纷纷而落的潇洒。今年立春比春节早,因此初七就是雨水。虽如此,三候却也如约而至:一候水獭祭鱼——想想就很可爱,圆滚滚的水獭在水边清点过冬的藏鱼。顺便说一句,这个吴澄是经学大师,也是虞集的老师。

二候鸿雁来。初中读金庸,记得《碧血剑》里温仪曼声唱道:

从南来了一群雁,也有成双也有孤单。成双的欢天喜地声嘹亮,孤单的落在后头飞不上。不看成双,只看孤单,细思量你的凄凉,和我是一般样!

读来心神为之一荡。

三候草木萌动。这句不必解,倒想起另一句关于春雨的诗: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孟郊《春雨后》

郊寒岛瘦,都是炼字大师。我就没见过其他人用“苏”作使动的,不过还是比不过“杏花春雨江南”,全无僻典,却人间天上第一。

今年在京过年,也没机会回南方看望父母,更未得见春草萌生,北方且有倒春寒呢。初二初三两天倒是去了京郊怀柔,未见水獭,先见松鼠;
没观成雁,却有幸拍到湿地里成群展翅飞起的野鸭。而且初三那天整整下了一天雨,仿佛雨水节气提前到来;
怀沙河的冰也慢慢化去,岸边还余残雪,配随风摇曳的芦苇,像一幅元画。

常有人说北京一下雪就成了北平,但其实阴天也加了滤镜,苇荡、远山、枯树,在在都有诗心。同游者有出版社前同事,有画家,有文艺青年,也有真正的小朋友,打山泉水,寻漫山遍野的野栗子,捡庄稼地里收割后剩下的红豆。一根孤零零的高粱顶着穗,是被遗忘的财富。出身河南农村的诗人歌手小海说:那是留给野鸟吃的。大过年的,也不能颗粒全收。——更有古风了。

一行人慢慢往山下走,晚上洪老师要拉小提琴给我们听。《礼记·月令》曰:“(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郑玄注:“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但中和节是二月初一或初二,现在刚正月初二,漫步雨中,就像提前走入二月。《汉书·王莽传下》:“乃庚子雨水洒道,辛丑清靓无尘。”偏巧也是庚子辛丑之交。一有闰年节气就全乱了,但乱中仍遵时序,也好玩。

这次去京郊,杨老师最担心的就是吃饭问题,事先准备了十几个自制包子当大伙儿翌日的早饭,又留意附近的饭馆开了没有。已在山里住了仨月的华山说镇上有家铁锅炖虹鳟鱼,一条七八斤,去吃过一次,鲜味记到如今。但生活经验丰富的杨老师谨慎起见,还是在网上订了初二中午“长城的家”,餐馆正对着慕田峪长城,后来证明实在极有先见之明,正月里其他饭馆全关了。开车沿极陡的之字路去吃饭,有好几段近乎五十度角,长城的家果然易守难攻。到山顶扫码,据说前几天还有使馆的人来过。今年就地过年,想必多了无数临时组合的“原年人”,类似作家张怡微的“家族试验”,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起过年,确有截然不同的况味。这次也是几拨朋友凑在一起,除夕还和闺蜜及其阿根廷男友打了半宿麻将。期间不断听到手机响,我好奇地问:“也有人给你拜中国年吗?”中文不大灵光的他点头称是,闺蜜解释道:“因为他在北京认识很多中国人。”其实我一直好奇在中国的外国人过年是怎样的心情。

去年三月初,去家附近的菜市场买菜,长久以来第一次去人多的地方,简直激动万分,一家家来回仔细逛,卖菜刀铁锅的山东小伙和卖香油的大叔不约而同都问“你怎么还在这?一个多小时前就见你了。”还有两个高鼻深目的西人在市场门口抽烟聊天,手上也拎了菜。

无论怎样,吃都是第一重要的。中国的南北食俗向来差异极大,雨水却有一样的风俗,即所谓“吃米花”。清屈大均《广东新语》里载:“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炮谷就是爆米花,原理都差不多。小时候看到形似大炮的爆米花机是大事情,一群小孩奔走相告,回家取米再飞快地跑出来排队,好容易轮到了,便把糯米交给老板,目不转睛地看他踩动机关升火,不多时即听到轰然巨响,“事就这样成了”。看到雪白米花如泉水一样从炮筒汩汩流到自家袋里,是多少孩子魂牵梦萦的时刻,也是日常生活屈指可数的奇迹:明明不多的糯米,却能换回一大袋香甜的米花,一颗颗数着吃能达半月之久。倘若老板手抖多放些糖,更是能向同伴吹嘘的幸事。

据说“炮谷”最初是为了“占稻色”,也即占卜一年收成,南方多爆糯米,而北方则爆苞谷——更接近现在影院里吃的爆米花。好友涂涂有句名言:电影家家都一样,黄油爆米花才是一家影院的灵魂。

雨水节要吃的东西,还包括罐罐肉、龙须饼、春笋和荠菜。后两者好理解,龙须饼形同寿眉,也许和雨水“接寿”之俗有关:就是女婿带两把缠红带的藤椅看望岳父母。但我怀疑也就是新婚回门当年送送,年年都送,谁家里放得下这许多藤椅?“罐罐肉”就便易得多,用砂锅炖猪脚、雪豆和海带,用红纸红绳封好妻子带回娘家即可。如是新女婿,岳父母还要回赠一把伞,意谓遮风避雨。

还有一种风俗叫拉保保,据说是四川广汉一带的老例。就是雨水这天,妈妈带着孩子在路边一早等候,第一个遇见的人就是“保保”,也就是干爹干妈。旧时熟人社会,遇见者多为邻里乡亲。我刚好是一路同行两个小姑娘的干妈。撑一把伞走在初春的细雨里,一手牵四岁的森森,十岁的山山则紧紧地吊在我胳膊上:干妈也是“保保”。“保保”除了源源不断地提供零食,还有一个重大作用就是精神娱乐。山山最喜欢让我读诗给她听。

关于雨水的诗句,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南宋末年刘辰翁的《减字木兰花》: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读来铿锵,山山听得迷了。我对她说:正月十五就是元宵,也就是上元节。理应有灯,而诗人偏说“无灯可看”,里面有个缘故。探茧,是说古代官家于正月制作面食,会在馅中放置写有不同官品的纸签,各人自取,以卜来年职位高低——其实也和“占稻色”的意思差不多。农人为占晴雨而卜,官家也有所求。立春探茧,雨水只见“铜驼故老”:此处用典荆棘铜驼。《晋书.索靖传》说:“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世便以此借指山河残破。南宋也和唐一样亡了国,刘为遗民,忍不住追忆旧时杭州上元节的热闹。可是杭州原也不是都城,北宋亡了才南迁的,所以还有一句诗叫“直把杭州作汴州”……

说了一大篇,也不知道她懂不懂。山山又叫起来:干妈,我想点灯。

我说:说点灯的词刚好还有一首,北宋朱敦儒的《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这是朱敦儒早年的作品。当时宋代尚未经靖康之耻,这首诗最为人称道的是两个意象,“春雨细如尘”和“美人慵翦上元灯”。心事如尘是个词,而春雨也如尘,心事则散乱如雨。词里的美人不太高兴,是因为喜欢的叔叔远在塞外,没人一起赏灯。

讲到这我逗她:我们山山是不是美人呢?小姑娘粉妆玉琢,却兀自笑着摇头跑开。本想再和她说虞集,也就只好罢了。而这难卜来年的大年初二,我们一行九人也各自怀着迷蒙的心情,扶老携幼地走在这春雨如尘的郊野。只顾向前行,没觉察天色已慢慢黑了。这时节,真该让山山提一盏风灯走在最前面,再在旷野中升起火来团团围坐。拉琴的拉琴,手机追剧的追剧,聊天的聊天,念诗的念诗,点灯的点灯,各得其所。

细雨火光中无论新年运气如何,也可以暂不理会了。如果这时父母打电话来问过年过得怎样,听见电话里的欢笑,约莫也就可以放心了。反正眼前样样都是跃动的春色,崭新的,明亮的,未知的。

春假将收。雨水就是创世的第一天。

猜你喜欢立春雨水农事 雨水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06-05农事 立春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06-01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鸭绿江(2021年17期)2021-11-11农事 雨水今日农业(2021年3期)2021-03-19农事 立春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立春摆饰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20年2期)2020-03-12雨水和记忆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二十四节气之立春·雨水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18年2期)2018-09-11诗词话立春学生天地(2017年6期)2017-05-17立春创新作文(小学版)(2017年4期)2017-05-17

推荐访问:立春 雨水 风日有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