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特色小镇发展路径探索——以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为例

时间:2023-09-04 10:10:16 来源:网友投稿

□曹爱美,孟庆莲

(1.中共郴州市委党校/郴州行政学院/郴州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2.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1)

截至2021 年底,全国已涌现出约1 600 个特色小镇,吸纳就业人数约440 万人。近几年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投资约3.5 万亿元,年缴纳税收约2 800 亿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在新时期新征程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要想突破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协同城乡发展进程,在巩固农村现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实现农村与城市同步调发展,就必须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摸索出适合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仅从概念上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特色小镇作为城乡协同发展实现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两者之间存在的直接关系并不明显。但从深层次的目标、导向来看,乡村振兴与特色小镇之间存在抽象政策空间与具象实践形式的强关联性。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充足的抽象政策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中国农村全面复兴从农业开始,从主要追求经济价值阶段,渐次进入追求生态环境价值、生活价值等多元价值新阶段[1]。这种深层发展规划与逻辑的调整,也代表着新时代、新环境下农村发展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有了更高、更全面的发展要求。如果还沿用脱贫攻坚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思维和模式,很难真正实现和达到乡村振兴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要求,因而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拓展出的抽象政策空间随之产生。

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作为当前融合都市圈经济以及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具体实践方式,要想在打造特色经济产业、独特地方文化、绿色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没有足够的基础性、政策性条件,是非常难以实现的。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农村全面发展思路与趋势,正好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抽象政策空间支持。

1.2 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具象实践形式

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空头口号”,而是要真切实现农村根本性的突破发展,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变长久以来农村在经济、文化、社会、组织等方面落后的现状。这种对农村发展根本性定位与规划的调整,如果没有具体实践和推动方式,就会变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从时间、空间维度来说是共时空的[2]。正是基于这种共性,从本质上来说,特色小镇的出现就是基于中国农村发展实情、需要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大胆摸索创新出来的一种乡村振兴具象实践模式。特色小镇正在推动实践的特色产业带动社会、文化、组织多维度共同发展模式,其内在的发展思路和逻辑正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关于实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延伸。从本质上而言,当前特色小镇已经从最初试点的单纯城乡经济发展探索模式,转型成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理念、规划在小型城镇化地域范围内的具体实践形式。

2.1 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交通区位与资源分布情况

栖凤渡镇是“全国重点镇”“湖南省卫生镇”“湖南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湖南省农业产业强镇”“湖南省文明单位”“郴州市十大美丽乡镇”“全市文明单位”。栖凤渡镇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地处苏仙区北部,东靠五里牌镇,南邻许家洞镇,西接桂阳县,北连永兴县,南距郴州市区22 km,北距永兴县城20 km,均在城区“半小时经济圈”内。境内107 国道横贯南北,京广铁路、京珠高速、资五路穿境而过。

2.2 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土地规划与发展情况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的相关要求,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为保证自身开发使用土地面积适中,将特色小镇规划用地与瓦灶村结合发展,既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实现了节约,又最大化发挥出了乡镇土地使用价值。

瓦灶村是栖凤渡鱼粉发源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示范园建设的主战场。2016 年瓦灶村引进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传承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粉制作技艺。近几年,瓦灶村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湖南省“四十年四十村·大美乡村”、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同心美丽乡村、市级文明村、“西河沿线”特色精品村。

近年来,瓦灶村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化合作模式,以栖凤渡鱼粉文化为核心,带动农户建设观光稻田、荷花鱼塘、葡萄园等乡村旅游项目,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土地流转合作社等,流转土地60 hm2,打造种植基地6 个。2021 年瓦灶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8 万元,农户年均增收4 000 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 816 元。

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作为较早设立的特色小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来了较好的集体经济收益和发展效果。随着自身发展模式经济收益和规模瓶颈的到来,以及《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湖南省支持省级特色产业小镇发展的政策意见(2019—2021 年)》《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最新特色小镇发展指导意见出台,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

3.1 发展规划思路科学性、长远性不足

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自规划设立起,在确立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也提出了能够与发展实际相符的创新思路,因此在特色小镇初期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产业发展成效较为明显。但如果从特色小镇长远发展视角来看,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在发展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较为明显。

首先,对特色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不足。郴州特色鱼粉作为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发展的主要品牌和产品,自身定位较为清晰,但对于鱼粉产业开发缺乏长远规划,尤其是凤楚鱼粉企业品牌进入全国市场发展后如何进一步扩产、融资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指导思路。这导致在最初的政策支持红利发展期过去之后,鱼粉产业和品牌虽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产品销售、宣传产生了一定的品牌和企业影响力,但后续鱼粉产业的规模和产业链条的继续扩大却因缺乏对于市场、资金的长远规划判断,没能继续获得更多来自外部市场资金和资源的投资。

其次,对产业带动其他事业发展的科学规划不足。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产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功能,带动小镇文化、生态、组织等多维度、多方向共同发展。要想实现这种多维度共同协调发展,就必须在最初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将产业发展与文化、生态、组织的联动发展明确写入特色小镇发展规划之中,在保证特色小镇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科学关注和带动其他小镇功能的建设与开发。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正是由于最初发展规划中对于产业发展与其他小镇功能发展的联动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使得当前小镇特色产业虽然一度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其他小镇功能的建设与发展不尽如人意。

3.2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性明显

较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比较健全的配套设施建设,是特色小镇以产业发展带动其他小镇功能发展以及填补都市经济圈空白功能的重要依托。如果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无法满足需求,特色小镇自身发展和功能的发挥也会受到明显限制。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保障特色小镇产业经济发展,在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设立之前,相关部门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对特色小镇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建设。这为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最初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发展规模和各项功能的提升,特色小镇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明显提高。尤其是与生态、旅游、休闲产业相关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部分老旧基层设施已经无法为特色小镇产业和基层功能提供基础性的功能支持,亟须通过重新投资加以完善和提升。

其次,配套设施建设有所欠缺。要想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组织多维度的协同发展,就必须为这些小镇功能提供配套性设施。就当前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情况而言,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方面没有多大问题,但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多维服务功能,尤其是为外来游客和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生态、卫生、医疗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性较为明显。这意味着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在进一步推动产业、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硬件短板”。

3.3 专业化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规划性不足

特色小镇的发展除需要基础性和配套性的“硬件”之外,对于专业化人才队伍的“软件”需求也是极高的。当前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发展不断深入,明显表现出了急于用人却无人可用的困境。

首先,专业化人才引进力度不足。就高等教育而言,当前专业人才市场的人才资源是较为丰富的,并非有需而无人。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之所以出现人才短缺,主要是因为未形成良好的人才引入和使用机制,未能在全国、全省、全市范围内树立重视专业人才的“招牌”,未能通过合理的薪资、待遇、发展、成长、培养规划等,把合适的专业化人才从外部引进来、留下来、用起来。

其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规划不完善。特色小镇发展不能光靠“外来人”帮忙。在故土文化的大环境之下,很难有超越“吾乡吾土”的情感存在。在这样的情感影响之下,如果能够从本土人员中培养、召回专业化人才,对于特色小镇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当前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对本土人员缺乏专业性、长期性的培养和召回规划,使得不少可能顺应乡村振兴大潮回到故乡发展的“乡贤”“学子”没能回到故乡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使得很多本土居民有想法建设家乡却苦于没有技能、方向而没有提供特色小镇发展的推力。

4.1 优化发展设计规划,突出“三色”融合发展

随着全国特色小镇发展热潮兴起,各地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减少同质化问题的出现,应突出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特点和特性,避免出现恶性竞争[3]。避免同质性恶性“内卷”竞争的关键就是做优、做强自身品牌和特色,优化发展设计规划,将自身发展从单核心的产业带动发展模式转变为多核心的综合发展模式,突出产业与旅游、生态的融合性发展。要想实现这种融合性的发展,就必须推动“三色”融合发展模式,将红色、绿色、特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到特色小镇全面发展中去,进一步挖掘出鱼粉特色、当地红色资源以及绿色生态资源的深度价值,加强“三色”之间的联动性发展。

4.2 持续精准投用资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要想继续打造属于自身的特色产业品牌,推动产业发展与旅游、生态发展相结合,保持自身核心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没有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继续更新优化特色小镇相关产业和功能发展需要的基础配套设施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当前特色小镇之间资金、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之下,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地居民生活需求,更能成为吸引资金投资、旅游游客的重要影响因素。继续投入更新完善特色小镇基础配套设施,不能再采用初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建设思路,要更换为精准定位硬性需求的思路,对那些极为紧迫而又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配套设施采取直接投入的方式加以建设,对于其他非重要设施和非关键性项目则应采取延迟和修补建设、完善为主的方式。

4.3 紧抓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与培养

特色小镇要想继续发展,保证产业、生态、组织、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没有人才这一关键资源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

首先,引进人才时要把视角放大。从全国、全省范围内去寻找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敢于用外来人才打破内部困境。通过合理的人才成长路径和薪资奖励机制,使引进的人才留下来,让专业化能力与技术带来的红利成为郴州市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发展的动力以及竞争力。

其次,培养本土人才。再好的高学历人才,也不一定能够解决特色小镇在乡土之间发展的“土问题”,本土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反而能够专治这些本土“疑难杂症”。因此必须制订科学、严谨的乡土人才培养机制,把本土居民中有理想、有能力、有追求、有干劲的人才挖掘和培养出来。通过专业化的技术、技能培训,把本土居民中的青壮劳力“武装”起来,发挥其能力谋求生计,也使其成为特色小镇产业、生态、组织、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猜你喜欢郴州市小镇特色安安静静小镇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2年9期)2022-09-30“CK小镇”的美好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熊的小镇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20年7期)2020-11-26小镇(外一篇)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中医的特色英语学习(上半月)(2019年9期)2019-10-10完美的特色党建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10期)2017-11-07郴州市:夯实基础,提升环境监察效能中国环境监察(2017年5期)2017-10-23“构”筑不一样的精彩——郴州市第三完全小学“同课异构”剪影湖南教育(2017年2期)2017-05-17关于郴州市山塘综合整治的几点思考湖南水利水电(2014年1期)2014-02-27

推荐访问:郴州市 小镇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