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26 15:00:1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2022年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围绕扎实“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市政协教科委联合民盟*市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于*年*月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实地考察了神木市职教中心、府谷县职业中专和绥德县职教中心等中职学校,并召开了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概况: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所(含*所民办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所、省级中职示范学校*所,正在建设省级高水平示范学校*所,*-*年全市省级教诊改学校达标*所,*-*年通过*省中职学校“双达标”评估验收学校*所, *年计划评估省级“双达标”学校*所,使我市具有招生资格的*所学校全部通过省级“双达标”验收。

(二)办学条件:以中职教育“双达标”、“高水平示范校”、“特色专业”和“校企合作示范校”等各类创建为载体,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各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针对性拓展适应需求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和普通高校职业教育本科单招专业技能考核需要,主干专业或重点专业校内实训室、车间、基地均达到*个以上,其它专业达到了*个以上。

(三)专业建设:全市中职学校开设加工制造、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医药卫生、信息技术、旅游服务、幼儿保育、会计等*个大类*个专业。其中省级精品专业*个、市级地方特色专业*个、“*+*”五年制专业*个。

(四)学生规模:*年全市执行*省职普*:*政策以来,全市中职招生规模突飞猛进,招生量呈倍数增长,十多年未招生的佳县、清涧、吴堡三县重启职教招生,目前全日制中职在校生*人,年均中职毕业生*余人,近五年中职毕业生通过单招高考升入本科院校*余人,就业率保持在*%以上。

(五)教师队伍:*所中职学校现有*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人。近三年,全市中职学校教师在全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项,在全省教学能手大赛中有*人获教学能手,培养市级教学能手*人,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工作跻身全省前列。

(六)经费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多亿元,迁建了府谷职中,正在兴建榆阳职中,计划迁建横山职中、神木职中。

(七)技能培训:全市中职学校面向返乡农民工、贫困家庭和有意向创业的城乡有关人群,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教育精准扶贫培训,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开辟了新通道,职业技能培训成为阻断代际贫困的有力抓手。

二、发展现状

(一)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不断加大。一是*年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二是从*年以来,市财政每年预算*万元,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县(市)区扎实落实职业学校不低于*元/年的生均公用经费,保证职业学校正常运转,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三是为解决中职规模扩招后教师严重短缺、特别是文化课教师不强、专业课教师不专的问题,将职业学校教师纳入市级培训范围,从现有师资中选拔基础较好、专业相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之成为骨干教师;
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工和技师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生产、服务一线实习,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
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我市*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职院由市政府主管,神木职院由神木市政府管办,*能源科技职院(民办)由省教育厅主管。*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体校由市体育局主管,*文投艺术职业学校由市教育局主管,其他学校由县(市)区教育部门主管。市政府积极支持办好现有*所高职学院,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地位,管好众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健全职业教育奖助学金制度,建立师资队伍共同培养机制,科学确定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校与专业,开展中高职协同育人,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三)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一是积极推进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我市中职学校主动对接市内外高职院校和优质企业,校企共建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以“双达标”和“高水平示范校”创建为契机,引进优质职教企业,采取订单培养、菜单教学,就业服务,强化内涵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职业素养、价值追求,实现从“就业导向”到“德技并重”的全面提升与转变,确保中职学校办学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二是坚持每年举办市级技能大赛,踊跃参与国省技能大赛,将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三是开展“*+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广泛深入开展校内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初步形成了“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神木、府谷职中实质性开展“*+X”考证工作,榆阳、靖边、横山等学校开展了“*+X”考评员培训。积极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加快推进订单班和冠名班等模式体系,按照企业需要的成熟技工要求培养“技术蓝领”。四是打通中高职贯通培养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职业技术学院、神木职业技术学院、*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与市内多数中职学校实行“*+*”办学,不断推动中高职院校专业协同、层次互补、教学管理融合,促进中高职高效有序的协同发展。

(四)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根据市域统筹,错位发展专业。全市优化县(市)区职教中心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传统长线专业和新型实用专业,初步形成了“北部神府煤化工类专业、中部榆横现代服务专业、西部定靖油气化工专业、南部现代农业专业、林果栽培与农产品营销专业为主”的县域专业格局,一批紧跟时代潮流、紧贴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需求,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深受学生喜爱,培养的电工、建筑人才、汽车*S店的维修技术人员、民办幼儿园教师、快递外卖以及各大餐饮酒店服务人员,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类型教育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年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很大,但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多,产业发展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各级有关部门对办好职业教育仍没有紧迫感和行动自觉。在政府履职、党政考核对教育的评价中,普通教育办的好坏是决定因素,职业学校甚至可以忽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并没有真正引起市县(市)区的重视,自上而下的重视程度呈逐级消减的趋势,对类型教育精神执行不力,落实*:*政策后劲不足。

(二)职业教育办学环境没有根本改观。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没有真正重视和尊重,也没有得到普通老百姓的真正认可,初中毕业生从心里依然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仍然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行业、企业、社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投入远远不够,校企深度合作的局面尚未形成。近三年来,我市中职学生规模稳步增长的背后,是职普比例的强制性调控的结果,但并不是家长和学生的自愿选择。

(三)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我市中职学校近几年生存发展基本依靠中省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市县两级从*年开始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校舍、实训基地、运动场地短缺,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挤占中职学校校舍问题严重。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比,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过差。市、县(市)区“教育附加费不低于*%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未能落实到位。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场地紧缺,多数学校运动场地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制约着中职教育发展。靖边、横山及南部县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任务十分艰巨。神木市职教中心、*市职教中心、横山区职教中心被迫迁校。神木职教中心还暂时寄居于神木高职学院,清涧职教中心占地仅*亩,横山职教中心长期与小学、初中、电大、进校等多所学校共用一个校园,绥德职教中心与多个教直单位共用一个校园。

(四)师资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职业学校师资力量整体质量不高,结构性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专业课教师尤为紧缺,“双师型”教师较少。县际教师待遇之间差异较大,民办中职学校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专业教师没有专门来源渠道,我市职业学校教师并不是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或工科类大学,而是在普通本科院校招聘,专业化程度与职业教育实际要求不相匹配。以绥德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截止目前短缺文化课教师*人,其中思政*人、语文*人、数学*人、英语*人、物理*人、生物*人、历史*人、地理*人。短缺专业课教师*人,其中幼儿保育*人、民族音乐与舞蹈*人、电子技术*人、机电技术*人、汽修*人。需要引进或临聘能工巧匠*人,其中剪纸能手*人、民歌手*人。

(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中职教育学历层次较低,部分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衔接不够紧密,校企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地方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依存度低。中职毕业生,不愿从事一线劳动,不愿干辛苦工作,不愿做基础性的技术活,毕业生一年内就业稳定率较低。而企业能给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就是一线工勤岗位,与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薪资期望值差距明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这对矛盾在职业生就业中普遍性存在,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高起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一是以***总书记来榆考察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强力落实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持续推进职普*:*政策。按照国家一再要求的大体相当(即*:*)和我省“十四五”期间继续执行*:*政策,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政策一以贯之,逐步实现大体相当,保障中职教育规模发展,落实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二是出台“*市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三教”改革,深化“课堂革命”,建立“岗课赛证”(岗:工作岗位,课:课程体系,赛:技能大赛,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综合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工匠。三是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健全多元办学格局,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只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都要一视同仁,予以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合作共建等方式,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四是深化教学方式变革。借鉴“双元制”等模式,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理实虚一体化的教学场景建设,深化教材教法和学业考核评价改革。建立智慧学习教学管理体系,探索“一人一课表”,实行个性化培养。五是建立健全专业群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瞄准我市产业链发展,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加强县域有需求、行业有地位、市内外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打造贴近产业实际发展需求的“专业群”,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开发新的课程和教材。进一步推进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形成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

(二)高质量推进校企间产教融合深度。一是开展专业对接企业、学校对接园区的双对接”活动。全面推动职业学校与园区及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工学交替实习及就业、工学一体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为企业代加工产品或与企业开展产品研发、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开展培训等方面合作。支持各职业学校在园区、企业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在学校建立教学工厂、产品研发中心或设计室,探索将企业生产线引进具有生产能力的职业学校,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二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建立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完善校企双制培育模式,开设订单式校企合作专班”,设立“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育模式,推行“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理念。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健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赛训一体的学徒培养模式。三是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同步规划产业布局与中等职业教育布局,依托不同区域的重点产业实际发展需要,建设产教融合型基地,构建全产业链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四链联动”。聚焦产业功能区急需领域开展“订制研发”,构建逆向技术创新链条。四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价机制。建立以产教融合技能水平、就业质量、服务贡献等为核心指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高度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质量评价机制。加强教育督导,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中职教育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建立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提升育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三)高要求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全面建设。畅通职业学校教师招录渠道,通过校园招聘、银龄计划、企业兼职等多种渠道,全面提升中职学校教师整体能力水平。一是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建议探索设立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周转池”,根据我市中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南北县区学生规模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编制。二是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建议改革公办职业学校教师招录办法,打破师范院校毕业生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界限,从工科类院校招录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非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从全国知名职教师资本科院校招聘紧缺的“双师型”教师;
落实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放宽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外聘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限制,建议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三是出台“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建议按照*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尽快启动实施市级“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解决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突出问题。

(四)高标准支持中职教育生态化发展。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坚持正确的质量观,把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坚持升学就业两条腿走路,大规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为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输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基础的合格生源,为企业输送具有基础专业技能的一般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提升“硬件”水平。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各类政策支持,不断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比例,使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在目前每年*元基础上逐步提高,县(市)区应严格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不低于*%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加强中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落实检查力度,深入各县(市)区检查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专款专用政策。三是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和职业介绍机构紧密结合,并利用劳务市场、人才招聘会和互联网等渠道及时向毕业生发送本地和异地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或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各种便利条件。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四是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教育“云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中职为主)综合信息公共服务版块,全面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职业学校基础信息数据库,推进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创新互联网+职业教育工作,实现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学校管理,提高学校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与科学化水平。五是夯实职教发展责任,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建立市、县(市)区职业教育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督促各部门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责任和任务。建议整合职业技能培训业务,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将县域内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和职业技能培训业务由县级职教中心承担。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优质资源,突出县(市)区特色,实行跨区域招生,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体,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整合教育、人社、农业农村、民政、工信、商贸、文旅、卫健等部门培训业务和经费,设立专门账户统筹管理,承担县域内各类培训工作,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壮大。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 我市 调研报告 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深入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