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道德经与企业文化(范文推荐)

时间:2022-07-23 12:10:1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道德经与企业文化(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2年道德经与企业文化(范文推荐)

道德经与企业文化

 【篇一:《道德经》与企业文化建设】

 《道德经》与企业文化建设

 沈香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州 262500)

 【摘要】传统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

 《道德经》作为道家文化的哲学基础,其哲学思想和统彻术曾在历

 上产生过许多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发展和建设期业文化的过程

 中,发掘汲取《道德经》之精华,具有有益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企业文化建设启示【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7355 (2012 )09-0184-01__

 很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沿袭西方企业文化理论,对中国

 五千年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视而不见,没有实现企业文化的中国化,

 没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特点、有效促进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企业文化。《道德经》作为道家文化的哲学基础,其哲学思想和

 统彻术曾在历上产生过许多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发展和建设期

 业文化的过程中,发掘汲取《道德经》之精华,具有有益的启迪意

 义。

 一. “自然 ”、“无为 ”——企业文化建设的合理性老子主张 “道法自

 然”这, 里的 “法”,是 “取法 ”的意思, “自然 ”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道 ”的这种自然性就是 “无为 ”。

 “无为 ”也就是 “无违 ”,即无违自然、因任自然而无所作为。处于 “自

 然”状态的生命必然具有 “无为 ”的品格。持有 “无为 ”的品格,才能通

 达“自然 ”的生命境界。

 “无为 ”的观念可以说是 “自然 ”一语的写状。

 “自然 ”和 “无为 ”这两个名词可以说是二而一的。在《老子》中,无

 为不是 “不为 ”,而是顺 “自然 ”而为。

 “自然 ”

 【篇二:浅谈《道德经》与企业管理者】

 题 目:浅谈《道德经》与企业管理

 姓 名:汪晨曦

 学 院:管理学院

 系:企业管理系

 学 号:17620082200786

 浅谈《道德经》与企业管理者

  内容摘要:《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 ,其清虚、无为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将相 ,如今《道德经》又被 广泛的应用到商业管理领域。其内部包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对 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很多企业家成功之 道都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

 家文化中的很多思想对企业管理者都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柔性管理、功成身退

 正文:
汤恩比曾说过: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

20 世纪是美国人

 的世纪;
而 21 世纪就是中国人的世纪。

 ”全世界都要向中国学习,

 向中国学什么呢?就是中国的先秦诸子的恢弘思想 ,而道家思想又是

 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伟大思想。

 今天,我们重温老子的道家思想,也不难从中得出企业管理者的管

 理之道来。

 自辜鸿铭把《道德经》翻译传播到西方,现在《道德经》全球印刷

 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如果除去《圣经》大量的免费赠送,《道

 德经》应该是世界上出售量最大的书籍了。现在西方对《道德经》

 推崇备至,德国人甚至普及到每个家庭至少拥有一本的地步。

 企业家治理企业就像君王治理国家一样,如果能合理运用《道德经》

 中的思想,那么治理企业将会变得从容、简单,这是不争的事实。

 道家的根本思想就是道,认为 “道生万物 ”、 “道法自然 ”,所以,相

 应的,道家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没有管

 理的管理方法。

 “无为 ”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是以圣人处无为

 之事,行不言之教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德无为而有以为 ”。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

 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

 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 “无为 ”,实

 行“无为而治 ”,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老子的 “无为 ”,并不是什

 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

 律的意思,即是一种无私心,无贪欲、忘我的利益他人。

 “无为 ”是

 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把 “无为 ”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

 就是说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

 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
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

 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 ”思想是道家学说的精髓,也是道家学说提供给我们的为人、

 处世、办企业,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一个基本原则。真正理解

 了“无为 ”思想,也就把握了道家思想的要领大旨。

 所以说,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学会采取 “无所作为 ”的态度来对待企业

 管理中的的事情,这就叫做顺其自然。虽未顺其自然,绝不是如某

 些人从自己的狭隘角度来认识的那样,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而是一

 种真正的积极态度,是对管理的升华。比如说跑,人类的欲壑难填,

 所以有那无穷的欲望,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坑害了别人,最后也损

 伤了自己,对谁都没有好处。这种行为就是不明智了。一个好的管

 理者如果能够做到控制住自己的自私与压抑,然后去顺应自然的规

 律来管理企业,这不仅不是消极,还是一种真正的大积极。因为要

 否定自己的欲望是最最难做的事情。管理者能够像大道那样,无为

 而治,不言而教,顺应自然的自然,使得员工能够各得其所,自得

 其乐,那

 么企业就自然而然能够治理好,这样的无为就是大有为。

 张瑞敏可以称得上中国成功企业家的典范了,有很多学者都曾经对

 海尔进行过研究,剖析其成功之道。比如:科学的 oec 管理模式,

 斜坡球体定律,领导素质及人力资源赛马机制, sst 市场链体系,休

 克鱼疗法等等。其实这一系列都只是表象,仔细分析张瑞敏,其实

 他是一位国学水平极高的企业家,特别是道家思想对海尔影响极大,

 其中《道德经》中 “的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张瑞敏的座右铭。

 张瑞敏曾讲过:
“所谓 ‘超级领导 ’,就是你的领导水平达到了能够让

 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然正常工作。

 ”这种思想正是体现了道家

 “无为而治 ”的思想。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企业家对高层管理者的充分授权,充分调他人之智,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以达到

 “太上不知有之 “的至高境界,这是一种 “无为 ”的真正智慧型企业家

 的表现。

 理解老子 “无为 ”的管理伦理,还必须把握住老子对 “不争 ”的含义。

 与老子对 “无为 ”的理解一样, “不争 ”并不是真正的不争,而是一种

 “不争 ”之“争”;
或者可以用同样的话语来表达, “不争 ”是形式, “争”

 是实质, “不争 ”是为了更好 “争 ”。

 不争 ”指的是为个人私利,而 “争 ”指的是为了公益或者说是贡献。老

 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老子》第八章 )这里老子

 用水作比喻,来表达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的关系。水善利万

 物是水对万物的一种贡献,是水的努力的结果。从水利万物的出发

 点来看,可以说水不争;
从水利万物的结果看,证明了水的贡献,

 是“争”。从 “不争 ”的形式带来 “争 ”的实质后果,这是管理者的一种

 最高的意境。事实上,现代西方的许多管理原理、观念、方法以及

 手段很多都是来源于道家文化的 “不争 ”之“争”。

 “现代管理之父 ”泰

 罗提出的管理观念革命 —— 劳资双方必须变相互指责、怀疑、对抗

 转变为互相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即是道家 “不争之

 争”的典型运用。

 “不争 ”指的是待机而发,不是为了争而争。老子一语道破天机:
“夫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老子》第三十二章 )这是管理伦理

 之上乘精义 —— 管理者必须明确什么时候应该争,什么时候不应该

 争;
什么事情该争,什么事情不该争。唯此,才能做到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水

 的特点在于温柔,可以说是天下的最最柔软的东西了,滋润万物而

 不与物相争。虽说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但水往低处流却也

 恰恰体现了水的谦虚美德。这样的特点与大道基本上是相似的。因

 为大道无形,无法认识,而水的特点正好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大道的相似原理。

  两千多年来 ,老子提出的 “上善若水 ”的思想 ,对中国历代统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1 世纪的今天 ,用现代领导学的观点来审视和考察老子 提出的思想 ,我们不难看出先哲的思想包含了现代领导学所倡导的领

 导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为今天的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其中女性的柔性管理的思想正是典型的体现。水给人的启示是:忍

 让、顺应、融能、迂回,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强求,有路就走,

 无路不争。

 “女性管理 ”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在研究人们

 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

 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转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它是

 一种更加深沉、更加高级的管理,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的管理。

  俗话说 :女人是水做成的。女管理者身上更多的具有了 “水 ”的特质。老子的 “上善若水 ”思想更启示了我们 ,女性管理 ,应该具有像水一样的 美德,心地深沉善良 ,交往谦和柔韧 ,说话诚信有节 ,处事干练不拖泥。

 为什么老子会有这样的思想呢 ? 我们知道 ,传统观念大都认为刚强可

 以战胜柔弱 ,柔弱总会受到欺侮挨打而招致落后。因此 ,社会倡导一种

 竞争的观念 ,到处都呈现着强强对峙 ,互不相让的气势。老子却认

 为: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枯槁。故坚

 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 ,柔弱

 处上。

 ”在这里,老子主张贵柔、处弱 ,这是他从对人生和自然界的认

 知,说明某些情况和场合下 ,柔弱战胜刚强的观点。当然 ,我们不可片面

 地理解为就是要懦懦弱弱 ,甘为弱者 ,甘拜下风。老子的用意是告诉女

 性管理者 ,应有良好的道德品格修养 ,在管理工作中 ,做到柔顺谦和 ,行

 不言之教。哲理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 ,无论是柔弱还是刚强 ,事

 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发挥主导作用 ,刚强者会逐渐丧失生机 ,柔弱

 者也会充满活力和希望。女性管理者更应该根据自身的性别特点 ,把

 握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 ,在管理工作中 “上善若水 ”以,

 柔克刚。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

 “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对待问题、或是管理一个组织时,要善于

 治理,以柔克刚,滴水穿石,以诚相待,不立苛政。解决不了的问

 题,不要急于用严刑苛法去镇压,而要用水的以柔克刚来治理,自

 然会有个圆满的解决。管理企业的时候,也要像水一样,企业家不

 应该去干涉员工过多,而是要让员工的本身得其天然,在采取任何

 措施的时候自然要把握时机,就像水一样留下就湿,一旦有了通路,

 便会毫不犹豫地一往无前。水如大道,治理企业应当如水。在诸多

 企业中,松下公司强调 “以人为重心 ”的柔性管理的做法极为典型。

 松下尊重职工,处处考虑职工利益,还给予职工工作的欢乐和精神

 上的安定感,与职工同甘共苦。

 1930 年初,世界经济不景气,日本

 经济大混乱,绝大多数厂家都裁员,降低工资,减产自保,百姓失

 业严重,生活毫无保障。松下公司也受到了极大伤害,销售额锐减,

 商品积压如山,资金周转不灵。这时,有的管理人员提出要裁员,

 缩小业务规模。这时,因病在家休养的松下幸之助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毅然决定采取与其他厂家完全不同的做法:工人一个不减,生

 产实行半日制,工资按全天支付。与此同时,他要求全体员工利用

 闲暇时间去推销库存商品。松下公司的这一做法获得了全体员工的一致拥护,大家千方百计地推销商品,只用了不到 3 个月的时间就

 把积压商品推销一空,使松下公司顺利渡过了难关。在松下的经营

 史上,曾有几次危机,但松下幸之助在困难中依然坚守信念,不忘

 民众的经营思想,使公司的凝聚力和抵御困难的能力大大增强,每

 次危机都在全体员工的奋力拼搏、共同努力下安全度过,松下幸之

 助也赢得了员工们的一致称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这些话从生活中的道理讲起的。容器里的水快装满时,就要赶紧停止加水;
弓弦快拉

 满时,就不能再拉;
刀剑磨得非常锋利时,却很容易破损;
金银财

 宝因为难得所以很多人都想要得到,但从古至今却从没有一个人能

 够把满堂的金玉保存下来。

 富贵是很多管理者想要得到的,然而财富和贵势毕竟只是少数,而

 追求者却多不胜数。也就是说,天下的人都在觊觎着这诱人的财富

 和贵势,稍有不慎,这财富和权势便会被人抢走而落入他人之手。

 但如果身怀富贵,但却谦恭卑下,丝毫不显得有什么富贵的样子,

 并在功成名就之后,不自骄自满,反而更谦虚卑下,不居功自傲,

 才可以富贵长保。所以,当一个领导者功业已成,名利也得到了,

 那还不退下去等什么呢?名利无法真正永久的保住,但若能做到功

 成名遂身退,也就可以长保富贵而不失了。

 人们都爱富贵或者名利,但就是无法真正永久的保住,所以《道德

 经》交给了我们一条根本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功成名就而身退。做

 到了这一点,也就可以长保富贵而不失了。

 比尔盖茨这个曾经的世

 界首富于 2008 年 7 月 1 日正式离开微软公司。

 “这对我来说是个很

 艰难的决定。

 ”比尔盖茨说。但尽管如此,他还是跨出了这一步。早

 在 2006 年 6 月,他就宣布从今年 7 月开始,不再负责公司的日常管

 理。6 月 3 日,盖茨最后一次以微软全职员工的身份发表演讲。盖茨

 表示,退休后将把 20% 的时间用在微软项目上, 80% 的时间从事慈

 善事业。盖茨这样预想隐退后的生活:
“将来某一天,也许我会想到:

 也许因为我的存在,基金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也许将是比尔盖茨

 第二次改变世界的旅程。虽然比尔盖茨已经功成身退,但他并没有

 从此停止自己为人类奉献和服务的脚步,之前,他在 it 领域为人类

 做出了

 革命性的贡献,现在他和他的妻子将共同致力于慈善事业,以前我

 们可以说,比尔赚钱,比尔夫人花钱(指的是慈善事业),而现在

 开始两人将共同花钱,比尔决定将自己个人的所有资产共计 580 亿

 美元捐献给慈善事业。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道满足不会受辱,知道适止

 不会危殆,这样才能得以长久。

 这些钱是比尔一生的心血,也是他一生的财富,是他智慧的结晶,

 可他,就这样坦然的放弃,不是挥霍而是用在了有意义的地方,他

 的名字将永远刻在人们心中,不是因为他的财富而是因为他的无私

 和爱心。真的,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至少现在我们中没有一

 个可以做到,这也正是盖茨的过人之处。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没有自

 骄自满,反而谦虚卑下,这就叫做 “身退 ”。

 除此以外,《道德经》还有很多别的思想对于管理者来说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是值得企业管理者认真研究及学习的经典著作。

 主要参考文献:

 《道德经》、《天下大道:道德经中的哲学与智慧》、《老子》

 【篇三:道德经与人力资源管理】

 刍议《道德经》与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从《道德经》的 “道”及 “无为而治 ”思想出发,结合现代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简单阐述了现代企业应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工作。

 相信只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探索出切

 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之道,一定能够保持企业竞争力,达到长久的管

 理之效。

 关键词:《道德经》;
人力资源管理;
道;
无为

 引言

 尼采曾说: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

 桶,唾手可得。

 ”作为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之作的《道德经》,以其

 自然无为之说,解释了天地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并

 告诉人们如何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对待自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就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局势下,道德经的管理

 之道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说,道德经的管理精髓将为人力资源

 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血液。《道德经》以其丰富的内

 蕴和高度凝炼的哲理性,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 “道”与“无为 ”

 的管理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力资源管理之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道 ”是《道德

 经》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其重要

 的借鉴意义。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采用不同的管理形式,科学合理的对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进行运用,使之能够满足组织当前及其未来

 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人员发展的最大化,使得人

 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

 “兵无常形,水无常势。

 ”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西方近现代管理学家对人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从经济

 人、社会人一直发展到复杂人的层面。因此,根据《道德经》里面

 所阐述的 “道”的思想精髓,我们就能够发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将自

 己融入到整体中去,就会发挥无限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这

 中间的媒介,就是组织与个人的桥梁,只有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

 好了,组织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企

 业应正确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

 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在学习、发展的同时总结适合自身企业的发

 展规律,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跟上

 时代的步伐,更长久的发展。

 1.1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这句话来自《道德经》第十四章,其意是说在管理过程中,如果能

 够秉持上古之道,就可以把握现代发展中的所有。在现代企业人力

 资源管理中,我们要遵循的也是 “道 ”,这里的 “道”不是侧重自然规

 律的客观性,而是 “道”是怎样形成和管理自然万物的运转的,立场

 不是被管理者而是管理者。在拥有规律的情况下,还要具备基本的各种要素,构建起基本的平台,然后由人去竞争,在适者生存的条

 件下,寻觅出适合企业发展的 “道 ”。第三十五章中说道: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冲而用

 之,久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四章)都是说道虽不起眼,空

 虚无形,但实际却奇大无比,用起来受益无穷。在经济发展愈来愈

 快的今天,竞争也在加剧,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

 寻找一条切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之道。

 1.2 致虚极,守静笃

 在第十六章里面讲到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

 殆。

 ”其意思就是做到公义坦荡,则为完全人。完全人,就会与天同。

 与天同,就归入道了。一旦归入了道,便可以长久了,即便肉身消

 失,其实际也是平安无恙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果能寻找

 到适合企业发展的 “道”,那么便不愁企业不会长久了。

 “取天下常以

 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八章)老子还说:
“善

 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 ,不怒;
善胜敌者 ,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八章)

 以上所讲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不与人争的高尚品德。这里的不争

 并非真的不争,而是借用对方的力量与之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也就是指用人的本事。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用人的本事,才能使企

 业长久发展。

 1.3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这句话出自第二十一章,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形态处于最高点的时候,

 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彻底顺从道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

 海。

 ”(第三十二章)如果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导员工向企业靠

 齐,与企业成立统一战线,使员工忠诚企业,有良好的责任意识,

 那就是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并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要使员工都顺

 从自己的意思,就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发展员工,使

 员工看到希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六十四章)这也是企业留人的最巧妙

 之处。

 1.4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道德经》第九章说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

 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其意是说与其抓在手里自满自溢,不如放开手罢了,即使

 是千锤百炼的锋芒也是长不了的,纵然金玉满堂,如果娇纵,也是

 守不了多久的,还会自取灾祸,因此,还是遵循自然规律,大功成

 了便遵循上古之道,及时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悄然隐去。那在这个

 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悄然隐去呢?

 一个人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

 我,才能在思想上提升自我,这样才能够做到 ”功成身退 “。江**

 在亚太经合组织《提高人力资源能力》大会上指出:
“构筑终身教育

 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那么在现代企业中,加快构建学习型组织,

 提升员工思想素质便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那企业该如何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呢?

 一、改变观念,提升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

 管理中明确要求 “以人为本 ”,其实质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而学习型组织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提出了 “以工作育人 ”的新

 观念。这就要求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工作成为一种文化,

 改变员工对工作本身的认识,使员工快乐学习、快乐工作。这无疑

 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以及对组织的满意度。

 二、学以致用,人尽其才。在学习过程中,企业应搭建好学习结果

 的应用平台,要让员工有发挥的舞台,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适合

 自己的位置,同时企业还应以此检验员工的学习效果,帮助员工发

 现并解决问题,在不断实践中得到提高,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三、知人善任,激励向上。俗话说 “术业有专攻 ”,一个人的能力大

 小、水平高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被发掘,企业应该充分发挥

 组织成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员工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更好的实

 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企业要有 “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胆略和气魄,

 在了解员工的前提下,大胆提拔优秀员工,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能

 力。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想要被人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

 建立健全学用结合的激励机制就成了员工主动向上的动力,也是增

 强归属感和责任感的良好方式。

 2 人力资源管理之 “无为 ”

 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为无为,则无不

 治。

 ”(第二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绰然而善谋。

 ”(第七十三张)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二章)其

 意也就是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原则做事。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会越来越趋向于人本管理,也就是说在人力资

 源管理过程中,企业会越来越重视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会把人作

 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的同时,充分考虑员

 工自身的成长和价值,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

 率,更好的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贡献。这也是《道德经》中 “无为而

 治 ”思想的重要表现。德鲁克曾指出:
“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管理成为

 不必要。

 ”其意也说明要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之下,使 “无为而治发挥

 它的重要作用。在今天,《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正被许多专家学

 者发掘,并逐步渗透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运用中。

 2.1 统一认识,同甘共苦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第六十七章) 中国人世代传承的美德中就提到 “慈”和“俭 ”。慈,

 就是说要以 “慈”治人,也是宽容和忍让之意,就是说企业人力资源

 管理者要以 “慈”为怀,真正从内心关心、爱护员工,使员工能够感

 受到 “温馨管理 ”或“柔性管理 ”。现在许多中小型企业都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更好地为员工服务,因此在不断地竞争之下,员工流失

 率就会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员工没有与企业同甘共苦的责任意识,

 因此也就不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为企业服务,由此也造成企业人

 力成本的增加。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章中讲到:
“治大国,若烹

 小鲜 ”表明企业管理者要懂得爱惜员工,以德服人,这样就不会互相

 伤害,才能够不断发展,同时,管理者还应善于发现员工的潜能、

 专长,爱惜人才,这样才会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创造性,

 使其积极努力的工作。

 “俭”就是勤俭节约, “俭,故能广 ”就是说如

 果一个企业能够做到开源节流,勤俭节约,那么就会有一个长久的未来。因此,企业应该发扬企业文化,引导员工认同本企业文化,

 使之深入人心,能与企业形成统一战线。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先生曾

 说在中国经营企业应 “顺潮流而动,略有超前,快半步 ”就是一个很

 好的例证。

 在一份针对世界 500 强胜于其他公司的原因调查报告中讲到,这些

 公司之所以能够胜出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

 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才保持百年不衰,长久发展。那企业该如

 何更好的建立优秀企业文化呢?

 2.1.1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基础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注重 “人本管理 ”,而老子所提出的管理之

 “道 ”恰恰就是 “人本管理 ”的最好阐述。企业文化以一种 “无形规则 ”

 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能够激发员工自觉和企业站在统一战线上,

 引导员工自发的为企业服务,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这两者就像

 鱼和水一样,相互依存的。因此,要形成良好企业文化就必须真正

 做到 “以人为本 ”。

 成立于 1812 年的美国花旗银行,历经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已成

 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金融集团。它的成功与创业

 初始就确立了 “以人为本 ”的战略是分不开的。

 惠普文化也常被人称

 为“hp way”(惠普之道)。即相信、尊重员工,并把尊重员工被放

 在了首要位置。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深

 入人心,使员工尽忠尽责,忠诚企业,还能够创造丰厚的利润,为

 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2.1.2 企业愿景是企业文化的内核

 《道德经》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

 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

 去。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

 企业 “共同的愿景 ”,意思是说一个企业必须要树立一个与员工相同

 的目标,并引导员工一起为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以此产生

 高度的凝聚力。因此,如果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长久

 的发展,要参与市场的角逐而不被淘汰,就必须建立一个自上而下

 的统一目标。因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会使企

 业员工凝聚成一个整体,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发挥最大的力量,并

 且能够使员工自觉的遵守企业的各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共同为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

 2.2 以柔克刚,完善制度

 《道德经》中, “以柔克刚 ”的思想在多处得到体现,如 “人之生也柔

 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第( 七十六章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

 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二十八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

 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在这些地方都充分体现出了 “以柔克刚 ”

 的“术”。

 “天下之至柔,驰聘于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意思

 就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从以上我们

 可以看出,老子所要阐述的柔弱并不是指某一种实力,而是指做事

 的一种态度,是无形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国是后来者,因

 此在管理过程中容易照搬国外的企业制度,没有充分结合企业自身

 的发展特点,导致

 

推荐访问:道德经与企业文化 道德经 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