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14篇

时间:2023-10-12 12:40:14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一、基本情况**村地处洋河镇区南部,全村19个村民小组。村有党员97人,13个党小组。全村面积7300亩,耕地6400亩,人均耕地1.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14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14篇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1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洋河镇区南部,全村19个村民小组。村有党员97人,13个党小组。全村面积7300亩,耕地6400亩,人均耕地1.3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外出务工近千人,20**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7200元左右。属区定经济薄弱村。

二、发展现状分析

现有基础

1、发展优势

一:农业基础比较好

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每户耕地5亩多,耕地土质好,水利沟渠基本畅通,发展高效农业有基础。

二:养殖前景比较好

土地资源丰富,农户储存小麦和玉米比较多,给养殖提供了便利。全村现有养鸡、养羊、养猪、养牛专业户8家,养殖规模都不大,经济效益不是太好,需要引导和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三:高效农业有一定规模

目前已流转土地400多亩,种植50亩大蒜专业户1家,种植350亩粮食专业户1家。

2、不足之处

一:为民服务能力较弱

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配套不全,没有村民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弱化。

二:交通和水利设施比较落后

村庄内部道路未达到庄庄通,高标准农田不到一半,有些路段和桥梁破损比较严重,部分排涝沟渠破损形成堵塞,影响农业生产。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全村93%的耕地面积仍然是传统模式的小麦和玉米种植,产量效益不高。工业方面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个家具加工厂,规模不大,工人素质不高,机械设备陈旧。三产服务业零星敲打,仅有几家路边小超市,几家出售洋河小酒厂的散酒。

三、发展思路

洋河镇是中国闻名酒都,是宿迁市经济重镇,围绕洋河镇酒都重镇、生态旅游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中兴村将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项目经济。

一是打造洋河镇区南部特色乡村示范点,围绕村庄、道路、桥梁、沟渠、绿化等开展环境整治,美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组规范管理水平。

二是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在洋河全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规模养殖畜禽,引进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实行"网上直销",打造苏北传统农业特色幸福乡村。

四、具体举措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洋河新区"十三五"规划,对现有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加强土地流转,为专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种养殖创造条件;统筹规划村庄布局,争取整理土地800亩,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承包土地,进行专业化种植、养殖,发展规模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

2、改善发展环境

大力解决中兴村到镇区的交通建设问题,积极向新区和镇汇报协调,利用新一轮村居布局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农村道路建设补助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桥铺路、维修沟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发展环境,积极邀请企业落户中兴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禽绿色食品"网上直销"企业、木材加工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强化村民的教育培训

一是重点抓好农业新技术培训工作。组织种养殖技术人员进农户、到田头,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新方法,让一部分想致富的能人先行先试,推广蔬菜大棚种植和畜禽规模养殖,而后再带动影响一批人。

二是是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开展农村社会学习型活动,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定期读书交流和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更新村民观念,使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多样化,农技培训讲坛常态化。

4、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

针对在家老党员多的实际,实行老党员公开承诺制,发挥老党员觉悟高的特点,做好政策宣传、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和疏导、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村支两委结合村实际,制定长远发展方案,以发展高效农业为契机,整合集体资产资源,积极发展集体牵头、村民广泛参与的发展项目,推进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既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更要千方百计引导外出创业成功的村民,回村投资创业。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2

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黑水县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先后深入沙石多乡昌德村等20余个村及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县境内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县总人口5.8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农业人口达5万人。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黑水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减少28.9%;预计完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粮食预计总产15207吨,比计划减少783吨。由于地震影响比上年均有所减少,但从长远看我县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黑水县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黑水县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又以旱灾最为严重,春旱、夏旱、伏旱时常交替发生。全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完成5000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通过大力实施交通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55条496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坏影响,造成部分农村机耕道通畅能力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

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

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牧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黑水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牧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乡昌德村共有农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纯收入1805元,在州_办的倾力帮扶下,该村实施以“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厨,建太阳能、建院坝、建垃圾处理点”为内容的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60亩、大黄22亩、木香100亩、试种秦艽0.5亩、柴胡2亩、早实核桃60亩;此外,积极争取资金5万余元修建村活动室,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四美沟村的大白菜、红岩乡的洋葱已经在成都、南充等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全县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的结构调整普遍局限于规模扩大,品种更新,布局调整等水平和层次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新品种缺乏新的种植技术,尤其是在产品包装、运输上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灵,曾经出现过农民等莲花白、洋葱价格最后遭遇滞销的情况。

二、对加快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__年农村工作目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752万元,年递增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万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黑水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0.2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2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1.5万亩、优质青稞2万亩、优质玉米1万亩、优质豆类2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2万亩、优质荞麦1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8.5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100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牧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损耕地、受损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尽快恢复高产稳产农田,黑水将恢复改造受损土地1500亩。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永久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在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完成村内损毁道路、机耕道、牧道、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加强通信干线网和移动基站的恢复重建,优先做好农村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网络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完善处置预案,增强灾害处置能力和农牧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县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3

一、苏州镇的基本情况

苏州镇位于敦煌市西郊,东有沙州镇,西有青海石油管理基地,南有敦齐公路开发区,北有黄曲乡。敦煌市主干道阳关路东西交叉,新城区古城路南北贯通,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镇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万亩。现辖齐家桥、高太保、魏家桥、苏州寺、板桥、武威寺、贺州堡、孟家桥、杨家堡、姚家沟等10个行政村,5783户,21000人。XX年,全镇社会总产值预计达到4.2亿元,农业总产值3.09亿元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探索城郊农业发展模式,核心是以负责任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措施,积极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城郊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一是在跳出农业、抓农业方面,虽然已经确立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但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规划的研究并不全面,仍然存在协调性不强、统筹规划不足的问题。受发展空间、思路、投入能力等诸多条件限制。,大规模、高质量的发展还停留在追求单位产出和单位效益的层面,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和流通手段来提高产出效益的实用方法不多。由于受到基地、规模、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化发展不够均衡。农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加工,跳出苏州,整合全市力量,汇集全市资源自用,没有大的进步。第二,在提高组织化程度方面,虽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对如何组织农民、如何发挥合作组织作用的研究还不到位,还存在专业化程度低、支持力度小等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如何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加强合作意识,有效克服小家庭和小户独力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面对市场、进入市场、控制市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走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是当前的推动。“三农”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在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方面,虽然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但对如何加强管理、如何调动基层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的研究仍不深入,仍存在基础工作薄弱、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面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大多数基层干部仍然停留在现有的心态和工作模式上。在组织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一些农村干部仍处于等待思想、发呆的状态,思想观念亟待转变,促进发展和谐的能力亟待提高。第四,在建立和完善新农村管理体制方面,虽然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新管理体制的配套性、长效性和激励性的研究还不全面,还存在体制不完善、机制不活跃等问题。

三、关于加快城郊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发展目标,走郊区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郊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休闲、生态、观光、观光农业、名优农产品积极开展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种相关招商活动,以有限的资源做好精细农业。

2、充分利用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蔬菜、畜禽等副食品,振兴第三产业,形成城乡新型产业结构和城郊农村经济体系。

3、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我们应该引导农民向城市聚集,以“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为目标,借鉴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治村庄面貌,以城带村,以城带村,实现城郊农村城镇化和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二)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农村品牌效应

1、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种植结构上创造特色。随着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扩大。发展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花卉农业和农业度假区已成为发展城郊经济的捷径。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特色农业。

2、坚持在发展中有特色,在特色中有差异,在差异中创造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特色餐饮等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促进城郊特色农业发展。以产业化的方式推进城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把农业作为产业和项目,实现企业经营、产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3)加快我市郊区经济发展的一些做法

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镇不断总结提炼,在发展城→←郊经济中形成了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思路。按照“科学布局、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彰显魅力”的总体思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齐家桥、魏家桥、板桥等郊区村庄发展以居住、商业、娱乐、餐饮为主的商业服务,促进城郊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齐家桥村一组开发建设高标准的酒店式公寓及配套设施,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提供优良的居住环境,规划建设外来人口居住服务区和劳动力市场。二是依托当河海关线和湿地公园优势,在齐家桥村和高太保村发展以农家客栈、农家餐饮和采摘园为重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区。三是依托北外环和东格铁路过境,依托铁路货运码头建设,大力发展以专业市场、矿产流通和物流中心为重点的仓储物流配送区。四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开辟城镇“四纵四横”交通网络,构建“四纵四横”产业框架。

第一、一些建议

一是加大全市农业资源的科学整合利用。通过优化全市农业生产力布局,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体系和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全面整合全市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力量,建立产业联动机制,建立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全市形成了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农业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制定全市新农村人才建设规划。通过实施提高新型农民素质战略和城市人才服务农村战略,加快城市农村实用人才、涉农专业人才和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建设,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品牌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4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用心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20**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20**年到达4881元,同比增长15.7%,个性是20**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结构调整问题。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应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潜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构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构成必须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

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潜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状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20**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以上,个性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20**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此刻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1.1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1.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群众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群众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必须范围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群众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状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群众的凝聚力愈加弱化,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必须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到达54820万元,实际加工潜力到达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到达3.7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16.5万亩,产鲜花16.5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1.15亿元,户均收入3.8万元,企业缴纳税金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潜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必须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

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构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构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必须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

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此刻产前对市场的预测潜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5

一、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2014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18、6万亩,产值突破9、3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2)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3)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营绿”、“碧缘”、“乾绿”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4)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3)培树“广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各乡镇(办事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业务的是乡镇财政所长,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执行的业务处理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与农经部门的业务处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别,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农经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很难落到实处。从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街民主理财小组难以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额开支没有履行民主议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于村街财务审批手续把关不严,收入不及时入帐。村委会开支严重铺张浪费,个别部门违规向村街收费等现象。在今后“三资”管理中,一是要继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切实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实行民主理财。

4、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资管理工作体制不顺,人员短缺。二是由于村街干部基于村街稳定因素考虑,对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本着后人不理前帐的态度,对清理核实和履行民主监督程序心存疑虑,对应收款不积极清收,应付款不主动偿还,对无偿或低偿使用村街资产的情况也采取回避的态度;此外,区城区周边村街出租资产的数量较多,情况复杂,资产清理起来比较困难,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体资产又很少,因此村街对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街开展此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导工作开展,通过反思已建立机制村街的经验做法,推动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关措施,力争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5、农村经济审计处于“真空”状态。我区没有开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具体原因是:一是农经管理体制不顺。我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全部由乡镇(办事处)财政所代管,农业部门的相关经济政策及报帐制度不能在乡镇(办事处)财政所代管的村街帐务中得到较好的落实,造成开展审计监督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审计力量薄弱。我区农经人员少,县乡两级农经管理人员只有3人取得审计证,审计力量与任务相差悬殊,致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存在的困难依然是农经管理体制不顺和审计人员缺乏。建议区政府充实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6

7月13日,**大学精仪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赶赴河北南马庄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调查工作,此行,我们带去了33个贫困小学生的学费,共计3036元,余件衣物及三台电脑,还有在南马庄当地进行健康和法律宣传的宣传册200余册。在那里,我们对当地的学校和贫困学生进行捐助,帮助这些家庭缓解经济压力,同时我们进行了当地农村经济和教育问题的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实践小组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合并学校的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走访了南马庄乡所有村落,当地有一条国道,国道附近的几个村交通还算比较方便,孩子上学也可以到就近的几所小学,但当我们来到处在山里的桦木沟村时调查发现,该村竟然没有一所学校,我们采访了该村的村支书,他告诉我们,桦木沟村本来是有两所小学的,一个在上庄,一个在下庄,孩子们上学都可以就近,而自从几年前县里下了合并学校的通知后,这两所小学都被取消了,这个村的孩子上学只能去离这5~6里地的谢台小学,桦木沟村到谢台村全是山路,孩子们每天上学都要家长陪同步行去,我们亲自走了一趟,这一趟山路下山都要一个小时,还是我们走得比较快的情况下,每位家长每天接送孩子往返就要四个来回,这极大地占用了家长们的劳动时间。

而在离乡政府最远的桑树堰村,情况比这还要糟糕,桑树堰在离乡政府十几里地的大山上,该村没有小学,孩子如果要上学,只能到十几里地外的小关城村,同样只能走山路,所以村子里有孩子的家庭都搬到了其它村子或县城里,该村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该村未来很有可能面临消失的窘境。

若果说这些小学校是通过合并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教育规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话,我们还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接下来的调查发现的问题就让我们很难接受了。

南马庄乡仅有一所中学——马庄中学,当地的孩子小学毕业后都要在这里念初中,而从今年开始,这所中学不再招收初一学生,原因同样是学校合并,当地的小学毕业生如果要上学的话就要去北城乡的一所中学或是县城的新源中学,这些学生在那里只能住宿,无疑又曾大了日常开销,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又添上了沉重的负担。我们在入户调查时了解到,一个初中生的每年学杂费是720元,再加上吃住的费用,一些条件还可以的教庭都吃不消,更别说那些占当地人口多数贫困的家庭了,而这些孩子所面对的只有残酷的事实——辍学。

采访回来,我们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个稚嫩的脸庞,本来应该坐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这些孩子却要过早的离开那里,去面对艰苦的生活,他们面对的却是我们不能承受之重。当地教育部门想提高办学质量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提高办学质量和让所有孩子都上学,孰轻孰重?我想任何教育主管部门是绝对不能以牺牲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为前提的。教育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办的事业,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又怎么可能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所以我们认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对此项决定慎重考虑,应该多听取学生家长意见,结合当地实情,有针对性地所制定方案,当地中学应尽可能保留。其次,当地政府应该尽快集资,将当地一些偏僻山村的路修建起来,解决当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这才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步!

二、“一费制”的问题

按照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的要求,自秋季开始,在贫困地区中心小学试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具体做法是:在严格核定课本费和杂费的基础上,中和考虑两项费用制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只向学生收取一次费用,不再收取任何其它费用。该举措是中央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教育收费,更好的治理乱收费现象而出台的。据了解,全国人大已作出决定,今年下半年开始,全国贫困地区普遍推广一费制,并计划在某些特定地区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制。

我们这次来到南马庄乡,我们资助的每个学生捐助92元。我们调查时看到他们这学期所交的费用单据上写着92+38+50=180元。92元为一学期学费,38元为杂费,50元为微机费,也就是说我们的资助解决了他们的学费,而剩下的由他们自己承担。杂费38元还是可以接受的,那剩下的50元微机费又怎么解释,而我们在来之前的准备过程中,当地校长也没有和我们提到过这件事。我们在调查中得知,微机课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开设,每周两次课,上课时多是练习打字。我个人认为,当地学校提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初衷是好的,可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孩子们连学费都交不起,这50元的微机费更让他们难以接受,而且购进10多台电脑的费用,足可以好好改善一下学校的设施,有的孩子连坐的凳子都要从家里带过去,这种情况下,开设微机课实在是不能让人理解的。再有,此类课程如果真非开不可,那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开设也是不晚的,每年为这门课程交100元,大概能抵上一学期的学杂费了。而和当地老师及校长的谈话中,他们说这门课完全是自愿的,之后询问孩子家长时,他们却并不知道是自愿的,孩子听老师的话要交钱就回来向家长要,而在农村家长并不清楚上的课要教些什么,以为是课就要上,而且别的孩子都上,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太委屈了,只能东拼西凑把钱交了。这在富裕地区也许并不算什么,而在如此贫困的地区,教育部门应当考虑一下当地的实际情况。

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实行一费制后,小学生一学期为360元,初中生一学年720元,这个数目在大城市里也算很高了,虽然实行了一费制,但费用没有明显降低,作用并不显著,而且小学升初中由于费用增高,所以辍学率依然很高,这的确是一个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真不希望看到能保证孩子上学的“一费制”最后只变成了“一废纸”!

三、办学经费的问题

和当地中心小学校长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当地小学教师的工资由县里统一发放,基本保持稳定。但小学校的办学经费少得可怜,一年只有500元,当我们来到学校看到实际情况后,真如校长所说的,残破的教室,损坏严重的课桌椅,孩子们经常因为椅子散了而摔到地上,地面凹凸不平的小操场,只有两个快散架的篮球架,学校里没有什么体育器材和实验教学的教具。当我们把我们捐赠的足球交到校长手里时,校长脸上闪过一丝无奈的笑容,和我们说这些东西我们还得锁起来,不然孩子们不小心打碎玻璃我们都没有钱换,听过这些,我们心里又是一阵心酸。

针对这些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加大教育投入,毕竟教育是一项没有钱都要搞的事业,县乡两级政府更应注意对农村加欧语的重视程度,真正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在发展的优先地位,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要把学校的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时划拨给学校,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

第二、注意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学校一方面可以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办学。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拓展创收门路,增加收入以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各级政府也要积极为农村学校勤工助学创造条件。

四、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问题

五、山区农民的收入问题

这可能是我们来到感受最深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在县城作了几份对比性的调查,县城居民主要是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平均年收入在1000~元左右,对于当地的物价水平可以接受。

当我们来到南马庄乡,作了近百份问卷调查后发现,当地的贫困农民的情况是如此一致,人均五分地,一个四口之家可耕地两亩左右,农作物清一色全是玉米,偶尔有人种马铃薯和豆类,但产量很小,一亩玉米地平均打七八百斤玉米。令我们惊讶的是,他们收获的农作物从不做现金交易,全部都用来自己家吃,偶尔换一些细粮吃(当地145斤玉米换50斤大米,100斤玉米换50斤白面),一年到头下来,如果这个家庭只靠种地根本见不到一分钱,甚至连来年的再生产都无法保证,当地可耕地面积少,土质不好,农作物单一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民日常其它开销都是靠在农闲时间打零工,但因为没合法手续,他们的工资经常被拖欠,有的在外面辛苦一年竟然一分钱都拿不到,还有的在山里家里腾不出多余劳力的,只能靠养几只鸡或猪,或者是上山采药,同样是辛苦劳作一年,这些农民一年下来不是收入很少仅二三百元,就是一份收入都没有,有的甚至还要拉债。看到这些情况,对我们这些去调查的学生触动很大。

自从农业税减免后,每家每户都省了二三百元,确实让农民把勒紧的裤腰带送了送,之后的粮食提价也保证了农民的利益,而在当地的农民所面对的问题,却不仅仅是几项政策就能解决的,这还有待对当地经济进行更深入的考察,去寻找问题。

六、贫富不均的问题

在当地,贫困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在广泛调查这些贫困农民的情况后,我们也对村子里一些比较有钱的人进行了访问,希望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致富的经验。例如,我们来到一个村子,该村村支书很热情地招待我们,我们中午饭就是在他们家吃的,来到他家时,感觉他家的建筑很扎眼,和其它岌岌可危的房屋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大宽敞的小楼房更像是一所别墅,家里电器一应俱全,卫星电视里的竟然能收到国外的频道,这和我们在村子里看到的其他人家真是天壤之别。在我们对他询问一些情况时,他却是闭口不谈,我们只知道他开了一个矿,是矿主。但之后发现的情况令我们异常气愤,当他家的孩子过来和我们见面时我们发现他竟然是我们资助的33个贫困生之一,因为贫困生名单是当地学校提供上来的,可见在确定名单时,这里面肯定在村支书和校长之间存在问题。这顿饭是我们来到应该是我们吃的比较好的一顿饭,但我们大家的心情却十分沉重。

其实,我们想反映的问题并不是这个村的村支书致富的方法是否光明正大,我们只希望作为一个村的书记,应该想着怎么样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带领全村的村民共同奔向小康,要造福人们,而不是只造福自己。以上我所说的毕竟是我们看到的一些个别现象,其实我们到的村子大部分村干部都是不错的,例如,桑树堰村,是给我感受最深的地方,那里交通不便,人民生活都很贫困,当我们来到书记家里时,看到的情况让我们很感动,一件几乎不能住的破房子,一年800元的工资,书记孤身一人,但和他的谈话中,我们却丝毫感受不到书记对自己家情况的不满意,他和我们始终在谈修路的事情,打通一条唐县和县之间的路已经成了书记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正是有这样一个人民公仆在农民中间,始终想着农民,我们的农村才会有希望!

七、对当地政府的一些看法

对于南马庄乡贫困的问题,我们觉得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毕竟当地人民靠自身条件搞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性都很小,政府应该主动给与当地人民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或是资金方面的支持,而我们在对当地人民进行调查时得知,当地政府从没有主动给当地农民以帮助,也从没搞过一些致富的方案。当地农村农田没有任何灌溉设施,农民每年只能靠天吃饭,村民种地也只是凭自己的经验,没有任何科学种田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因为种田知识上的不到位经常会造成减产,乡里也从没派来过技术员到农户中去,一些偏远山村根本没有像样的路,大运输车开不进去,商品交换都成了问题。也许政府资金紧缺可能是这个问题的理由,可仅仅是被动等待是不会有发展的,当地政府应主动联系渠道、筹措资金、制定方案、合理有效开发当地矿产和旅游资源,这都是积极可行的。若果当地政府仍然不作为,当地贫困问题是得不到根治的。

这次社会实践归来,大家的心情都很复杂,我们都想伸出帮助之手去帮助这些贫困农民,可我们毕竟只是大学生,我们没有大量资金去资助他们,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去发现问题和反映问题,这也是我们这次社会实践的最重要的目的。希望我们所作的努力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我们的力量是微小的,但社会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其中八亿多是农民,农民问题是我们国家的根本问题,如果农民自身的根本利益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这个社会的根基就不扎实,其他的发展又从何说起?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解决它。作为一个学生,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会有自身的局限性,得出的结论也是不成熟的,但我们仍愿意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7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辖8镇3乡,123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48万亩,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烟、万寿菊为主,养殖业以生猪生产为主,养鱼水面3.83万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县委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用心采取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实现快速、稳步增长。据统计,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1元,同比增长14%;20**年为4218元,同比增长16%;20**年到达4881元,同比增长15.7%,个性是20**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总产量实现4.2亿公斤,增长5.8%,创新高,农业总产值实现24.22亿元,增长9.6%,畜牧业产值实现8亿元,增长7%,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358元,增长9.8%。

二、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形势下,我县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结构调整问题。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县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强调粮经结构,种养结构比例的改变,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应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忽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万寿菊、烤烟等具有市场竞争潜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民分散种植,难以构成规模。农户农业生产属于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为主。由于生产分散,不能构成必须的规模,销售也以自产自销为主,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限制了农户收入。

三是农民既是决策者,又是生产者和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在广大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农民即要掌握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又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往往无法兼顾。四是农民随大流现象突出。农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获取信息潜力弱,不能及时得到准确信息。在产业发展之初,嫌种子或生产资料价格太贵投资大,怕技术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确定市场销路好坏。他们往往是在看到左邻右舍或亲戚因发展某种产业致富,而跟随进行产业调整,一拥而上,往往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状况。

(三)投入问题。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生产成本较高,抵消了一免三补政策使农民增加的收入,据20**年备春耕期测算,农资在去年的高价位基础上部分品种如国产二铵虽然价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价格相比,化肥价格普遍上涨20**%以上,个性是钾肥价格吨价5600元,比20**年上涨1700元,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亩增加成本2530元,全县农业增加投入31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7%。而且粮食价格偏低,按照此刻的投入水平测算,如果玉米价格在1.1元/公斤,大豆价格在3.2元/公斤,水稻价格在1.5元/公斤时,农民种地效益几乎为零。

(四)乡村债务问题。由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目前,我县123个村负债8223.9万元,村均负债66.9万元,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负债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群众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群众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在必须范围在。另外,有许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几万元的收入,实际上群众公用资金往往是负数。在这种状况下,领导班子威信自然降低,群众的凝聚力愈加弱化,无钱办事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业产业化问题。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整体运行状况较好,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必须的作用。目前,全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已发展到19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已到达54820万元,实际加工潜力到达18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200万元,创利润3980万元,上缴税金1776万元。全县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到达3.7万户。像万寿菊产业在省级龙头企业山东诸城莲春色素提纯有限公司鸡东分公司的带动下,经过9年的发展,基地面积也由试种时的1500亩稳步增长到3万亩,万寿菊生产基地累计种植万寿菊16.5万亩,产鲜花16.5万吨,有3000多农户种植万寿菊,总收入1.15亿元,户均收入3.8万元,企业缴纳税金470万元,万寿菊这个产业已成为鸡东县的富民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发展步伐仍较缓慢,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低,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有2户,基地总面积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同其他地区相比,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带动潜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必须的差距。大多数龙头企业对农产品仍停留在粗浅加工的层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术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不明显。

二是经营主体和农民的利益联接不紧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中介组织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体系还未完全构成,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形势的需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很微弱,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且利益联结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场波动时难以构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在交易中农户牌弱势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而作为农民一方,也必须履行订单合约,会出现产品注射高价处的违约行为。

三是扶持发展措施不力,专项资金少。国家、省项目扶持资金有所增加,但长期以来公共财政和民营资本对农业投入欠帐太多,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业规模现状整体落后,资金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农业公共服务条件仍然较差,产业化科技装备水平落后,许多好的发展设想难以实施,缺乏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表此刻产前对市场的预测潜力弱,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配套,产后的销售服务跟不上。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8

一、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形势看,早在去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的信贷政策。随着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收紧操作已经到来,信贷收紧、利率上调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受限。从竞争形势看,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股份制银行纷纷跨域经营、增设网点,各家银行都在产品服务、营销机制上下功夫,大中城市的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县城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升温。从全国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农信社的市场份额越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也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老大”的局面将受到严重冲击,这对于农信社的信贷工作是严峻的挑战。从丰宁县情看,丰宁地处冀北,集老、少、边、穷、坝于一身,是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民增收、财源增长、城乡统筹等都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加之,丰宁被河北省列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之一,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将落户丰宁,并开工建设,随之而来的是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信贷供需矛盾增加。

二、采取的措施

在国家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情况下,为确保全县“三农”贷款需要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该联社积极采取措施筹集信贷资金,想方设法增加信贷投放。

一是千方百计组织存款,壮大信贷资金实力。截至6月末,该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5.85亿元,比年初增加3.32亿元;

二是深挖内部资金潜力,大力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贷款是增加信贷投放的有效途径,年初开始,联社就牢牢抓住这项重点工作不放松,制定了严格的目标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措施,实行领导带头,部室包社和全员清收等多种措施,使不良贷款大幅下降,截至6月末,已收回不良贷款7794万元,比年初下降51.17%,所收回资金全部再次用于支持当地“三农”生产;

三是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弥补支农缺口。联社在深入调查掌握支农贷款需求的基础上,为确保春耕生产贷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4月份向人民银行借入支农再贷款1.2亿元,缓解了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双重压力。

四是准确把握信贷头寸,用足、用活、用好信贷规模。该联社认真做好全辖每一天的贷款发放及回收情况的摸底统计工作,做好辖内贷款规模的调剂,确保每个月的信贷规模既占满又不超,杜绝了农户借不到钱,信用社贷款规模又占不满的问题,使有限的信贷资金发挥出了更大地效益。

五是拓展贷款方式,方便客户借贷。他们采取农户小额信用、农户联保、担保抵押、公司+农户、公司+农户+订单、农户贷款企业担保等方式的信贷“套餐”,客户符合哪种贷款方式,他们就采用哪种方式放贷,对种植大户和农业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几种贷款方式并用的形式进行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截至6月末,全县信用社已累计投放各项贷款9.86亿元,同比增加3.83亿元,增长62.3%。

首先是保证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资金需要,为不失农时地做好备耕春耕生产贷款发放工作,凡是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生产所需贷款及时足额发放,突出支持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真正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及时借到了钱、种上了地。入春以来,该联社已投放备耕春耕生产贷款2.4亿元,确保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贷款需要。

二是确保了全县农业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保证粮食生产贷款需求的前提下,投放贷款2.2亿元,突出支持蔬菜种植和肉类生产,加快了11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年内新增冷棚350个、日光温室150个、蔬菜恒温保鲜面积4000平方米,全县13各乡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亩;使凤山镇、五道营乡和土城镇的集观赏、采摘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产业园区建成;年内新增肉牛规模养殖场10个,标准化鸡舍400个,实现肉牛存栏16万头,年出栏肉鸡1200万只。

三是促进了农村信用共同体建设。投放贷款2.2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的信用共同体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累计达到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家。四是推进了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使“一城、五区、八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贷款1.1亿元,重点投向五区和八大基地建设,通过主打“一主两翼”、休闲旅游这“两张王牌”,使农业观光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园艺花卉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初具雏形。同时,围绕京北第一草原、洪汤寺温泉峡谷、白云古洞等景区,扶持建设采摘园、家庭宾馆、马队等乡村游项目,特别是贷款300万元加快了“京北第一草原”大汗行宫建设,提升了丰宁旅游的品位和档次。五是确保了民营企业贷款需求,使民营经济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优先满足优质重点客户资金需求,贷款1.96亿元重点支持了顺达、宏达和翱翔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大量的信贷投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全县实现财政收入55237万元,占全年预算任务的87.68%,同比增收26844万元,增长94.54%。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9

一、调查目的

(一)通过对一个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来获知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而评估类似的农村经济,最后上升到全国,循序渐进的了解当前农村发张形势。

(二)找出所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途径,调查农民的经济来源,以及该地区农村经济来源的总体模式和发展的趋向。

(三)通过对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该地区按照地理优势所忽略的某些经济发展渠道。

(四)将调查分析后提出来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便于对该地区农村经济模式进行完美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对象

农村群体、经济现状

三、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我们根据自填式问卷特点合理制作调查问卷。 个人一般情况,如:职业、、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人口数; 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项目;

家庭设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

家庭消费方面,如:消费地点、消费环境等;

国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医疗合作政策、减免农业税、小额信用贷款等

本村企业方面,如:企业的行业性质、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等。各题均采用封闭式设计,要求调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题所列的选择项中选取一项,作为对该题的回答。

2、调查问卷的分发。调查问卷由指定人员在农村随机分发,当场回收。回收率为100%。

3、数据处理。调查问卷数据由SPSS统计软件处理。

四、具体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所调查的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0:13。

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从文化程度来看,人群总体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被调查人群中3/4的人具有初中以下文凭,其中4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40岁以上的人群。 从婚姻状况来看,92%都已婚。

从职业状况来看, 85%的调查者的职业都是务农。

家庭平均人口为5人左右。

家庭劳动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

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对农村经济现状的了解情况

(三)关于农村教育程度的调查情况

此次调查,共调查了四家人中的主要成员。从调查对象表中,我们知道了,14个人中,有3个文盲、9个人受过初等教育,2个受到了高等教育。部分应该收到义务教育的孩子在外地打工。总体上来说他们的文化素质都很低,但比较起过去几年,相对提高。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如果教育低、文化素质低、

掌握科技的本领低、经济发展就缓慢,甚至停滞。此次的调查是抽样调查,对个别家庭进行调查,从而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地理位置来说__村离城镇和县区都不远,有着优越的教育条件啊!但是为什么教育成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呢?通过对部分家庭进行了访问调查得知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条件困难,不能支付较高的教育费用。

2、学生本身不喜欢学习,或者对学习用处认识不当,厌学。

3、父母或者监护人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而不允许孩子继续求学。其实教育和经济是两个互为因果的问题。必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教育要从孩子做起,小孩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后备军,提高小孩的教育势在必行,当今国际国家的竞争主要是靠新的科技、新的血液。一个国家发展的前途的好与坏都和小孩子教育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家现在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实行的“一村一大”给农民带去了新的思想,新的种植方法,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也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经调查发现大竹村农民孩子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农民收入不高,只好让自己的孩子上支付最少、质量最差的学校,因此孩子学到的知识就会很少,有时还会误导孩子。其次是父母为了赚钱养家和支付孩子上学,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更不会给自己的小孩请家教辅导,还有的是农民自身没有多高的知识也不可能教自己的孩子。我做出自己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10

一、苏州镇的基本情况

苏州镇位于敦煌市西郊,东有沙州镇,西有青海石油管理基地,南有敦齐公路开发区,北有黄曲乡。敦煌市主干道阳关路东西交叉,新城区古城路南北贯通,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镇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万亩。现辖齐家桥、高太保、魏家桥、苏州寺、板桥、武威寺、贺州堡、孟家桥、杨家堡、姚家沟等10个行政村,5783户,21000人。XX年,全镇社会总产值预计达到4.2亿元,农业总产值3.09亿元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探索城郊农业发展模式,核心是以负责任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措施,积极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我镇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城郊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一是在跳出农业、抓农业方面,虽然已经确立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但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统筹规划的研究并不全面,仍然存在协调性不强、统筹规划不足的问题。受发展空间、思路、投入能力等诸多条件限制。,大规模、高质量的发展还停留在追求单位产出和单位效益的层面,综合运用生产、管理、销售和流通手段来提高产出效益的实用方法不多。由于受到基地、规模、市场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化发展不够均衡。农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加工,跳出苏州,整合全市力量,汇集全市资源自用,没有大的进步。第二,在提高组织化程度方面,虽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对如何组织农民、如何发挥合作组织作用的研究还不到位,还存在专业化程度低、支持力度小等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如何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加强合作意识,有效克服小家庭和小户独力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面对市场、进入市场、控制市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走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道路,是当前的推动。“三农”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在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方面,虽然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但对如何加强管理、如何调动基层组织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的研究仍不深入,仍存在基础工作薄弱、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面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大多数基层干部仍然停留在现有的心态和工作模式上。在组织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一些农村干部仍处于等待思想、发呆的状态,思想观念亟待转变,促进发展和谐的能力亟待提高。第四,在建立和完善新农村管理体制方面,虽然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新管理体制的配套性、长效性和激励性的研究还不全面,还存在体制不完善、机制不活跃等问题。

三、关于加快城郊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发展目标,走郊区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郊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休闲、生态、观光、观光农业、名优农产品积极开展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种相关招商活动,以有限的资源做好精细农业。

2、充分利用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蔬菜、畜禽等副食品,振兴第三产业,形成城乡新型产业结构和城郊农村经济体系。

3、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我们应该引导农民向城市聚集,以“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为目标,借鉴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治村庄面貌,以城带村,以城带村,实现城郊农村城镇化和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二)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农村品牌效应

1、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种植结构上创造特色。随着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扩大。发展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花卉农业和农业度假区已成为发展城郊经济的捷径。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特色农业。

2、坚持在发展中有特色,在特色中有差异,在差异中创造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特色餐饮等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促进城郊特色农业发展。以产业化的方式推进城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把农业作为产业和项目,实现企业经营、产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3)加快我市郊区经济发展的一些做法

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镇不断总结提炼,在发展城→←郊经济中形成了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思路。按照“科学布局、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彰显魅力”的总体思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齐家桥、魏家桥、板桥等郊区村庄发展以居住、商业、娱乐、餐饮为主的商业服务,促进城郊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在齐家桥村一组开发建设高标准的酒店式公寓及配套设施,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提供优良的居住环境,规划建设外来人口居住服务区和劳动力市场。二是依托当河海关线和湿地公园优势,在齐家桥村和高太保村发展以农家客栈、农家餐饮和采摘园为重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区。三是依托北外环和东格铁路过境,依托铁路货运码头建设,大力发展以专业市场、矿产流通和物流中心为重点的仓储物流配送区。四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开辟城镇“四纵四横”交通网络,构建“四纵四横”产业框架。

第一、一些建议

一是加大全市农业资源的科学整合利用。通过优化全市农业生产力布局,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体系和完整的农业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全面整合全市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力量,建立产业联动机制,建立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全市形成了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大农业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制定全市新农村人才建设规划。通过实施提高新型农民素质战略和城市人才服务农村战略,加快城市农村实用人才、涉农专业人才和农村基层管理人才建设,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二、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品牌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选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11

一、我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农业农村经济总体发展较好,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以2014年为例,各项农业工作指标均顺利完成,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面积达到18、6万亩,产值突破9、3亿元,标准园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千亩蔬菜标准园7个;农村沼气建设指标全部完成,新建沼气池300个;惠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共落实农机具、良种、沼气、一事一议、设施蔬菜等方面的补贴资金1600余万元;农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检疫、病虫防治、农民培训、农业执法、种子管理等方面工作成效明显;新增专业合作社8家,土地流转面积突破8000亩,“三资”管理趋于规范,所有村街全部建立了财富积累机制。农业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高,从生产设施建设到栽培管理都较以往更加严格,为此,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而据我们调查虽然近两年各级对农业有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仍不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不愿发放小额贷款,更加加剧了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

(2)组织化程度不强。当前农民进入市场很不顺利,原因之一是组织化程度低。针对目前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现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最好办法是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但就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看,各类合作社数量虽比较多,但真正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并不多,没有具备一定实力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抱团发展。

(3)品牌效应不太明显。以蔬菜为例目前,虽然我区已经注册了“营绿”、“碧缘”、“乾绿”等蔬菜品牌,但在开拓蔬菜销售市场方面都处于各自为政、各找出路的局面,没有拧成一股绳,创立代表本区域蔬菜特色的大品牌,致使蔬菜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

(4)技术服务不能及时跟进。专业农技人员缺乏,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是我们的现状。所有技术服务工作全部由农业技术综合股一个部门承担,业务上不堪重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有名无实。区农业局现有工作人员中,非农专业人员多,涉农技术人员少;工人多,干部少;初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多,高级职称人员少。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全面的技术服务,对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服务队伍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向前发展。

2、发展对策

(1)拓宽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在加大农业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产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地为融资提供担保,协调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合作社及农户的关系,使二者之间建立起合作互信关系,提高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政策吸引,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2)加大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对发展有机蔬菜产业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使其运作更加规范,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

(3)培树“广科源”蔬菜大品牌。建议对现有的蔬菜品牌资源加以整合,聚零为整,抱团发展,逐步培育并树立在京津市场叫得响的,能反映有机蔬菜发展特征的大品牌,进一步提高我区蔬菜的知名度。

(4)建立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技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强乡镇农技服务队伍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给予经费保障,使空转的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真正运转起来。在确定人员编制中,重点向农业系统予以倾斜,落实高层次人才待遇,引进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农民负担监管还存在一些间接收费问题。一是少数部门仍然违规向村集体收取资料费、培训费、学习考察费等费用;二是村街报刊超限额,存在报刊订阅向村街摊派,部门刊物过多过滥等问题。在今后的监管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列入专项治理的重点内容,属于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负责治理,没有文件依据收费的要坚决不能再收。明确要求乡镇各部门确需向农民或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收费的,需要经过区减负办审核备案,以防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村街订阅报刊应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行摊派。报刊征订要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标准执行;三是加大农民负担的执法检查力度,督促减负工作的更好开展,查漏补缺,确保今后农民负担执法检查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问题突出。一是村民实际筹资比较困难,部分村街存在集体垫资现象,把应发给村民的福利代替筹资。二是由于申报程序比较繁琐,部分村街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三是上级资金拨付迟缓,造成报帐不及时,影响下一年度项目申报。四是未将筹劳纳入奖补范围,奖补数额小,难以满足村街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将尽量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重点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够规范。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各乡镇(办事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业务的是乡镇财政所长,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执行的业务处理程序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处理程序,与农经部门的业务处理程序有很大的差别,实际工作中很难贯彻落实农经部门的政策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二是村街各项财务监管制度很难落到实处。从调研中发现有的村街民主理财小组难以真正发挥监管职能,对村集体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村街大额开支没有履行民主议定程序;有的村民代表不是村民大会选举产生,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中还发现有的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对于村街财务审批手续把关不严,收入不及时入帐。村委会开支严重铺张浪费,个别部门违规向村街收费等现象。在今后“三资”管理中,一是要继续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程序;二是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三是切实履行民主决策程序,实行民主理财。

4、农村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尚不健全。一是三资管理工作体制不顺,人员短缺。二是由于村街干部基于村街稳定因素考虑,对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本着后人不理前帐的态度,对清理核实和履行民主监督程序心存疑虑,对应收款不积极清收,应付款不主动偿还,对无偿或低偿使用村街资产的情况也采取回避的态度;此外,区城区周边村街出租资产的数量较多,情况复杂,资产清理起来比较困难,而其它村街基本上可利用的集体资产又很少,因此村街对建立村级集体财富积累机制工作不积极不主动,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后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乡镇村街开展此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深入村街指导工作开展,通过反思已建立机制村街的经验做法,推动未完成村街的工作,完善相关措施,力争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5、农村经济审计处于“真空”状态。我区没有开展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具体原因是:一是农经管理体制不顺。我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全部由乡镇(办事处)财政所代管,农业部门的相关经济政策及报帐制度不能在乡镇(办事处)财政所代管的村街帐务中得到较好的落实,造成开展审计监督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审计力量薄弱。我区农经人员少,县乡两级农经管理人员只有3人取得审计证,审计力量与任务相差悬殊,致使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存在的困难依然是农经管理体制不顺和审计人员缺乏。建议区政府充实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12

一、基本情况

**村地处洋河镇区南部,全村19个村民小组。村有党员97人,13个党小组。全村面积7300亩,耕地6400亩,人均耕地1.3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外出务工近千人,20**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7200元左右。属区定经济薄弱村。

二、发展现状分析

现有基础

1、发展优势

一:农业基础比较好

人均耕地面积约1.3亩,每户耕地5亩多,耕地土质好,水利沟渠基本畅通,发展高效农业有基础。

二:养殖前景比较好

土地资源丰富,农户储存小麦和玉米比较多,给养殖提供了便利。全村现有养鸡、养羊、养猪、养牛专业户8家,养殖规模都不大,经济效益不是太好,需要引导和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

三:高效农业有一定规模

目前已流转土地400多亩,种植50亩大蒜专业户1家,种植350亩粮食专业户1家。

2、不足之处

一:为民服务能力较弱

村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配套不全,没有村民活动中心,服务功能弱化。

二:交通和水利设施比较落后

村庄内部道路未达到庄庄通,高标准农田不到一半,有些路段和桥梁破损比较严重,部分排涝沟渠破损形成堵塞,影响农业生产。

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目前,全村93%的耕地面积仍然是传统模式的小麦和玉米种植,产量效益不高。工业方面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个家具加工厂,规模不大,工人素质不高,机械设备陈旧。三产服务业零星敲打,仅有几家路边小超市,几家出售洋河小酒厂的散酒。

三、发展思路

洋河镇是中国闻名酒都,是宿迁市经济重镇,围绕洋河镇酒都重镇、生态旅游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中兴村将重点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项目经济。

一是打造洋河镇区南部特色乡村示范点,围绕村庄、道路、桥梁、沟渠、绿化等开展环境整治,美化村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村组规范管理水平。

二是建设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在洋河全镇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规模养殖畜禽,引进绿色食品加工项目,实行"网上直销",打造苏北传统农业特色幸福乡村。

四、具体举措

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洋河新区"十三五"规划,对现有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加强土地流转,为专业化、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种养殖创造条件;统筹规划村庄布局,争取整理土地800亩,用足用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村民承包土地,进行专业化种植、养殖,发展规模生产,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

2、改善发展环境

大力解决中兴村到镇区的交通建设问题,积极向新区和镇汇报协调,利用新一轮村居布局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农村道路建设补助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修桥铺路、维修沟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发展环境,积极邀请企业落户中兴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畜禽绿色食品"网上直销"企业、木材加工业,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强化村民的教育培训

一是重点抓好农业新技术培训工作。组织种养殖技术人员进农户、到田头,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新方法,让一部分想致富的能人先行先试,推广蔬菜大棚种植和畜禽规模养殖,而后再带动影响一批人。

二是是依托社区教育中心,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开展农村社会学习型活动,通过广播、发放宣传资料、办黑板报、定期读书交流和召开群众会等形式,更新村民观念,使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多样化,农技培训讲坛常态化。

4、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

针对在家老党员多的实际,实行老党员公开承诺制,发挥老党员觉悟高的特点,做好政策宣传、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和疏导、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村支两委结合村实际,制定长远发展方案,以发展高效农业为契机,整合集体资产资源,积极发展集体牵头、村民广泛参与的发展项目,推进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既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更要千方百计引导外出创业成功的村民,回村投资创业。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13

乡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纽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无论我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去谈发展,许多工作都离不开乡镇,都需要乡镇去抓好落实。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乡镇长,要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镇干部和社会各方力量,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以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取向,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产增收为抓手,发扬“争、抢、拼,追、赶、超”的高县“亮剑”精神,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紧盯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发展”为调研课题,经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等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江镇经济发现现状

文江镇位于高县中东部,幅员面积157。49平方公里,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辖31村6个社区5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815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929人。南广河在境内穿流而过,地势复杂,大部分属深丘山区,最高海拔1081。2米,最低海拔325米,森林覆盖率达35%。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紫砂泥、石英砂等。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镇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条件明显改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大局和谐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近年来,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07亿元,年均增长5。73%;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4亿元,年均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12亿,年均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6亿元,年均增长1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8元,年均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6元,年均增长25。07%。

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稳步推进,文江镇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周边乡镇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单一,要素瓶颈制约加重,重大项目推进乏力,投资持续保持增长的难度加大。

二是新兴产业支撑力不强,生态优势转化效益不高,工业企业转型升级难度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品附加值不高,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逐渐显现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增大,信访维稳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四是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财税缺乏新的增长点,各类刚性支出不断增多,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五是公共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扶贫攻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不少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三、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经济转型调结构,突出“三高”抓发展

调整发展思路,用高理念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努力提升新常态下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能力;高水平服务中小微企业,正确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高质效提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千方百计跟进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是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克难关,以乡村旅游拉动一、二、三产业发展,以服务现有企业,孵化小微企业为引擎,切实推进新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养生、新业态旅游等项目建设。策划、包装、实施一批以“PPP模式”推进的项目,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开发、公共服务等领域。二是要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着力培植新的税源增长点。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理,积极争取启动腾龙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全力保障煤、电、气、水等生产生活要素。三是认真研判文江镇域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主动帮助企业解决要素瓶颈问题和生产经营难题,鼓励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企业从生产加工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使用全过程延伸,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产品培育。

(二)优化第三产业,突出“三园”建亮点

依托百里茶叶观光长廊、高洲酒业生态园、黄草坪红豆杉康养基地,打造3个乡村旅游示范亮点。一是以城郊结合部的剑南村、东山村、胜利村为重点,力争打造全县最大的观光采摘园。二是以高洲家园为元素,打造以籁笏村为中心的喀斯特地质园。三是以黄草坪为中心,优化踏浪湖花河长廊,做大做强科毅茶业云嶺五色采茶示范带,发掘花庄村红色游旅文化底蕴,打造红豆杉康养基地休闲园。

(三)社会事业重发展,突出“三业”抓提升

把教育、卫生、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突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柳湖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二是突出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推进村级医疗站标准化建设,加强村医生医疗防疫知识业务培训,服务群众就近就医,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镇创建,力争县一医院、中医院医疗水平大幅提升,不断优化妇幼保健、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食品药品管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三是突出劳动就业保障持续发展。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坚持创业带动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退伍军人自主创业和返乡人员回乡创业,每年实施技能培训2000人以上,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以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劳动保障所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作用。

(四)城乡环境呈新景,突出“三化”抓整治

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打造力度,努力实现治理“五乱”标准化、城区管理优质化、新村建设标美化的目标。一是“五乱”治理标准化。认真落实《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按照整治“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的要求,加大城郊结合部、南广河、宋江河沿线、农村公路沿线、村庄山沟等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力度,全面消除“脏、乱、差”现象,争取创建为省级卫生镇,让城乡环境更干净更美丽。二是城区管建优质化。加强城区网格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落实城区管理巡查机制,集中整治城区占道经营、违章搭建、乱停乱放等行为,保持良好城市秩序。加强柳湖公园、滨河公园和建设路、板桥、上车站三个农贸市场的综合监管,规范小商贩经营活动,处理好底层群众进城谋生与营造城镇居民良好生活环境的关系。争取启动文江城区油化工程,加快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改善城区居民居住环境。主动融入县上省级文明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创建工作,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三是新村建设标美化。争取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政策扶持,新建和改造农房10万平方米以上,拓宽和硬化农村公路50公里以上,达到主要干道通乡村客运的道路标准,加大农村客运车辆的投入,进一步提高老百姓安全出行的便捷度。提升饮水质量,保障生产生活用水,拟在李家沟水库下游新建大型集中供水点、新建整治山坪塘100口、新建整治沟渠50公里。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完成第二轮农网升级改造任务,改造线路310公里、增设台区16个、新增变压器16个。改善生活能源,降低群众生活成本,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扩大民用天然气覆盖面,新铺设管道50公里以上。

(五)依法治镇全覆盖,突出“三基”抓深化

加强宣传、责任、治理工作,努力提升依法治镇水平。一是宣传教育全覆盖,夯实舆论基础。要深入推进“法律十二进”及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工作,提高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水平。按照省、市要求,认真组织开展“法治融入节日”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制发《法治扶贫工作制度》,广泛开展法治宣传、帮扶和教育,切实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致富创业动力,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个群众的心田。二是落实责任全覆盖,夯实主体基础。严格落实《文江镇推进依法治镇“一岗双责”责任制》,与镇、村(社区)、组干部层层签订法治责任书,全面推行法治工作目标责任制,凸显“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三是突出治理全覆盖,夯实底部基础。按照《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及时清理确认行政权力事项,执行好《重大行政决策“三合性审查”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裁量标准动态调整、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和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推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依法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坚决防止重大治安案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们将按照县委确定的“围绕一个定位”“锁定一个目标”“发扬一种精神”“实施五大战略”“推进7+1八大亮剑工程”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让人民高兴、政治清明让人民高兴、文化繁荣让人民高兴、社会和谐让人民高兴、生态优美让人民高兴”的各项优惠政策,用好用活各项惠民举措,加快推进文江镇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篇14

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黑水县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先后深入沙石多乡昌德村等20余个村及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幅员面积4356平方公里。县境内最低海拔1790米,最高海拔5286米,全县总人口5.8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2%以上,农业人口达5万人。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黑水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减少28.9%;预计完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92元,比上年增加276元;粮食预计总产15207吨,比计划减少783吨。由于地震影响比上年均有所减少,但从长远看我县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黑水县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黑水县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又以旱灾最为严重,春旱、夏旱、伏旱时常交替发生。全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完成5000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通过大力实施交通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55条496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坏影响,造成部分农村机耕道通畅能力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

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

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牧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黑水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牧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乡昌德村共有农户39户,人口171人,全村人均纯收入1805元,在州_办的倾力帮扶下,该村实施以“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厨,建太阳能、建院坝、建垃圾处理点”为内容的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60亩、大黄22亩、木香100亩、试种秦艽0.5亩、柴胡2亩、早实核桃60亩;此外,积极争取资金5万余元修建村活动室,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与此同时,四美沟村的大白菜、红岩乡的洋葱已经在成都、南充等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全县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的结构调整普遍局限于规模扩大,品种更新,布局调整等水平和层次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新品种缺乏新的种植技术,尤其是在产品包装、运输上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灵,曾经出现过农民等莲花白、洋葱价格最后遭遇滞销的情况。

二、对加快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__年农村工作目标: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1亿元,年均增长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752万元,年递增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万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黑水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0.2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2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1.5万亩、优质青稞2万亩、优质玉米1万亩、优质豆类2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2万亩、优质荞麦1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8.5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100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牧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损耕地、受损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尽快恢复高产稳产农田,黑水将恢复改造受损土地1500亩。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0亩。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永久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在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完成村内损毁道路、机耕道、牧道、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加强通信干线网和移动基站的恢复重建,优先做好农村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网络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完善处置预案,增强灾害处置能力和农牧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县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推荐访问:农村经济 调查报告 优秀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范文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范文大全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优秀案例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范文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经济情况调查报告结果怎么写 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全文共多少字 农村经济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情况调查 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