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心得体会(优秀10篇)

时间:2023-09-03 10:00:1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儒林外史》心得体会(优秀10篇),供大家参考。

读《儒林外史》心得体会(优秀10篇)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供你选择借鉴。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1

那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能够请人代考,能够行贿,能够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样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那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就应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到达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相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2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最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十分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好处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刻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述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立刻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之后正因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正因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述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正因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3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外知识之机,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书中第一回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4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描述了科举制度在一个朝代中所发挥的奇妙作用。科举制度下的奇人,给我们带来一个个啼笑皆非的故事。

第一个奇人,当之无愧是严监生了,课文中,严监生在咽最后一口气前仍在摇晃着两根手指,念念不忘着两根灯芯草。他被称为”东方葛朗台“,是众人皆知的守财奴,人们有时取笑别人吝啬,也会加上“你这个严监生!”可是在浏览过整本书后,却发现,一篇文章是无法诠释他的全部品质的,严监生也有一点冤枉。

那就是和第二个奇人——严贡生的故事了。严监生有个大哥,严贡生,是出了名的恶绅。严贡生家里养了只小猪,走丢到隔壁老王家,人家好心把猪送回来,他说走丢的猪不吉利,就八钱银子卖给了隔壁。王家辛辛苦苦把猪养大了,一不留神,猪跑到了严贡生家里,老王上门讨要,严贡生却说这猪原先就是他们家的。隔壁老王气不过,跟他争吵了几句,就被打断了腿。严贡生就因为这件事被人告上县衙,急匆匆逃到省城避祸。

弟弟严监生本可以凭着他守财奴的性格,看他哥哥笑话的,可最后他竟然拿出了钱,帮大哥解决了难题。再说了,为了给妻子治病,“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何况还有五个侄子觊觎着他的财产,他能不提防着一点吗?这么看来,严监生的确是有些冤枉了。

第三个奇人,也是最早出场的人物——王冕。他自学成才,画技精湛,文笔颇佳,“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他凭借着卖画卖诗使原本贫穷的生活慢慢变得富足起来。有老爷想抬举他,可王冕呢?竟然收拾细软,连夜逃走了,可真是奇怪。王冕为人清高,不肯做官,听闻朝廷要聘请他做官,又连夜逃往会稽山,后来因病而死,葬于会稽山下。后来可笑,文人学士称他作“王参军”,可他毕竟没做过一日官,所以作者把他放在楔子,也不外乎是发表一声感叹,毕竟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第四个奇人,是整本书中的一个清流,他说不清是聪明还是糊涂,他出身世家,拥有祖上传下的田地和万贯家私,书中人人称他“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天下豪士,英气逼人”,也许是从小不愁吃穿用度,不知道钱的重要性,又或许是人太善良,耳根子软,听不得别人跟他诉苦,人家一来,就把银子大把捧出来给人家用,慷慨得吓人。他为人豪爽,下至裁缝店的老板,上至尊贵的王老爷,他都一样看待,没有阶级之分,高兴时就一同大口饮酒,不高兴时无论是哪位高官请客他都不去。当安徽巡抚荐举他赴京应试时,他竟装病辞征辟,认为不如在南京“逍遥自在,作些自己的事。”他背离了科举世家和封建阶级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成了“杜家的第一个败类”。他就是杜少卿,一个清高脱俗的“败类”。

说实话,《儒林》中似乎每一个人都是奇人,南京市井中,写字的季遐年、卖纸火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还有从善良到庸俗的匡超人,绝世独立的沈琼之……每个人物血肉分明,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一个个“奇人”构成了这本书——《儒林外史》。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5

作为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其必有高超的写作手法。首先,书中人物形象生动且真实。体现着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更加能打动人。如卖儿子的修乐器老人,牛奶奶操办婚事,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这让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了解主旨意图。也善于利用人物的矛盾心理来反应其丑态,通过夸张来表现寓意。同时对人物进行了白描的手法,显得客观真实,不经意间就流露出强烈的情感。

其次,小说还运用了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巧妙地安排两百多个人物围绕封建科举制度展开叙述。虽然文章缺少主干,比较松散,但反映的内容却和谐而自然。而后,语言文字十分的明快、简练。常常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一段精彩的情节。读来更加让人兴味盎然,通俗易懂。最后,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笔法。它达到了现实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对人物进行鞭挞。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人物的喜恶,进而推断出作者讽刺的是什么,想要阐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像对范进与马二先生,既有辛辣的嘲讽也有同情。而对王玉辉则是怜悯,诸如杜少卿之流,为赞赏与向往。使讽刺更加准确有力,直击心灵。但深入浅出,均是围绕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严谨自然。

这样一部杰出的著作,每一次读都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实乃为经典。

其狠辣的讽刺,一针见血的语言,使我永远无法忘怀。书中还有一些正面人物,如杜少卿,王冕。正反对比更体现了其鞭挞的力度,增添了一分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实乃是好书。放下书时,还常常回味着他独到的的写作手法。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6

最近我看完了古典名著《儒林外史》,自己感慨万分,原来科举制为清朝培养了那么多的庸才。《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清朝许多因科举制引发的故事,其中令我影响十分深刻的就是严监生,那个知名的吝啬鬼。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仕途,有多少人在那上面奔波致死,却一事无成,那些成功的人,有多少是为了钱,想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又有多少人是威震清廉,恐怕是少之又少吧。而且想匡超人这种人,更是令人难以启齿,看来读书之前,要先学会做人,不然有再多的学问又有何用?

所以,在以后,我们在增长学识的同时,也不可蒙蔽自己的内心,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知恩图报的人。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7

一辈子下来终落得一个骂名,被所有人唾弃、鞭挞。

没有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也一定会知道严监生是吝啬鬼、不知足,他那两根灯芯的故事想必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看看百科词条里对他的描述:“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两茎灯草》还被纳入小学5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依据这篇文章,一般将其解读为‘中国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在人们心中,他就是这样一个被讽刺的人。

可是谁解其中味。严监生从出场到断气,只有短短一回之长。严监生的出场是被狡猾奸诈的弟弟严贡生拖出场的。严贡生在民间凭着巧言舌辩占了不少便宜被人告上衙门,便离开都城躲避官司。而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就是他的弟弟严监生。严监生家家财万贯,是当时的富豪,大手一挥,十九两银子给了府上的人,这案子就摆平了。十九两银子,这要是对一个吝啬鬼来说,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啊!但是书中对严监生应有的“犹豫,踌躇”只字未提,他是不假思索地就掏了腰包。

严监生老婆临终时,交代他不要花太多钱办丧事。话不多说,看原文:“议礼已定,报丧出去。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这是一个吝啬鬼应有的作为吗?绝对不是。假如我是在断章取义,那谁又会在自己老婆身上花费如此之大的功夫,毫不犹豫地花出四五千两银子、耗尽半年时间来办葬礼?一个吝啬鬼只会随便找一个土坑埋了插朵花,这就是事实。事后还为了讨好二位王氏大哥将来能照料家庭,又是大手一挥,一人一百两:“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有人可能觉得,严监生是不是在虚伪呢?不是。虚伪表现在面子上,而严监生对待这些事的态度,周周到到,不怀私心,没有人会虚伪到这种程度。

严监生阔不阔?阔。可是他对于自己,又不阔。

他自己纵腰缠万贯,却连块猪肉也舍不得买;即使有千金万银,也还是不忍心看那燃烧的两根灯芯。严监生的缺点就在,他舍不得对自己好一点。他无私地对别人好,但就是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的那一点金钱。平时舍不得吃猪肉,生病了还舍不得吃人参。

可惜,为善的不见得福寿安康,为恶的也没有必遭天谴,严监生死后,唯一的儿子也因天花不幸夭折,续弦的赵氏原本想要过继长房的侄子,却反被长房的严贡生仗着长房长子的身份夺去了家产,严监生一辈子受制于长房,即便是临死之际挑取了一根灯芯,也没能让自家的孤儿寡母摆脱这一命运。吴敬梓先生让严监生在临死之际挑去那一根灯芯,所描绘的或许并不是一个吝啬至死的守财奴,而是一个被宗族礼法压制了一生的可怜人最后的反击。可惜,一切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其实在严监生心中,最重要的是家庭。他受着大房(哥哥)的气,出手却不吝啬;他亦可以为了老婆孩子赴汤蹈火,可惜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事情逼迫着他只能用金钱解决。赵氏(后妻)劝他道:“你心里不自在,家务事就丢开了罢。”他说道:“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哪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我真心佩服严监生在家庭面前的处世能力,他上能对付的了官府,中能讨喜好大哥大舅,下又不忘了作为家里顶梁柱的本分做家务。这是他对家庭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他命令着自己需要对身边人负责,不只是把社会上的人哄得稳稳当当。

我看到严监生就这么咽气的时候,心里怅然若失,这是我读《儒林外史》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大的感触。虽是虚构人物,几百年来也背着沉重的舆论枷锁,难以翻身。细细品味这个角色,感受到的是无力与遗憾。

现在,我想为严监生“翻案”。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8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

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贪污fu败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这是初中有关儒林外史的读后感。观点明确,引题自然,对文章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9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篇10

前段时间,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推荐访问:儒林外史 心得体会 优秀 读《儒林外史》心得体会(优秀10篇) 读《儒林外史》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