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敬业好员工事迹材料5篇范文

时间:2022-08-06 1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国企敬业好员工事迹材料5篇范文




  誓把“中国制造”送入太空

  ——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王征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举世瞩目中实现太空牵手。11月17日,伴随着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至预定地点,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无数国人为之欢呼雀跃。这一刻,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γ高度表的主任设计师,王征在电视机前心潮澎湃,为一这刻的到来,他和他的项目团队已经持续努力了十余年……

  矢志不移,执著追求

  γ高度表工作是神舟飞船飞行任务的最后环节,是飞船安全着陆的关键设备。该设备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完成。然而,长期以来γ高度表在技术上却一直受制于国外,一直引进使用国外产品,成为飞船上唯一没有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誓把‘中国制造’的γ高度表送上天!早日实现神舟飞船的全面国产化”已成为大家共同的梦想。

  在γ高度表研制的18年的艰苦历程中,由于多方原因,高度表课题曾经前景黯淡,人员大量流失。留下来的都是热爱这项事业,并乐于奉献的人。王征2000年一参加工作就坚守在该项目组,矢志不移,潜心求索,遇到多少困难也咬牙坚持。与项目组成员一起摸索前行,解决工程技术关键课题。克服种种困难,确保交付“万无一失”的高质量产品。

  在项目研制期间,王征同志作为主任设计师,统筹全局,在产品研制、生产、组织管理、试验验证、外协配套及条件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对比验证产品的技术参数,王征同志多次操作放射源,身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损伤,导致轻度脱发、身体虚弱,转氨酶指数高出正常值4倍,医院要求住院治疗,他却收起病假条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攻关任务中。经过不懈努力,他带领项目组成员一同攻克了光子测距机理、测距精度、可靠性设计等关键技术。

  由于该表的特殊性,大量外场试验不是集中在寒冬,就是在酷暑,环境十分恶劣。多少个冰雪严寒,虽然穿着军大衣和毛皮鞋,人被冻得膝盖以下没有了知觉。夏天40多度的天气,外场在荒无人烟的大片空地,没有遮挡物,太阳似乎要把人蒸发掉。王征面对这一切总是一副以苦为乐、不屈不挠的硬汉精神,是三院人的执著追求和拼搏进取精神的缩影。

  为了确保产品生产高质量,他更是亲历亲为,带领项目组成员逐个工序的跟踪、检查和记录,掌握第一手资料。2010年,国内唯一一家给神舟产品配套生产某重要配件的厂家要搬迁,生产线即将停产。王征闻讯火速赶赴该厂,几次三番找厂长协调沟通,最终他执着的精神感动了厂长,生产线暂时不搬直到生产完该配件。

  潜心钻研,忘我工作

  立志航天报国,是王征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他早已把这些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投入到工作中。在γ高度表研制进度最紧张的日子里,王征身先士卒,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统筹全组所有的科研进度,常常加班到深夜,在他的时间表里已经没有了“8小时工作制”和周六周日的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赶时间,就是为以后争取时间”。一次,在产品的试验过程中,外协件出现了故障,飞船总体要求必须在9天内完成归零工作。他不分白天黑夜,吃住在实验室,一边进行故障模式分析,一边组织外协单位开展工作。那段时间,他与时间赛跑,“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他身上得以最好的诠释。通过反复试验,按时间节点完成了归零工作,按期交付飞船总体,首次参加XX试验中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上级的好评,坚定了上级领导使用国产γ高度表的信心。

  为保证产品研制符合载人航天的要求,他结合质量保证要求和载人航天器可靠性安全性设计要求,多次跑到高能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图书馆找专家调研学习,翻阅有关资料,编制了产品保证大纲,规范产品质量控制要求,他提出的可靠性试验方案及研制流程得到总师及评审委的一致认同。王征带领他的项目组用奉献的精神,严谨的作风,按照标准严格要求,不放过任何一点问题。他总是说“我们做的是载人航天工程,我们的工作要保证宇航员安全着陆,不能有一丁点儿差错,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他在工作中提出要严格遵守“交付的产品确保不带任何问题,到了外场参加各种测试不带隐患上天”。积极开展可靠性安全性设计工作,认真分析总结历次试验过程,从元器件、原材料、外协外购件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固化产品技术状态。在研制过程中,他还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生产规章,使科研流程更科学合理。

  在神舟八号初样研制期间,王征同志带领项目组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争时间、抢进度,积极配合总体单位开展工作。详细比对数据,配合总体完成仿真分析工作,查找问题机理,协助总体优化改进措施,保证了工程进度,得到了总体单位领导和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与认可。正是他的精益求精,保证了神舟八号飞船γ高度表的无质量问题,试验一次性通过。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王征作为主任设计师,平时不仅抓技术,还注重研制队伍的建设。他每次给新职工讲的第一课就是航天传统精神教育,他讲述该项目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讲述航天新人应以什么样的责任来承担任务,给新职工以无限的鼓舞。通过阶梯式培养,两年来共培养了3名新职工,他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和质量为先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他在工作中知无不言,授人以渔,手把手教新职工如何开展工作、遇到技术瓶颈如何找到突破口、采取哪些有力措施去解决问题等等。外场试验条件艰苦他先上;需要加班时他一直都在同志们身边。他的点滴言行是项目组其他同志最好的榜样。在科研生产任务再忙的情况下,他也做好自己党支部支委的工作。十几年来,王征曾因工作推迟了婚期,连蜜月旅行都是在妻子的催促下后补的;由于忘我工作,留下了颈椎病的病根,每次都是坚持工作直到眩晕难耐才被同志送去医院就医;他把神舟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认真负责地对待,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在女儿出生后,他却没时间照顾妻子和孩子。谈到女儿眼中满是慈爱,谈到家人他总是心怀愧疚。

  经过不懈努力,2011年当神八飞入太空,问鼎长天之际,γ高度表首次作为主份产品参加神舟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35所研发制造的γ高度表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实现神舟飞船单机设备的完全国产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此我国载人航天不再受制于人,实现了把“中国制造”送入太空的誓言。

  
     “国企敬业好员工”事迹材料之二

  劳动立身 敬业圆梦

  --中船工业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洪刚

  2001年7月,怀惴着实现人生更高追求的理想,洪刚与大批农家子弟一起从浙江龙游外出打工,来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成为一名从事船舶制造的电焊工,开启了他漫漫的创业之路,他扔下了锄头,拿起了焊枪,迎接闪闪的电弧光和炽热的钢板。电焊作业是造船行业的主要工种,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在常人眼里,电焊又苦又累,而洪刚却凭着农家子弟吃苦耐劳的劲头,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十三载,从农民到工人,从电焊工到班组长,从班组长到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这一次次华丽的转身,展现的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创业之美。

  初到船厂的洪刚立志吃透电焊这碗饭,虚心拜老前辈为师,边学边干,每天下班后,就到培训工厂借钥匙,练习焊接技术,往往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即便熬红了眼睛、蹲麻了双腿,依然坚持不懈。为了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他利用午休翻阅大量的教材和资料,好几次都因为太投入而错过了午餐时间,洪刚还积极参加公司各项技术培训和岗位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出色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急难重问题,还练就了过硬的焊接技能本领,成为农民工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电焊技师,凭借着优秀的技能以及出色的工作表现,公司全面投产后,洪刚担任了电焊班长。从普通电焊工到班组长这一转变,给洪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他今后的道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洪刚在担任班组长期间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班组管理创新。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他积极履行“实现班组效率提升10%,达到14米/小时”的承诺,推进实施派工单管理,探索工作量与员工能力的日对照分析制度,建立日评估、日反馈、日改进机制,在部门班组中率先试行“实物量考核”及“员工记分卡”管理,通过“绩效挂钩、奖惩分明”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班组人均焊接生产效率成立初由8米/小时提高至14米/小时,班组焊接产量从2007年的每月33248米,提升至每月53446米,在行业中位居领先水平。焊件拍片检验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2013年国防邮电工会以洪刚的名字命名其班组为“洪刚班组”。洪刚先后为部门培养出高级工15名、中级工123名,其中12人获得了公司级以上的荣誉,全面加强了部门的队伍建设。围绕公司“降成本、强管理、促发展,全面推进二次创业”的总体要求,洪刚积极投身部门“同舟共济迎挑战,降本增效促发展”主题活动,同时他积极推进班务公开工作,日常工作中考勤、物量、月末考评等信息,通过班组管理园地全部进行公开,依靠大家共同监督来保障员工的利益。

  2014年,洪刚同志凭借出色的业绩、扎实的作风、良好的群众基础,被公司提拔为加工部部长助理,实现了从一名班组长到公司中层管理者的转变。作为一名生产部门的管理者,他全面抓好各项管理工作,在生产管理方面,加强计划的柔性管理,分别推进了切割、部件的三日滚动计划等小日程计划管理,同时通过每日的生产平衡会,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使每个环节的生产能够在计划的指导下运行,确保了生产的准时性。通过积极的劳动力平衡,千方百计确保生产物量的完成,同时也保证了海工产品与常规产品双双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针对海工产品的特点,积极与海工项目、海工设计、物资配套、品质保证等部门进行沟通,确保了海工产品的顺利建造。在部门产品质量控制上,洪刚通过进一步加强各层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推进部件的LINE-QC内部焊前、焊后检验制度,特别是在实名制现场会后积极建立员工质量信息档案,并通过自编软件实现信息化手段,使每道工序、每个工种的质量问题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使每月的质量纠错培训和每日的现场巡检更加有针对性,提高了全员的质量素养,通过质量管理的快速响应机制,部门赢得了OCEAN BULK、NAVIG8、U-MING等船东的信任,海工产品的内、外检一次合格率更是达到了100%。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洪刚坦言,与大多数农民工一样,一开始外出务工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存,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想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但是十三年的工作经历告诉他,学好技术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个人发展之基。劳动立身,创业圆梦,作为一个工人,尤其是农民工,只有把个人生存与企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以主人的姿态要求自己,提高自身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2008年以来,洪刚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农民工、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当选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洪刚用自身十三年的工作经历以及一次次华丽的转身诠释了农民工的创业之美。

  
    “国企敬业好员工”事迹材料之三

  竞雪梅花分外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职工薛梅

  三间普通的砖瓦房,一方50平米的小院,坐落在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驻地西北15公里的荒野中。这里既是东辛采油厂三矿1队营8更9夫妻井驻地,也是员工薛梅的家。入驻小站20年来,薛梅和作为家属的丈夫一起坚守在荒原,用爱心管油井,用真心护小站,用忠心献石化,累计巡井35000多次,走了30多万公里,安全生产原油10万吨。

  她用爱心管油井。1995年12月,新婚不久的薛梅和家属丈夫孙宾来到营8更9井站,开始了驻岗生活。小站的周围没有村庄,放眼望去是一片芦苇荡,喝水只能到周围的草洼子里取水。按照“4个小时巡井一次,2个小时记一次压力”的工作制度,小站白天、夜里都不能离开人。20年来,夫妻俩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油井,不敢有丝毫大意。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常年在坑洼不平、杂草丛生的巡井路上行走,薛梅的脚踝出现变形,经常钻心地疼,几次治疗都不见效,但薛梅坚持巡井,就连在怀孕的时候也没放松。刚坐完月子,她就开始了巡井工作,结果落下了腰椎疼的毛病。多年来,薛梅和丈夫对每口井的井况都了如指掌。薛梅还从一个普通采油工成长为油田采油技师。她总结出了一套“望、闻、问、切”油井故障诊断法,效果很好。有一次,薛梅在巡查营12-73井时,听到抽油机运转声音有些异常,就急忙进行检查,并与丈夫一起排除了螺丝退扣隐患,避免了抽油机侧翻事故。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油水井运行良好,其中有一口井已经连续5年没有上作业维修,节约费用上百万元;还有一口井在抽采多年之后,又开始自喷了。每当说起油井出现的新变化,薛梅总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她用真心护小站。多年的荒原历练,让薛梅坚定了为公家管好井护好井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信念的支撑,她面对荒凉没有抱怨,面对困难没有逃避,面对威胁没有低头。前些年,一些不法分子开始打小站的主意,但薛梅和丈夫坚守原则,即便是刀架在脖子上也决不让步。2008年8月的一天,一伙不法分子来到站上偷油,被薛梅夫妇发现。歹徒威胁他们:是让“放油”还是“放血”?面对歹徒,夫妻俩一边悄悄报了警,一边和那伙人周旋。他们镇定地说:家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但井上的原油确实不能放。不多会儿,远处传来警笛声,那伙人只得仓皇散去。

  多年来,他们喂的猫、狗被毒死过,种的菜也被践踏过,对这些他们都能忍,最担心的是儿子。儿子小时候,为了孩子的安全,他们只好背着儿子一起巡井。儿子稍大一些,就领着巡井。一次,线路停电后开井,为了节省时间,夫妻二人分头上井恢复生产。孙宾带着4岁的儿子去巡井,经过一座用废旧管线焊成的小桥时,他叮嘱儿子在原地等着,不要过桥。可当孙宾刚过去就听身后“扑通”一声,一看儿子不见了!深深的沟水里正在咕噜咕噜地冒泡。孙宾急忙跳下水,一把抓住儿子,将他抱出水面。可是因为沟太深,两岸都是淤泥,孙宾几经周折才把浑身湿透的儿子推到了岸上……

  她用忠心献石化。薛梅说,选择坚守是为了不给队上添负担。如果自己调离,队上就要组建一个6至7个人的班组来倒班管井,人手会更紧张。父亲是个老石油,20年来,为管好油井,薛梅铭记老人家“不能当逃兵”的叮嘱,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井站没有一个晚上断过人。20年里,薛梅从未到7公里外父母家吃过年夜饭,丈夫没有回过500公里外的菏泽老家过春节,他们都是把老人们接到站上 “团圆”。薛梅的父亲患癌住院5年间,先后14次大小手术,薛梅做到了陪护老人、看护井站“两不误”。看到薛梅很踏实,父亲非常欣慰,因为在这位老石油工人眼里,忠诚和奉献是对薛梅一生的托付。

  驻岗这些年,薛梅觉得最愧疚的是对不起儿子。荒野上没有小伙伴,儿子只能与收养的流浪狗、流浪猫玩。一根铁棍、一块木块支起的简易篮球架,就能让他在梦里笑醒。他多次问:“妈妈,咱家啥时候住上楼房啊?”,“快了,快了。”儿子的问话每次都让薛梅心疼不已,有时候直掉泪。一次雨夜,儿子突发高烧,由于地处偏远,打不上车,他们就把孩子裹在雨衣里,用绳子绑在背上,冒着瓢泼大雨,脚踩泥泞上医院,不小心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令人欣慰的是,艰苦的环境、枯燥的驻井生活不但考验了薛梅,也锻炼了儿子。现在,14岁的儿子看起来比同龄人更结实、更懂事,学习也很用功,还能陪着薛梅一道巡井,成了妈妈的小帮手。薛梅一家也在居民小区买了房,只是一时半会还不能搬。

  这些年来,各级组织十分关心薛梅一家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接上了自来水,整修了房屋和道路。各级领导也经常来看望慰问,遇到困难都会来帮助解决。组织和领导的关心给薛梅很大的鼓励。20个暑往寒来,薛梅无怨无悔,用爱书写着美丽,用责任坚守着岗位,用担当延续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近年来,薛梅先后荣获胜利油田劳动模范、东营市道德模范、山东省最美劳动者、山东省劳动模范、中国石化精神文明建设标兵、齐鲁最美人物、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

  
     “国企敬业好员工”事迹材料之四

  客户用电,我们用心

  ——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陈牧云

  陈牧云,女,汉族,197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9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城区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工程师、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服务之星”、北京市国资委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首都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当选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陈牧云从业十四年来,始终坚持“客户用电,我们用心”,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客户的高度评价。

  强技能 带队伍

  陈牧云始终坚持将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她认真学习技术规范,积极参加各级知识竞赛、技能比武,多次在《中国电力报》、《中国科技财富》上发表专业论文,被评为2010年度华北电网有限公司优秀青年工程师。作为城区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工程师,她在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工作,面向班组开展“以赛促学”活动,促进班组员工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个人业务水平与相互协作意识,增进团队精神。在营业厅开展“情景演练”特色培训活动,调动员工学习热情,增强应变能力,在她的努力下,城区供电公司营业厅在上级单位的暗访中,始终名列前茅,创下连续7次第一的骄人成绩,营业厅多次荣获北京市电力公司“青年文明号”、“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勇创新 提效率

  陈牧云在工作中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活动,2010年,“陈牧云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下设1个技术专家组和3个专业组,致力于提升服务品质与工作创新。为向客户提供更贴心、更优质的服务,陈牧云策划并发起了“服务因您而变,意见换礼物”活动。在城区公司各供电营业窗口,每当客户提出好的建议时,为了表示衷心感谢,陈牧云及客户服务人员都会为客户送上一份精美的礼物。礼物虽小,但代表着企业的真诚,体现着优质服务的内涵,活动赢得了广大客户的认可与好评,多家新闻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宣传报道;针对低压客户用电需求急切的特点,创建“一站式”报装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减少工作节点,将报装接电时间由30天缩短到5个工作日,在北京市电力公司广泛推广;在弱势群体比例较大的西交民巷社区,陈牧云和队员们先后为高龄老人家中安装了方便使用的遥控小夜灯。之后,为解决夜晚平房院公共照明问题,陈牧云不分昼夜地走访各条胡同,实地了解百姓需求,多次研究厂家制灯类型,最终决定制作“声光控一体”照明灯,为百姓排忧解难。这种灯在白天,因光线较强,受光控自锁,有声响也不亮,避免了能源浪费;在夜晚,环境光线变暗后,遇有说话声、脚步声时,照明灯自动亮起,延时半分钟后再熄灭,解决了“夜路难行”的问题。如今,西交民巷社区内安装了近40盏声光控一体照明灯,彻底照亮了路,更照亮了百姓的心。截至目前,3年的时间,已累计完成创新成果15项。“对陈牧云而言,践行‘你用电 我用心’的服务理念,已经不仅仅是‘外化’的表面含义,而是‘内化’的心灵初衷。

  暖民心 铸品牌

  2011年,城区供电公司成立国家电网首都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专职队伍,陈牧云任队长。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走进社区、走进单位、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医院”活动。在北京东、西城区设立了34个社区服务站,深入街道和社区,建立社区居民用电需求快速沟通渠道,及时了解社区和百姓的用电需求,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累计增设爱心卡客户120户,先后为60余户爱心卡用户义务改造老旧内线,为社区260位高龄老人和残疾家庭创新免费安装遥控节能小夜灯,连续16年为西城区福绥境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面向学校开展“安全用电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开展差异化用电延伸服务760余次,直接受益群众5万余人;“六进三送”活动受到居民百姓高度肯定,被居民百姓亲切地称为“红马甲”、“电力雷锋”;接受人民群众赠送锦旗8面。受到了新华网、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媒体的高度关注。共产党员服务队被评为北京市敬老爱老为老服务示范单位、西城区优秀公益团队、市公司工人先锋号及百家客户满意服务窗口、北京市电力公司十大优秀团队,并作为重要展示单位参加新街口街道创建“国际安全社区”国际专家组汇报工作,得到了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北京市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的充分肯定。

  
    “国企敬业好员工”事迹材料之五

  美丽人生在机组调试中绽放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机电工程局张润时

  从2007年三峡电站创造年投产500万千瓦装机,到2013年溪洛渡、向家坝两电站创造年投产1164万千瓦装机,三峡人不断在刷新着世界巨型水电机组的记录。更为难得的是,在实现机组高强度投产发电目标的同时,机组安装的质量得到了同步提升。机组的摆度、振动和温度,是反映机组安装和运行水平的重要数据。据抽样检测,溪洛渡电站机组的上导摆度为0.08毫米,水导摆度为0.03毫米,而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0.06毫米。也就是说,高达五层楼、重达2000多吨的水轮发电机,以每分钟125转的速度高速运转时,摆动幅度只有一根头发丝粗细!令三峡机电人引以为豪的是:向家坝、溪洛渡电站机组全部通过“首稳百日”运行考核,没有留下任何遗憾。机组的高质量、高速度投产,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清洁能源,为集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绩是三峡机电人是参建各方团结奋斗的结果,是机组安装人追求“态度精心、过程精细、结果精品”的写照,是机电安装团队能力素质和精神品质的体现。张润时是这个团队的优秀代表。谈到他,大家都会钦佩地伸出大拇指。

  他是“拼命三郎”,始终与时间和任务赛跑,与困难和问题较劲。

  无论是在三峡,还是在溪洛渡、向家坝,十几年来,他对工作总是充满激情、保持着“拼命三郎”的本色。

  水电站监控系统是整个电站的大脑。三峡左岸电站监控系统有近5万个控制点,如此规模的监控系统在国内、国际都没有先例,由谁牵头负责和德国公司联合开发呢?重任落到了有过联合开发经验的张润时的肩上。

  2002年下半年,张润时带领他的团队奔赴德国。联合开发初期,德方要求必须照搬他们以前的项目进行编程。喜欢钻研的张润时发现德国的工程范例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技术及运行管理实际,而且德方提供的范例程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导致机组失控。德方似乎很看不起我方人员的水平,对他指的问题不屑一顾。张润时一边跟外方摆事实,一边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向德方详细介绍中国电站的运行环境。张润时过硬的技术水平取得了德方技术项目经理的信任,机组软件开发由外方为主变为由我方为主。张润时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的工作,多数时候从早晨8点半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多,仅用5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了通常至少需要8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在此期间,张润时的母亲不幸去世,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家里人没有告诉他,直到几个月回国后,他才知道生他养他的母亲已经与世长辞。张润时来不及为母亲守孝,又强忍悲痛投入到系统现场调试工作之中。2003年5月,在现场调试检验的高峰期,不巧赶上了“非典”肆虐。由梅耶博士领衔的德国专家极不情愿到人员密集的厂房,可张润时坚持每天必到,并主动承担起外方专家的责任。看到三峡人高昂的斗志,德国专家感到有点惭愧,开始从消极、逃避变成了理解、钦佩,他们克服了对“非典”的恐惧感,也积极参与到现场调试工作中。调试最高峰的那段日子里,在与张润时每天高达20多个小时并肩作战后,梅耶博士累倒了,不得不回国调养。临行前,他不断地向人夸赞张润时的身板像钢铁一样。由此,张润时得到了“铁人”的美誉。

  2012年8月,他出任机电局副局长,负责溪洛渡、向家坝电站的机组调试工作。2013年,是溪洛渡、向家坝电站机组投产的高峰年。张润时和他的调试团队成功完成了3个开关站和15台机组的调试,实现了集团公司全年投产1000万千瓦的目标。向家坝右岸电站全部80万千瓦机组取得了投产后一年内零非停的骄人成绩。成绩背后是机组安装调试人员的艰辛付出。

  溪洛渡、向家坝电站机组中,有7台四个厂家制造的、四种新型机组,机型越陌生,张润时的劲儿卯得越足。为了确保新机组能够按期投产、长久稳定可靠运行,他提议强化机组无水调试工作,用200%的努力去发现解决可能存在的0.1%的隐患和问题。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安装单位的理解。在工作最紧张的下半年,张润时始终坚守调试现场,每天和相关单位人员起早贪黑,亲自对每个信号点逐核对、每个画面逐字检查、每个子系统逐一反复试验、每个流程逐条测试核实,及时解决发现的隐患和问题,经常是上午还在溪洛渡工地,下午就在向家坝工地,在几乎无间隙的高强度调试工作中,调试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有人说张润时是一个热恋机组的人,因为他心中最惦记的永远是机组。有时从国外出差回来,下了飞机不是回家,而是直奔现场。为了机组调试,他有时候十几天都想不起来给家里打一个电话,经常废寝忘食,甚至连续几天几夜不着床,累了趴在现场指挥部的桌子上打个盹,醒来接着协调指挥机组调试。周围的人感到他对工作总是有无限的精力和激情,似乎永远不知道什么是疲倦。

  他是“调试专家”,经常在机组调试中披荆斩棘、化险为夷。 长期和机组热恋的张润时,对机组的性情了如指掌,经常在波澜不惊中化解调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在向家坝首台80万千瓦机组调试中,出现了机组空载电压无法建立的情况。电压无法建立,就好比汽车点不着火。在场的所有人都一筹莫展。张润时赶到现场,果断下令“终止试验,立刻对录波数据进行整理!”。在查找录波曲线时,张润时指着一段看似平常的录波图形说,“励磁脉冲释放条件是机端电压大于10%,而实际录波曲线中为什么只达到9%?”这一句话,就指出了故障的根源,让在场的调试人员为之一振。很快故障原因找到了:是励磁系统的一个变压器输出电压偏低,需要更换配件。但是,变压器属于进口设备,从国外采购肯定影响机组投产。怎么办?张润时思考着替代解决方案。他想到了三峡电厂的备品备件。令大家惊喜的是,通过计算参数,从三峡电厂的备品备件库中找到了满足条件的配件。张润时立刻向三峡电厂请求支援,配件连夜从宜昌送往向家坝。第二天清晨七点,当配件换上再次启动机组时,运转完全正常。类似问题的处理只是张润时无数次力挽狂澜的一个缩影。他就像一名高明的医生,很多疑难杂症在他面前都能医到病除;他像一名足智多谋的统帅,能在谈笑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

  他是“革新能手”。始终孜孜不倦的追求超越,创新提升。

  在传承三峡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机组调试方法和理念,超越三峡标准,是张润时的信念。他在调试工作中一贯坚持精心、精细、精准的原则,将“解决问题”与“创新提高”两手抓,不断提高机组安装的质量和水平。

  2011年底,溪洛渡左岸首台机组开始定子线棒安装。首台机组安装一般都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张润时对此早有准备,并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在下层线棒整体耐压试验时,576根已经安装到位的下层线棒多处出现原因不明的放电现象。在查看了放电故障点后,张润时为了保护设备,提出不能盲目通过加压闪络的方式查找故障。试验次数限制了,如何查找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张润时另辟蹊径,大胆假设,会不会是制造厂设计方案出了问题?然而,业主对厂家专业设计提出质疑,是厂家很难接受的事情。为消除厂家的抵触情绪,张润时拿着图纸,带着手电,和厂家代表一起爬进线棒安装部位,发现是线棒与定子拉紧螺杆间绝缘距离不够。厂家根据张润时的建议,在定子拉紧螺杆端部加装了绝缘套。当再次试验时,线棒端部放电的问题解决了。该改进措施被推广到该厂生产的其他机组。

  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异常宝贵,张润时善于把正确的做法变成标准或规范。先后牵头编制了《溪洛渡电站尾水管里衬安装质量检测标准(试行)》等7个标准或规范,组织制定了《溪洛渡电站水轮发电机安装标准》等6个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成为创精品机组的技术指南。

  张润时喜欢和大家探讨技术问题,善于在“巅峰对话”中激发创新思维。溪洛渡交通洞风机改向运行及增设风机降尘方案、“两环一蝶”蜗壳蝶形边焊接工艺、转子磁轭热加垫半自动控制的创新工艺等等,类似的革新太多太多。

  他永不满足现有的成就,总在不断地寻求超越和提高。这就是张润时,有着一身承受压力和劳累的铮铮铁骨,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毅!经常有人问他:对机组调试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执着与激情?他说:“但凡自己愿意并且喜欢干的事情,往往就不觉得苦与累,就不会去斤斤计较、攀比与抱怨”。“拼命三郎”、“调试专家”、“革新能手”,诠释了张润时的乐业情怀、敬业精神、精业品质。


 

推荐访问:国企 敬业 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