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事迹介绍13篇(完整)

时间:2023-09-28 19:50:09 来源:网友投稿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惊慌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袁隆平爷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袁隆平的事迹介绍13篇,供大家参考。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13篇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1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惊慌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长稻谷3500亿公斤吃饭问题。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农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高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三三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欢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浪袁隆平。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分手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我也要像袁隆平爷爷一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2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3

袁隆平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96年,中国农业农村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交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后者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近年来,袁隆平虽然年事已高,但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记者曾多次在长沙与袁隆平面对面采访,老人每次都表示要向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4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

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

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

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

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

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

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

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

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

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

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5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6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尖锐命题。“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人。”袁隆平用惊人的科学成就响亮地回答了这人问题。

袁隆平、平头小脸,土里土气。而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和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是怎样的力量使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3亿人的命运呢?又是怎样的力量促使他执著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呢?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似“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

面对未来,袁隆平仍满怀梦想,他希望杂交水稻由目前占世界水稻面积10%提高到20%,实现总增产3000万吨,真正造福全人类。袁隆平用科学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实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我由衷地敬佩他——一个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袁隆平。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7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  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梦,诞生于儿时那片美丽的园艺场,然而,回眸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他之所以会如此义无反顾的选择以农业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竟只是缘于儿时感觉到的刹那间的美丽。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8

1936年,受时局影响,袁家移居汉口,在那里居住了近两年。1936年8月,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小学生。

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港口贸易十分繁荣,贩卖各种商品的摊贩沿江一字排开。夏天,每天早晨乡下的姑娘都会背着竹篓,装上满满一竹篓各色各样的花来卖,轻盈的花瓣还带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自幼在花红柳绿的江南长大的袁母,更是对花卉有着天生的喜爱,良好的文化素养让她对插花艺术具有更多的领悟。

“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闲暇,袁母便会一边吟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插花论,一边将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配上母亲流光溢彩的插花,整个小房间总是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花香中快乐地成长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从未断过,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汉口码头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对于袁母来说是不小的诱惑,所以每逢从码头回来,她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娇嫩的花朵在敌机的狂轰滥炸、弹片纷飞里,依然美丽地盛开。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那满室流淌的花香,更彰显出母亲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袁隆平性格的养成。

如果说袁母闲时弄花是怡情雅兴,那么有意给孩子进行国耻家难的教育,则是内心夙愿最深沉痛彻的表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凄凉惨景。与之相比,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精神创伤更加难以估量。在那个国土沦丧、尸横遍野的年月里,国家、土地是人们心中最为敏感和热切关注的话题。为了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记住国耻家难,袁母总是有意给孩子们灌输国家、民族尊严的概念。

孩子们放学后,袁母就会让他们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给他们另外再加一堂课。“人是从泥土里来的。女娲把黄土和成泥,然后捏成一个个男人和女人,捏完后,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气,于是,那一个个黄土泥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从那时起,人类便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饭后庭院里,当袁隆平问母亲人类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时,母亲如此回答的。虽然没有站在讲台上,可是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土地似乎是个被烧烫的词汇。只要一沾染,就会点燃母亲的激情,像当年在摇篮中给二毛读尼采时候的激情!可能是触景生情吧,看着窗外远处日本战机轰炸留下的残垣断壁,母亲特意给袁隆平讲述了民族英雄岳飞为了捍卫国土,浴血疆场的故事。“国土是神圣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土地是万物的母亲。”

我们民族自远古时代就对土地怀着虔诚的信仰,我们的祖先总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历代皇帝在年末岁首都要净身素食、叩拜土地。清朝皇帝每年三月,总要到先农坛,亲自扶犁,演示耕作一亩三分地。土地始终是人类的血脉所系,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怀着最虔诚的敬意来叩拜土地。”面对眼前深重的国家灾难,母亲一改往日的温婉,一下子变成了慷慨激昂的诗人。看着母亲被热情烧红的脸颊,袁隆平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热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对于人有着如此伟大的意义。

6岁的袁隆平第一次感觉到沉重,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扛着大包逃难的人群,桃园镇那被战火烧焦的桃林,原来土地是这么伟大圣洁的载体。

这是袁隆平母亲对袁隆平第一次关于土地概念的启蒙,这次经历在袁隆平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9

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也许你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不,我会想到“我一生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惊慌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袁隆平爷爷。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利用仅占世界7%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1976年~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长稻谷3500亿公斤吃饭问题。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农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高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研究,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三三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欢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浪袁隆平。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分手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我也要像袁隆平爷爷一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10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在如飞的社会节奏里,许多人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

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经完成,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如何参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使我们的国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袁隆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要开始努力了,为了祖先的光荣,为了国人的幸福,我们需要为重振中华精神做点什么!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11

“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由于工作需要,院里几次决定给袁教师换大一点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但袁教师不一样意,说:“这间办公室蛮好嘛,我都习惯了,有感情了,再说,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大家拗可是他,只好算啦。袁隆平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手里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的经费。按理说,像他这样的身份,弄一间大一点装修得像样一点的办公室于公于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一样意,让人在当初的不理解之后,幡然顿悟,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本高洁,香自苦寒来”。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12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被公认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票”是中国股市唯一的流通股。但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我们的校友,第一印象就是他太普通了,有点像一个从山村出来的农民!你看他肤色那么黑,身体那么瘦,皱纹那么深。

记得有一次,一个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把照片下面“农民丰收后的喜悦”这几个字错配了。虽然这是出版界的小意外,但也说明袁隆平太像农民了。他走在街上,真的属于那种很快就会淹没在人群中的人。

“谈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向母校汇报的题目。这个话题似乎也很常见,没有任何修辞的运用,也没有任何学术上的卖弄。但我们深深知道,这个看似平凡的话题背后,有太多不平凡的。

1978年,袁隆平和他的七口之家被木板挤在与澡堂隔开的两个潮湿发霉的茅舍里,还不时遭受“为教学发愁,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在这种背景下,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普通人能做到这一切吗?

我们手捧鲜花簇拥着袁隆平,涌向他的演讲厅。我们那么热情,不比追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可能没有完全理解他说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心去领悟大师说的每一句话。

他的第一句开场白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够了,哪怕我们只懂这句话,也够了!从袁隆平身上,我们知道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袁隆平给我们的主要感受,确实够了。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篇13

“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

由于工作需要,院里几次决定给袁教师换大一点的办公室,再装修一下,但袁教师不一样意,说:“这间办公室蛮好嘛,我都习惯了,有感情了,再说,装修要花钱,何必浪费呢。”大家拗可是他,只好算啦。袁隆平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手里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的经费。按理说,像他这样的身份,弄一间大一点装修得像样一点的办公室于公于私都在情理之中,但他就是不一样意,让人在当初的不理解之后,幡然顿悟,这就是袁隆平的本色,“梅花本高洁,香自苦寒来”。

推荐访问:事迹 袁隆平 介绍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50字左右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英文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100字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30个字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300字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简短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500字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200字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20个字 袁隆平的事迹介绍英语作文